无政府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定义
无政府主义和自由意志主義是两种涵括广泛的意識形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当代影响,而两者的定义也都存在争议。秉持这两种思想的人总体倾向于多元化,但在某些方面又有统一性,再加上这两种意识形态具有许多不同的分支,学术上长期存在的争议及历史上各不相同的用法,使得人们很难精确地定义这两个词。
概述
总体上来说,“无政府主义”指的是一种反权威的社会主义运动[a]。然而,这个词的具体定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被学术界争论[1]。目前在中文中,词典对于“无政府主义”的定义也各有区别:
- 中国大陆的《现代汉语词典》2016年第七版给出的定义为“(1)19世纪上半叶,以法国蒲鲁东、俄国巴枯宁等为代表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潮。否定在任何历史条件下的一切国家政权,反对任何组织、纪律和权威。(2)指革命队伍中,不服从组织纪律的思想和行为。”[2]
- 中国大陆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给出的定义为“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出现的一种激进社会思潮,否定一切国家政权、权力和权威,主张个人绝对自由。”[3]
- 中国大陆的《辞海》第7版给出的定义为“否定一切国家政权,反对一切权威的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潮。”[4]
- 台湾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第六版给出的定义为“一種政治學說,主張廢除國家、政府及一切永久性的權威體制,代之以個人、團體、宗教,以及民族之間完全自律協調的合作,以建設平等與公正的社會。”[5]
- 台湾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第六版另外对“无政府主义”的另一种译法“安那其主义”单独给出了定义,为“一種社會主義的哲學。主張廢止政府及永久性的權威,而代之以個人、團體、宗教、民族間完全自律的合作,建設平等、自由的社會。”[6]
除了“无政府主义”这一译法外,还有采用音译的“安那其主义”译法,鲁迅曾译作“无治主义”[7]。而与无政府主义有关的词中,最早在中文中出现的是用来形容无政府主义者的“鸭那鸡撕德党”和“无君党”[8]。
历史
“自由意志主义的”(libertarian)一词出现于19世纪,用于指代支持自由意志的人。第一位将这个词带入政治领域,于1857年自称“自由意志主义者”的人是约瑟夫·迪亚契。一年后,他在纽约创办了无政府主义杂志《自由》(法語:Le Libertaire,直译:自由意志主义报)[9]。法国无政府主义者塞巴斯蒂安·富尔此后使用这个词区分无政府主义者与威权社会主义者[9]。尽管“自由意志主义”一词一直常被用做“无政府主义”的同义词,但随着新左翼马克思主义者(反对威权社会主义或先锋队的马克思主义者)、极端自由主义者(他们主力关注公民自由)等各种意识形态支持者皆开始使用这个词描述自己,该词的专有性已被削弱[9]。此外,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会把自身称作自由意志社会主义者,以避免跟无政府主义有关的负面意涵、强调自身跟社会主义的关系[9]。
“无政府主义”一词在历史上一直被与混乱、暴力相连结[10]。19世纪末时,无政府主义者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注意到人们常常把“安那其”一词用作混乱和无秩序的代名词,不利于无政府主义的发展。尽管如此,他还是接受了这个词,就像荷兰的丐軍和法国的無套褲漢最后也接受了自己的称谓一般[11]。
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在19世纪时,“无政府主义”一度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词,尽管两种意识形态对国家的看法各不相同,但都被政府视为对社会秩序的威胁。[12]
注释
- ^
- 乔姆斯基 2021,第38頁:“无政府主义可以被看作社会主义的自由意志派力量。”
- 蔺奥 & 符豪 2020,第106頁:“当无政府主义者声称权威就是绝对的祸害,否认一切权威及其作用,主张没有任何权威和国家的完全自由状态时,恩格斯直言:‘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 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 这是荒谬的’。”
- 劉小楓 1995,第50頁:“無政府主義者看到共產主義論者對個體自由的威脅,‘我們的首領,誰保他們不變了拿破崙袁世凱呢?且社會主義,不應壓制個人的自由。社會民主黨的政府,又要設甚么工兵農兵,這不是壓制個人的表徵嗎?’”
- Marshall 1992,第641頁:“In general, anarchism is closer to socialism than liberalism. ... Anarchism finds itself largely in the socialist camp, but it also has outriders in liberalism. It cannot be reduced to socialism, and is best seen as a separate and distinctive doctrine.” [一般来说,无政府主义比自由主义更接近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不过它也比起自由主义走得更前,故它不能够以社会主义之名涵盖之。因此最好视它作一门独立兼具自身特色的学说。]
引用
- ^ 瞿任侠 1929,第6-10、63-66頁.
- ^ 现代汉语词典 2016,第1386頁.
- ^ 术语在线 2022.
- ^ 辞海 2019.
- ^ 國語辭典 2021a.
- ^ 國語辭典 2021b.
- ^ 丸尾勝 2009,第11頁.
- ^ 洪德先 1985,第417頁.
- ^ 9.0 9.1 9.2 9.3 Marshall 1992,第641頁.
- ^ Evren 2011,第1頁.
- ^ Evren 2011,第1–2頁.
- ^ Kemp 2018,第180頁.
来源
词典
- 吕叔湘; 丁聲樹 (编). 现代汉语词典 7.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09. ISBN 978-7-100-12450-8 (中文(简体)).
- 无政府主义. 术语在线.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22-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8) (中文(简体)).
- 无政府主义. 辞海在线版. [2022-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8) (中文(简体)).
- 辭典檢視「無政府主義 : ㄨˊ ㄓㄥˋ ㄈㄨˇ ㄓㄨˇ ㄧˋ」.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21 [2022-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8) (中文(繁體)).
- 辭典檢視「安那其主義 : ㄢ ㄋㄚˋ ㄑㄧˊ ㄓㄨˇ ㄧˋ」.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21 [2022-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0) (中文(繁體)).
其他来源
- Evren, Süreyyya. How New Anarchism Changed the World (of Opposition) after Seattle and Gave Birth to Post-Anarchism [新无政府主义如何改变了(反对派)的世界并给予后无政府主义新生]. Rousselle, Duane; Evren, Süreyyya (编). Post-Anarchism: A Reader [后无政府主义:读者]. Pluto Press. 2011: 1–19. ISBN 978-0745330860.
- 洪德先. 早期國人對無政府主義的初步認識. 食貨月刊. 1985-02-15, 14 (9&10): 415–424 [2022-09-07]. doi:10.6435/SHM.19850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中文(繁體)).
- Kemp, Michael. Beneath a White Tower [白塔之下]. Bombs, Bullets and Bread: The Politics of Anarchist Terrorism Worldwide, 1866–1926 [炸弹、子弹与面包:1866–1926年世界范围的无政府主义恐怖主义].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2018: 178–186. ISBN 978-1476671017.
- 蔺奥; 符豪. 马克思恩格斯权威思想的三重内涵及新时代启示.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02): 105–111 [2022-12-29].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
- 劉小楓. 中國無政府主義與現代烏托邦思維 (PDF). 二十一世纪. 1995-02, (总第27): 43–52 [2022-12-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6) (中文(繁體)).
- Marshall, Peter. Demanding the Impossible: A History of Anarchism [要求不可能:无政府主义史]. London: HarperCollins. 1992. ISBN 978-0002178556.
- 乔姆斯基, 诺姆. 阿诺夫, 安东尼 , 编. 乔姆斯基精粹. 由李梅翻译 1.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ISBN 9787208168343 (中文(简体)).
- 瞿任侠. 无政府主义研究. 上海: 中山书店. 1929-04 (中文(繁體)).
- 丸尾勝. 魯迅の「無治主義」について (PDF). 中国言語文化研究. 2009, (9): 9-27 [2022-12-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