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霨
高凌霨 | |
---|---|
出生 | 同治九年(1870年)8月17日 大清直隸省天津 |
逝世 | 1940年3月4日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北京特別市 | (69歲)
國籍 | 中華民國 |
別名 | 高澤畬、蒼檜 |
職業 |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中華民國攝行大總統 |
政黨 | 直系 |
高凌霨(1870年9月12日—1940年3月4日),字澤畬,晚年別號蒼檜,直隷省天津府天津縣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生平
清末
高凌霨先世籍山東,明永樂二年(1404年)遷天津,世居西頭。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高凌霨中試甲午科舉人。以捐班知府分發湖北候補,歷任啓新書院中學堂副監督、湖北武備學堂監督、湖北省立造幣廠總辦。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月,經湖廣總督張之洞推薦,高凌霨升任湖北提學使。宣統二年(1910年)9月,升任湖北布政使。宣統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高凌霨前往上海避難。
北洋政府
民國元年(1912年),高凌霨加入共和黨任幹事。次年,奉北京政府之命負責改組國內各省的銀行。此後歷署直隷省財政司司長兼直隷省徵稅調査處及國稅籌備處處長。當時,高凌霨和駐保定的陸軍第3師師長曹錕交好。翌年4月,赴奉天省任都督張錫鑾的高等顧問。
民國六年(1917年),高凌霨當選直隷省選出的參議院議員。民國九年(1920年)任靳雲鵬內閣農商部次長,該內閣很快倒臺。民國十年(1921年)10月,經曹錕推薦,高凌霨就任財政總長(後兼任鹽務署督辦、幣制局督辦),繼而在顏惠慶臨時內閣、梁士詒內閣任內務總長。
民國十一年(1922年)6月,高凌霨兼任交通總長。當時直系內部吳佩孚的「洛派」和曹錕的「津保派」發生對立。被視爲「津保派」的高凌霨在吳佩孚的壓力下被迫辭任。曹錕掌權後,高凌霨歷任財政總長、農商總長。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任張紹曾內閣內務總長,支持曹錕,參與驅逐黎元洪。6月14日張紹曾辭職,黎元洪總統出走後,高凌霨一度在攝政內閣中代理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並支持曹錕選總統。10月10日,曹錕通過賄選成為大總統,高凌霨卸任攝行大總統職責。民國十三年(1924年)1月10日,孫寶琦內閣成立,他卸任代理國務總理,改任稅務督辦。
同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曹錕被囚,高凌霨逃到天津,繼又逃往上海。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民國十五年(1926年),高凌霨由上海回到天津,寓居天津日租界桃山街,與張之洞之子張燕卿(後任滿洲國外交大臣)過往密切,並參加了日本駐軍直接控制的「中日同道會」。民國二十年(1931年),他在天津和段祺瑞、王揖唐組織中日密教研究會,並和日本秘密建立了政治聯係。此後,他參加救濟華北經濟委員會、東亞經濟協會等與日本合作的組織。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末,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佔領北平、天津,高凌霨組織天津市治安維持會並任委員長。同年12月,王克敏開始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2月14日,臨時政府成立,高凌霨就任天津特別市市長、議政委員會委員兼河北省省長。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高凌霨卸任天津市市長,次年卸任河北省省長。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4日,高凌霨在北京特別市因心臟病而去世[1]。享年71歲。
家庭
高凌霨行五,其兩兄均有聲於天津文壇,興辦教育,參與編寫天津縣誌等工作。
註釋
- ^ 見『朝日新聞』1940年3月5日。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作1939年死去,張樹勇「高凌霨」作1943年(民國32年)2月死去,皆誤。
參考文獻
- 張樹勇「高凌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傳 第12卷.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2993-0.
-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中國(北京政府)
| ||||||||||||||||||||||||||||||
---|---|---|---|---|---|---|---|---|---|---|---|---|---|---|---|---|---|---|---|---|---|---|---|---|---|---|---|---|---|---|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