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
嚴嵩 | |
---|---|
大明內閣首輔、少師、華蓋殿、謹身殿大學士 | |
籍貫 | 江西袁州府分宜縣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惟中,號介溪 |
出生 | 成化十六年正月二十二日 (1480年3月3日) 江西袁州府分宜縣 |
逝世 | 隆慶元年四月二十一日 (1567年5月29日,87歲) 江西袁州府分宜縣 |
配偶 | 歐陽氏(歐陽淑瑞) |
親屬 | 高祖父嚴孟衡、曾祖父嚴璉、祖父嚴廷獻、父嚴淮、母晏氏、弟嚴嶽 嚴世蕃(子) |
出身 | |
| |
經歷 | |
著作 | |
|
嚴嵩(1480年3月3日—1567年5月29日),字惟中,號介溪,又號勉庵,江西分宜人,[1]祖籍福建邵武,明代嘉靖年間權臣,官至內閣首輔、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
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旋病休歸里。嚴嵩讀書八載,詩文峻潔,聲名始著。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還朝復官。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顯陵,歸而極言祥瑞,世宗喜。幾年內先後遷其為吏部右侍郎,進南京禮部尚書,兩年後改任吏部尚書。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賀萬壽節至京師。時值廷議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銜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詞,取得寵信,加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年),拜武英殿大學士。入直文淵閣,仍掌禮部事。後解部事,專直西苑;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嚴嵩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專擅國政近二十年。士大夫側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門,行賄者絡繹不絕。嚴嵩戕害他人以成已私,並大力排除異已。他還吞沒軍餉,廢弛邊防,招權納賄,肆行貪污,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為世宗所疏遠,被抄家去職,兩年後而歿。著有《鈐山堂集》40卷。
生平
早年
成化十六年,嚴嵩生於分宜縣,當時嚴家家道中落,很難維持生計,經常需要依靠娘家接濟。嚴嵩自幼聰穎好學,悟性很高。[2][3] 其父嚴淮是位久考未成,自然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兒子身上,於是便悉心的栽培、教導,五歲開始在嚴氏祠啟蒙。當嚴嵩八歲後,他就由於其聰慧才智得到了分宜縣知縣莫立之的重視,莫立之將他安排進縣學,並免除了所有的學費。後又有江西提學使經過分宜,面試嚴嵩後將嚴嵩進補為廩膳生。十歲時,縣試拔擢超群。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式戊午科江西鄉試第十六名舉人,時年十九歲。
入仕
嚴嵩在二十五歲時,終於完成父親的心願,於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乙丑科進士,全國第五名,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4]當他正懷著壯志雄心,嚴嵩因母喪又得了一場大病,迫使他退官回籍。在嚴嵩退官的八年間,正是宦官劉瑾權傾天下之時。
高升
劉瑾與其黨羽被滅後,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經楊廷和舉薦,嚴嵩北上順天府,正式復官。在此後的十多年內,嚴嵩先後在北京與南京的翰林院任職。歷任翰林院侍講,署南京翰林院事,嘉靖四年(1525年)召為國子監祭酒。嘉靖七年(1528年),任禮部右侍郎。遷吏部左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年)進南京禮部尚書,改吏部。嚴嵩在南京任官五年,嘉靖十五年(1536年)因賀萬壽節返回北京。當時,明廷要重修《宋史》,輔臣請求讓嚴嵩任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
當時明世宗沉迷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對政事漠不關心,朝中事務皆交由朝臣處理。禮部尚書夏言得到世宗的寵信,又是嚴嵩的同鄉,於是嚴嵩拼命討好夏言。
一日嚴嵩在家中設宴,並邀請夏言,但夏言辭不赴宴,於是嚴嵩跑到夏言家門前,撩起衣袍,跪在夏府前。夏言不好意思再三謝絕,便到嚴嵩家中赴宴。自此以後,嚴嵩成為了夏言的知己,夏言向多方推薦嚴嵩。有了夏言的引薦,嚴嵩自此步步高升,並深得世宗喜愛。嘉靖十五年(1536年),夏言升任內閣首輔,嚴嵩升任禮部尚書。後加太子太保。
夏言自視甚高,漸不為明世宗所喜。一日世宗將沉香水葉冠賜予夏言、嚴嵩等大臣,夏言並不戴上;但嚴嵩每次出朝都會戴此冠,還特地用輕紗籠住以示鄭重。世宗見狀,越喜嚴嵩而嫌夏言。
嚴嵩晉升為太子太傅,羽翼已豐,開始攻擊夏言,又慫恿世宗罷黜夏言。夏言罷官後,嚴嵩為所欲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吏部尚書許贊、禮部尚書張璧與嚴嵩一同參與機務,但世宗遇事只召嚴嵩。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二月,許贊以老病去職,張璧去世,世宗再度起用夏言。這時夏言知道嚴嵩的為人,處處小心防範。嚴嵩表面上對夏言謙恭,但懷恨在心。日後嚴嵩再以青詞奪回世宗的信任。
後來,嚴嵩握著韃靼入侵中原的機會,迫害夏言。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韃靼入侵河套(今寧夏和內蒙古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陝西總督曾銑發兵奪回河套,並上呈奏疏,建議從府谷黃甫到定邊修築一段邊牆,再水陸並進,逼韃靼退兵[5],此舉得到夏言的支持。夏言向朝廷舉薦曾銑,並與之商討計劃。
明世宗決心奪回河套,並褒揚曾銑。此時嚴嵩買通皇帝近待,稱其「輕啟邊釁」,並指使邊將仇鸞誣稱曾銑掩敗不報,剋扣軍餉,賄賂首輔夏言。嚴嵩更在世宗面前說兩人奪回河套別有用意,世宗果然相信。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三月,曾銑被殺,妻子流放兩千里,夏言下獄,後來嚴嵩利用傳言,使世宗「得知」夏言毀謗自己,同年十月,夏言被斬首,夏言的親信或貶或罰。
權傾
夏言死後,嚴嵩獨攬大權,而明世宗一心修道,無心處理政務,所有政事悉由嚴嵩裁決。此時除了嚴嵩、道士和左右近侍外,無人能見世宗一面。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嚴嵩成為內閣首輔後,繼續小心侍奉世宗,「帝以剛,嵩以柔。帝以驕,嵩以謹。帝以英察,嵩以樸誠」,世宗賜「忠勤敏達」銀印。後來,嚴嵩年老,提拔其子嚴世蕃協助掌權,嚴世蕃成為工部侍郎。嚴世蕃收買世宗左右宦官,滙報皇帝的日常生活、起居飲食。大臣視為「大丞相」與「小丞相」。有大臣譏稱「皇上不能沒有嚴嵩,嚴嵩不能沒有兒子。」
嚴嵩父子權傾天下二十年,天下怨恨。嚴世蕃甚至在家中寶庫內大笑說「朝廷無我富!」眾多大臣加以彈劾[6],皆賴世宗包庇。
末路
嘉靖四十一年,有山東道士藍道行以善於扶乩聞名於燕京,徐階將藍道行介紹給世宗,一日藍道行在扶乩時稱「今日有奸臣奏事」,剛好嚴嵩路過。世宗對嚴嵩父子日久生厭[7]。嚴嵩失勢後,嚴世蕃被彈劾而流放,刑部尚書黃光升及大理寺卿張守直等要彈劾嚴世蕃害死楊繼盛和沈鍊。徐階將此條刪去,避免嘉靖皇帝疑心大臣們在責怪皇帝,但徐階祭出了殺手鐧,彈劾嚴世藩南通倭寇頭目汪直,北通蒙古,意圖叛變。嚴世蕃一得知此捏造之罪名,哭喊:「必死矣」,最終被判斬首。而嚴嵩則被沒收家產[8],削官還鄉,無家可歸,依附墓廬而活,並於兩年後病卒。
歷史爭議
《明史》把嚴嵩列入奸臣傳,說他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9]。透過戲曲和其他文藝作品,嚴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間。然而多年來,關於嚴嵩是否為大奸臣,仍然爭議不休,這些爭議主要圍繞著他是否專國擅政,[10]逼害忠良,[11]與及鉅貪惡富的指控。[12]
另外來自嚴嵩故鄉分宜的學者,包括嚴曰文、嚴小平等人卻對嚴嵩的評價採截然不同的觀點[a]。亦有認為他也具有忠君愛民,知人善用的一面,而且政績卓著。如嚴嵩重用胡宗憲平東南沿海之倭患,取得了明顯的成效。[13]嚴嵩與夫人歐陽氏相敬如賓,一生不蓄姬侍,在故鄉尤樂善好施,口碑相當不錯。[14]
評價
清紀昀編撰《四庫總目提要·集部·別集類存目》時,評嚴嵩詩集《鈐山堂集》:「嵩雖怙寵擅權,其詩在流輩之中,乃獨為迥出。王世貞《樂府變》云:『孔雀雖有毒,不能掩文章。』亦公論也。然跡其所為,究非他文士有才無行可以節取者比,故吟詠雖工,僅存其目,以昭彰癉之義焉。」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一云:「王元美云:『孔雀雖有毒,不掩其文章。』 謂嚴嵩也。」
清張廷玉於《明史》說嚴嵩「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他「為詩、古文辭,頗著清譽」。在當時文士眼中,嚴嵩頗有儒雅本色,何良俊說:「嚴介老之詩,秀麗清警,近代名家鮮有能出其右者,作文亦典雅嚴重,烏可以人而廢之。且憐才下士亦自可愛。」[15]
史學家曹國慶認為嚴嵩在書法上成名,是他初入翰林院的時候。明代的翰林院網羅了天下的科舉人才,相當於中央的智囊團和書記處。嚴嵩的經義文章每每列為首選,他的詩詞唱酬之作也常在宴集中力拔頭籌,於是,人們在欣賞他的文章的同時,又領略了他的書法技藝,觀其文便可獲雙重享受。此後,由翰林院而及其他任上,由京師而及地方,士林中便多有以得其墨寶為榮者。鈐山歸隱的八年間,嚴嵩又精研了許多書法字貼,書法造詣精湛。至今在北京還留有他的書法遺蹟「六必居」等題額10多處[16]。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但是人皆諱言嚴嵩,說是蕭顯所題)、山東曲阜的「聖府」、杭州西湖岳飛廟的「滿江紅」(但落款後被改為夏言[17])同調詞等全國知名景點20多處還保留了他的書法遺蹟[18]。嚴世蕃女嫁衍聖公,孔府至今留有嚴嵩求情在此坐冷板凳的「閣老凳」。
家庭
- 高祖父嚴孟衡、曾祖父嚴璉、祖父嚴廷獻、父嚴淮。
- 妻:歐陽氏
軼事
明世宗好齋醮,移居西苑後,內閣輔臣更得輪班陪祀。嘉靖十九年(1540年)二月十五日,正好輪到嚴嵩陪祀,留宿西苑內舍,忽然,一頭大象破門而入,圍遶嚴嵩的床邊咆哮跺腳、徘徊不前,情況十分危急,嚇得嚴嵩只能坐在床上,並且心裡默念著程頤的渡漢江事。過了很久,養象的人趕來把大象牽走,嚴嵩才得以平安無事,於是便寫下《記象入室事》一詩[19]。
其他
電影《十奏嚴嵩》(1952)由名伶馬師曾、薛覺先及余麗珍主演。後來名伶靚次伯也於同名劇目主演嚴嵩聞名。
「平生報國惟忠赤,身死從人說是非」——嚴嵩遺言
注釋
參考文獻
引用
- ^ 《明史》列傳第一九六·嚴嵩:「嚴嵩字惟中分宜人」
- ^ 《名山藏》卷九十三·嚴嵩:「童言宿生穎悟絕人」
- ^ 見 "才華橫溢 奈何為奸臣" 2009年08月12日 載於 中國日報
- ^ 《明史》列傳第一九六·嚴嵩:「舉弘治十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
- ^ 《明史·世宗本紀二》
- ^ 南京御史王宗茂上疏彈劾嚴嵩「久持國柄,作福作威,薄海內外,罔不怨恨。如吏、兵二部,每選請屬二十人,人索賄數百金,任自擇善地,致文武將吏盡出其門」。「往歲遭人論劾,潛輸家資南返,輦載珍寶,不可勝計,金銀人物,多高二、三尺者,下至溺器,亦金銀為之。」「廣市良田,遍於江西數郡。又於府地之後積石為大坎,實以金銀珍玩,為子孫百世計。」(《明史·王宗茂傳》)刑部主事張翀上疏說:「戶部歲發邊餉,本以贍軍,自嵩輔政,朝出度支之門,暮入奸臣之府。輸邊者四,饋嵩者六。臣每過長安街,見嵩門下無非邊鎮使人。未見其父,先饋其子。未見其子,先饋家人。家人嚴年,富已逾數十萬,嵩家可知。私藏充溢,半屬軍儲。邊卒凍餒,不保朝夕。」(《明史·張翀傳》)
- ^ 《明史紀事》第五十二卷「世宗崇道教」
- ^ 抄家清單編為《天水冰山錄》
- ^ 見《明史·卷三百八·列傳第一百九十六》嚴嵩傳
- ^ 《國榷》卷六十四引李維楨言:「(世宗)齋居數十年,圖迴天下於掌上,中外儼然如臨。」又如范守己言:「臣於徐少師階處,蓋捧讀世廟諭札及改定旨草,雲人嘗謂輔臣擬旨,幾於擅國柄,乃大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覽竄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再擬,再不符意,則譙讓隨之矣。故閣臣無不惴惴懼者。」《明世宗實錄》卷五六六,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辛丑載嘉靖皇帝醉心於西苑修仙齋醮,直到他最後死去,卻一直是「雖深居淵穆而威柄不移」,雖數十年不見朝臣,仍能做到「大張弛、大封拜、大誅賞,皆出獨斷,至不可測度。」
- ^ 談遷在《國榷》中認為,「貴溪(夏言)不死於敗而死於讒,又嚴氏之代為之受螫也。」可見嚴嵩是背了黑鍋的。
- ^ 楊繼盛《請誅賊臣疏》例舉嚴嵩之十大罪狀,第十條便是其壞「風俗」:「我朝風俗,淳厚近古,自逆瑾用事,始為少變。皇上繼位以來,躬行古道,故風俗還古。及嵩為輔臣,諂諛以欺乎上,貪污以率其下。通賄殷勤者,雖貪如盜跖而亦薦用;奔競疏拙者,雖廉如夷齊而亦罷黜。一人貪戾,天下成風。守法度者,以為固執;巧彌縫者,以為有才;勵廉介者,以為矯激;善奔走者,以為練事;卑污成套,牢不可破。雖英雄豪傑,亦入套中。從古風俗之壞,未有甚於此時者。究其本源,嵩先好利,此天下所以皆尚乎貪;嵩先好諛,此天下所以皆尚乎諂。源之不潔,流何以清;風俗不正,而欲望天下之治得乎?」
- ^ 茅坤說:「苟欲按論胡公之罪,杯酒躑躅,豪宕自喜,大略漢之列侯將軍、唐之藩鎮節度使者之風是也;其所為聲色之嬖、冠裳之褻,眾所不得而庇者;然至於長材大略、雄心猛智、臨敵乘威、轉變為功,亦眾所不得而掩者。故律之於莊士之行,則世或不與;課之以捍國之勛,則不可無。」《茅鹿門先生文集》卷三,《上袁元峰相公書》)
- ^ 《皇明大事記·嚴嵩》載:「嵩妻歐陽氏甚賢,治家有法,馭世蕃尤嚴,嵩亦相敬如賓,旁無姬侍。」沈德符《萬曆野獲篇·內閣·居官居鄉不同》:「嚴分宜作相,受世大垢,而為德於鄉甚厚,其夫人歐陽氏,尤好施予,至今袁人猶誦說之。」
- ^ 《四友齋叢說》卷二六
- ^ 蔣芷儕所著《都門識小錄》云:「都中名人所書市招匾時,庚子拳亂,毀於兵燹,而嚴嵩所書之『六必居』,嚴世蕃所書之『鶴年堂』三字,巍然獨存」。
- ^ 清嚴元照《蕙榜雜記》述錄嚴嵩和《滿江紅》詞刻石時說:「詞既慷慨,書亦瘦勁可觀,末題可觀,末題華蓋殿大學士。後人磨去姓名,改題『夏言』。雖屬可笑,然亦足以懲奸矣。」
- ^ 《眾說紛紜論嚴嵩》101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10月,嚴小平主編
- ^ 明·嚴嵩,《鈐山堂集》(卷14):「仲春望夕,陪祀宿內舍,忽風象折戶突入,𥃨內號呌,躑躅甚危惡,予黙坐念程伊川渡漢江事。良久,象人來,拽之以出,幸以無恙,因記於此。」
來源
- 期刊文章
- 蘇均煒:〈大學士嚴嵩新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柳存仁:〈夏言‧嚴嵩‧徐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馬幼垣:〈小說戲曲中的嚴嵩父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書籍
- 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嘉靖政治文化》。高雄復文出版社(2006年6月)
官銜 | ||
---|---|---|
前任: 夏言 |
明朝禮部尚書 1536年-1543年 |
繼任: 張璧 |
前任: 翟鑾 |
明朝內閣首輔 1544年-1545年 |
繼任: 夏言 |
前任: 夏言 |
明朝內閣首輔 1548年-1562年 |
繼任: 徐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