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宗教与风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为
香港人口文化系列之一
香港人口普查
2021年人口普查
香港人  新界原居民
海外港人
宗教与风俗  哲学
语文  用语  文学
殡仪  节日与公众假期
购物  饮食  烧烤文化
传媒  电视  电影
艺术  漫画  动画
音乐  流行音乐
教育  补习文化
体育  赛马
网络文化  电子竞技
建筑  法定古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次文化
港式幽默
无厘头文化
MK文化
MK Pop
铁路迷文化
巴士迷文化
小贩文化
街车文化
街机文化
其他香港系列

香港的宗教 (2020)[1]

  其他或无宗教(51.7%)
  佛教(13.4%)
  道教(13.4%)
  基督新教(10.7%)
  天主教(5.4%)
  伊斯兰教(4.0%)
  印度教(1.3%)
  锡克教(0.1%)

香港宗教与风俗相当多元化。根据《香港基本法》第32和141条,以及香港法例383章《香港人权法案条例》,信仰宗教自由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并受法例保障。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谐并存,其中有佛教道教孔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东正教巴哈伊教等,其中基督新教、天主教、佛教、道教、孔教、伊斯兰教六大宗教具有特殊政治地位,在特首选举委员会宗教界别各享有十个议席[2]

香港大约有44%的人口信仰某种宗教,三种最主要的宗教是佛教、道教、基督新教。据一位和主要宗教派别有联系的当地学者估计,香港约有200万名佛教徒和道教徒(包括孔教及民间信仰、民间教派)、90万名基督新教徒、40万名罗马天主教徒、2万5000名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摩门教)教徒、30万穆斯林、10万印度教徒、1万2000名锡克教徒及5000名犹太教徒[3][1][4][5]许多宗教团体除了弘扬教义外,也兴办学校、提供卫生福利设施等。[6]

佛教

位于大屿山的天坛大佛

佛教是香港的主要宗教,大大影响了香港民众的传统文化。香港佛教寺庙众多,知名的有大屿山宝莲寺东涌罗汉寺港岛东莲觉苑、屯门青山禅院妙法寺尸罗精舍、九龙钻石山志莲净苑慈云山法藏寺、元朗八乡凌云寺、粉岭香港观宗寺、沙田万佛寺古岩净苑、荃湾西方寺东普陀讲寺弘法精舍竹林禅院、大埔洞梓慈山寺半春园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佛寺是位于大屿山岛的宝莲禅寺,有一座宏伟的露天青铜塑像天坛大佛以及邻近的心经简林,吸引了大量访客在周末和休假日到来观赏。此外,2015年落成启用的慈山寺,立有一座76米高(相当于约25层楼)的户外青铜、合金观音像(为全球第二高观音像),坐北向南,与位于大屿山的天坛大佛遥遥相对。慈山寺欢迎各界参访,但需事先在慈山寺的网页预约,以便参访上的人数控管和服务安排。

香港的佛教组织和寺庙长期以来一直在社会福利和教育领域服务,规模最大的佛教团体是香港佛教联合会,其次是香海正觉莲社。除了以弘扬佛教信仰和文化为宗旨外,在香港经营十几所中小学、青少年中心和老人院。此外,香港佛教的学术研究和研究在过去数十年也蓬勃发展,香港大学设有佛教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也有人文佛教研究中心。

香港特区政府在前行政长官董建华的领导下,正式承认佛教对香港的影响力。1997年特区政府将佛诞定为公众假期,取代了英女皇寿辰假期。董建华自己也是佛教徒,参与了香港和中国宣传佛教的相关活动。

道教及中国民间信仰

香港的庙宇一般均由华人庙宇委员会负责管理并对外开放,每逢神诞节日或农历初一、十五,不少市民会到访参拜。部分庙宇历史可追溯至1600年前,例如青云观;也有部分是新兴宗派建立的,例如圆玄学院

最著名的香港庙宇位于九龙黄大仙区黄大仙祠,庙内主要供奉道教神明黄初平真人,长年香火鼎盛,不少信众会在农历新年争先上头柱。其他著名庙宇包括位于新界沙田车公庙、位于港岛荷李活道东华三院文武庙、位于联合道九龙城侯王庙九龙油麻地天后庙等。

香港道教的宗教研究和修行,多集中在庙宇道场道观进行,例如全真派的修行道场蓬瀛仙馆青松观云泉仙馆等,还有各大小道场。道教团体对香港的社会福利贡献良多,其中很多与教育、医疗和社区服务等有关。除主动开办的福利、教育和医疗服务机构外,更会捐助其他慈善团体。不少庙宇都设有捐款箱,将所得善款会用以资助学校医院或其他慈善用途。

乡土神简表

香港早期是一个渔港,故香港很多受人崇拜的神祇都与海洋有关,著名如海神天后,便是水上人的守护神。香港至少有天后庙24间,许多天后庙原本靠近海滨,后来因填海关系,现已变成位处于内陆地区。其他受供奉的神明主要有关帝北帝(玄天上帝)和司天气的南海神洪圣大王惠州海神谭德真人等。

由于香港也是多元族群融合的社会,在汉人民族方面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省籍族群,他们在移居香港时带来了原乡的信仰,这些神祇称为乡土神。

孔教

香港孔教源于清末民初康有为发起的孔教运动,孔教代表机构孔教学院由其弟子陈焕章创办,院址位于香港九龙黄大仙大成街。孔教的主要活动及节日是农历八月廿七日或新历九月廿八日的孔圣诞祭孔仪式。香港孔教徒多会参与教育工作,兴办学校,以弘扬孔子的思想;香港孔教目前并无正式宗教场所,每年常藉公众场地举办祭孔仪式,亦于孔教学院学校内设有圣贤祭坛,其有计划在黄大仙钻石山综合发展区内设立孔庙。

基督宗教

现时香港约有130万基督信徒,超过一半为新教徒(约90万),另天主教徒达40万。此外,东正教和科普特正教会亦在香港设立牧区。[3]

基督新教

位于般含道的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

基督新教于1841年传入香港,现有在香港的独立教会至少400所,堂会逾1500间(其中以华语宣道者约1300间),大小宗派逾70个。主要宗派有香港圣公会中华基督教会循道卫理联合教会真耶稣教会信义会播道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浸信会宣道会九龙五旬节会救世军神召会和聚会处(也称小群教会)等。基督新教出版两份每周出刊的主要报章《基督教周报》和《时代论坛》,在香港电台有定期电台节目,同时也通过媒体播放电视节目。

香港基督新教两大合作团体分别是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1915年成立)和香港基督教协进会(1954年成立)。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主要成员包括各大宗派、各基督教服务机构和香港及东南亚教会。协进会致力促进香港、中国大陆和海外各教会之间的联系,并通过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基督教工业委员会[来源请求]、基督教联合医务协会、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和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等辅助机构,为市民服务。

基督新教在香港运营有超过730家机构,积极参与教育、医疗护理和社会福利工作,尤以浸信会等主流教会为甚。基督新教主办3间大专院校(即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以及岭南大学)、约180间中学、206间小学、260间幼稚园、130间幼儿园、逾30所神学院和圣经学院、80间教会出版社(含出版代理)和110间基督新教书店与门市部、同55家影音传媒和艺术事工机构等。基督新教也开办7间医院、17间诊疗所和110个提供多种社会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其中包括逾100间家庭及青少年中心、11间儿童院、170间老人中心及院舍、59个为戒毒人员和残障人士而设的复康中心及逾50项医院院牧事工、3项监狱牧灵服务、1项机场牧灵服务和23个营地等。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女青年会则开设5间酒店式国际宾馆,服务香港居民和海外旅游人士。

香港基督教新教也有支持中国大陆(内地)和发展中国家的紧急救援工作和发展计划。超过450名港籍宣教士在海外传教。

天主教

位于坚道的香港天主教总堂

罗马天主教于1841年在香港设立宗座监牧区,1874年晋升为宗座代牧区,其后于1946年晋升为教区。圣职人员计有司铎279人、修士74人和修女427人。全港共有52个堂区,包括39间天主教堂、32间小教堂和28个用作宗教活动的礼堂。弥撒所用语言以中文为主,而五分之三的堂区也有英语弥撒,有些更有菲语弥撒。

天主教香港教区有其本身的行政架构,但亦与教宗和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团体保持密切联系。香港教区与世界各地其他天主教区一样,均采用同样的《圣经》、教义、礼拜仪式和架构组织。亚洲主教团协会助理秘书长的办事处亦设于香港。

天主教香港教区除传教外,也关注市民的生活。教育方面,主办天主教学校幼稚园共249间;办学工作由香港教区的天主教教育事务处协助推行。天主教会开办的医疗及社会服务机构至少包括6间医院、13间诊疗所、47间社会服务中心、23间宿舍、21间安老院、33间康复服务中心以及多个自助会社和协会。明爱社会服务中心为香港教区属下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服务于市民基层。天主教会为了通过传媒把信息带给市民,每周出版《公教报》及其英文版Sunday Examiner。此外,教区视听中心更制作影片和录像带,供学校和堂区外借。香港天主教社会传播处则代表香港教区负责统筹参与媒体的事务。[1]

香港有不少亚美尼亚人社区信奉属东仪天主教亚美尼亚礼天主教会,信徒估计至少有数百人。因此相关的宗教团体在2013年于香港成立香港亚美尼亚协会,借此促进更多香港人与亚美尼亚人交流和让居港的亚美尼亚人融入香港社区。

东正教

20世纪30年代,已有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团成员(莫斯科宗主教区),大司祭迪米特里·乌斯宾斯基,在香港开设圣彼得圣保罗教堂。1970年1月17日上午,大司祭德米特里·乌斯宾斯基在香港逝世,香港东正教堂就关闭了,教堂其中一件圣物就是圣使徒彼得保罗的圣像,它被送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新成立的圣三一堂区。一直到2004年,香港才重开了俄罗斯东正教堂区。大司祭迪奥尼西·波兹德尼耶夫(迟秋农)被任命为其堂长。


1996年,君士坦丁堡牧首批准成立正教会普世宗主教圣统香港及东南亚都主教教区,管理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教务,并选出聂基道(Nikitas Lulias)任首任都主教。目前的都主教为黎大略(Nektarios Tsilis)。2008年起辖区包括香港、台湾及菲律宾。

香港东正教会的发展比其他基督教教派来得晚。早期活动形式为一个以圣路加为名的信仰团体。教区成立初期,在香港约有一百名成员,目前成长增至约两百个家庭,当中包括了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埃塞俄比亚美国法国和香港本土的信徒。在教区的信徒有二万五千人[来源请求]。官方刊物为《The Censer》。

香港东正教(普世宗主教区)同时为香港基督教协进会成员。

伊斯兰教

九龙清真寺

香港约有穆斯林18万人:当中主要是来自印尼的外佣,占10万人;其次是华人,占四万人;余下的四万人分别是来自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马来西亚马来族)、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土库曼土耳其乌兹别克塔吉克阿拉伯国家非洲地区多个国家移民及佣工[7]

香港现有四间清真寺,分别位于港岛中环些利街湾仔爱群道、九龙弥敦道柴湾哥连臣角,四间清真寺每日均举行祈祷聚会。些利街清真寺为香港最古老的清真寺,初建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于1915年重建。

九龙清真寺暨伊斯兰中心在1984年启用,可容纳约2000名教徒参加礼拜。爱群道清真寺暨伊斯兰中心于1981年9月启用,可容纳700多名教徒参加礼拜。哥连臣角回教坟场也有一座清真寺。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负责统筹伊斯兰教的事务,并管理所有清真寺和伊斯兰教坟场。该会由四个回教社团组成,分别为香港伊斯兰联会巴基斯坦联会印度穆士林协会和达乌迪协会什叶派)。

香港的伊斯兰教社团提供各种慈善服务,包括向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经济援助、教育、医疗护理和助学等。

印度教

跑马地印度庙

香港约有四万印度教徒的参与宗教社交活动,以跑马地的印度庙为举行场地。该印度教神庙宇由香港印度教协会管理,信徒可在该处冥想灵修、练习瑜伽、参加社群活动和重要节日庆典,如亮光节镇邪节等。印度教徒亦会在该处举行典礼。印度教徒的订婚结婚典礼,都在庙内按该教的风俗礼仪举行。每逢星期日上午及星期一晚上,印度庙内都有聚会,包括宗教音乐演奏和讲道。星期日聚会后,教徒可免费享用饭餐。

根据香港法例第181章《婚姻条例》,印度庙乃认可宗教崇拜地方,结婚仪式可在印度庙内举行。

印度庙提供的其他主要服务,还有主持殡殓仪式、安排火化和有关事宜。该庙亦负责管理哥连臣角印度火葬场的一般事务。

锡克教

锡克教据考于20世纪之前,随着英国雇用的印度旁遮普士兵传入香港,并在1901年于湾仔皇后大道东建立湾仔锡克庙。时至今日,香港锡克教徒约有1万人。香港锡克庙的特色,是任何信仰的海外旅客,皆可在该庙免费用膳及作短期居留。庙内并设有锡克教图书馆和印度裔幼儿学校,以便适应香港的英文学校。

锡克教徒庆祝的主要神诞和节日,包括祖师纳那大师和第十位宗教教师高宾星大师Guru Gobind Singh)诞辰,以及锡克教丰收节Vaisakhi英语Vaisakhi)。

犹太教

犹太教莉亚堂

香港的犹太人社区建立于1840年代,约3000名教徒来自世界各地,在三个主要的犹太教会堂聚会。莉亚堂(传统派)在每天、安息日和节期举行聚会;香港联合犹太会(改革派)也在安息日和节期举行聚会。这两个会堂均位于港岛罗便臣道的同一建筑内。位于港岛花园道Chabad-Lubavitch会堂每日都有聚会。罗便臣道的犹太会堂建于1901年,土地及神圣洗池均由沙宣爵士及其家族捐出。位于跑马地的犹太教坟场则是香港另一历史悠久的地方。

罗便臣道犹太庙毗邻有一座住宅楼宇雍景台。犹太教社区中心设于楼宇内,为三大教派共600个家庭会员及其他非会员的犹太人提供犹太餐、宴会、文化和康乐设施。中心内还设有一所图书馆,专门收藏有关犹太文献和文物的资料。该中心现已成为犹太人举行社交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祆教

现时香港的祆教教徒(多为帕西人)在港的人数数百人,主要的众会地点于铜锣湾善乐施大厦。另外他们亦在跑马地有一坟场,名为祆教坟场

摩门教

摩门教基督宗教分支,由美国传入香港。现时香港有摩门教教会,总部分于九龙塘歌和老街

一贯道

一贯道为中国大陆及台湾传入的宗教,旗下有多条分支组线,在香港最大分支为善一堂道德协会善一堂中心位于佐敦茂林街。

国际创价学会

国际创价学会是由日本传入,为佛教分支。总部香港国际创价学会位于九龙塘界限街

耆那教

耆那教徒,是香港的少数教派信徒,人口大约500人。他们多数来自拉贾斯坦和北印度其他地方。他们在1980年代来到香港从事钻石买卖,在1996年他们在尖沙咀建了一间耆那教庙。因为他们人数少,很多时侯他们和印度教徒共用一间寺庙礼拜。

巴哈伊教

由巴哈欧拉创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伊朗,其著述言论构成了被认为是满足人类现阶段、即迈向成熟阶段之需要的最新启示体系。它的最高宗旨是创建一种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实现人类大同。其基本教义可概括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巴哈伊”也可以指代接受巴哈伊信仰并按其准则生活的人,他们在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时也竭尽所能地促进他人及社会的福祉。巴哈伊信仰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最为年轻,在新兴宗教里发展得也最快。目前,巴哈伊分布于全世界235个国家和地区,出自2100多个种族和部落。

巴哈伊教创始人为伊朗人巴哈欧拉,意为“上帝之荣耀”,由此产生巴哈伊教的教名。根据巴哈伊的教训,宗教的历史是神差遣先知,对人类进行教化的进化过程。神派遣列代圣使亚伯拉罕、摩西、佛陀、琐罗亚斯德、基督、穆罕默德和巴孛。巴哈欧拉是其中最新的一位。

巴哈伊教是个新的独立宗教。巴哈伊教没有神职人员和地方教堂,现在每个大洲建有一“灵曦堂”,分别位于美洲的美国伊利诺伊州威尔米特(Wilmette),大洋洲的澳大利亚雪梨,非洲的乌干达坎帕拉,欧洲的德国法兰克福,中美洲的巴拿马,亚洲的印度新德里,太平洋的萨摩亚,另有一所在南美洲的智利圣地亚哥。每座庙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门,代表可以从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庙宇中不出售纪念品,不接受馈赠。宗教经费只来源于教徒的捐赠。礼拜仪式非常简单,没有固定的地点,在灵曦堂中可朗诵任何天启宗教的经典作品。

巴哈伊教有自己的历法,每年19个月,每月19天,年末增加4天(闰年加5天),每年公历3月21日(春分前后)为巴哈教历新年,称为诺露兹节。每天从日落时开始。

由于巴哈伊教义的简单和普遍性,即使不传教,在世界各地发展也很迅速,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宗教。

1935年,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开始翻译巴哈伊教经典时,认为其社会主张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世界大同”理想相通,故此将其翻译为“大同教”。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1990年代初期。1991年正式更名为“巴哈伊信仰”。

神道教

神慈秀明会:是日本一种新兴宗教,本属神道教世界救世教的一支。香港支部位于西贡竹洋路

天理教:原属日本教派神道系统、后自立成教的日本新兴宗教之一。江户时代末,1838年由农妇中山美伎在日本大和国山边郡庄屋敷村(今奈良县天理市)创立,信仰父母神“天理王命”(てんりおのみこと)。香港支部位于湾仔轩尼诗道179~181号康富大厦3楼。

其他宗教

天德圣教

天德圣教是一个新兴宗教,由四川人萧昌明创立于1927年,教旨共尊五教-儒释道耶回,并以佛之因果报应为核心,教人行二十字美德:“忠、恕、廉、明、德、正、义、信、忍、公、博、孝、仁、慈、觉、节、俭、真、礼、和”廿字真言。教坛以奉一黄布代表天启(宗教上网,可出诗句),不设神像,教徒学习佛经外,并诵萧昌明宗师所立之经典,特定“开导师”(道长)得传授“先天掌光”气功及气针功、符法等替人免费治病。萧昌明时代曾派各大弟子至全国传教,全盛时如湖南一省办戒毒农耕中心已有50万信徒。1930年其弟子赵连成道长带经本至香港新界屯门青山青杨路立院,是为香港总堂之始。

华人传统和宗教节日

香港华人一般奉行六大农历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农历新年。每逢岁首,亲友互相拜年,馈赠礼物,儿童并获派“利是”(红封包)。在暮春的清明节,孝子贤孙纷纷踏青拜山(扫墓)。端午节在五月初五,时值初夏,人们赛龙舟、吃粽子。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相传地府鬼门关大开,由大士王率领阴灵上阳间,领受款待,以七月十五为盂兰节(中元节),通常在本日以牲礼果饼,焚烧冥镪举行祭祀仪式,本月也讲究布施贫苦,很多慈善团体会在各区举办派米活动。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亲友互赠月饼酒果,市民扶老携幼前往公园和郊外赏月,燃点彩灯。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素有登高的习俗,以纪念登高避灾的古人,不少人亦趁此节日前往扫墓。

佛诞是香港的一个宗教节日,香港回归后成为公众假期。除中国传统节日外,耶稣受难节复活节圣诞节三个基督宗教的节日自殖民地时期起就被列为公众假期。每逢这些宗教节日,信众都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非教徒也会在节日期间有娱乐活动。

风俗与习俗

不少香港人除了参神求签,也相信风水命理。例如在装修布置时,不少人会先看风水;而结婚及开业等大多也先查通胜择吉日良辰。

另一方面,很多香港人也讲求中、西意头,并对不详的数字或名称忌讳。例如香港部分大厦不设4楼、14楼等含有4字的楼层(中国以“四”音近“死”,避讳4;但除信和2007年起的楼盘外,保留4字头),部分发展商也考虑到13不祥(西方避讳13),因此会出现12楼的上一层为15楼的奇怪现象。

宗教冲突事件

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信仰大部分都是互相尊重,鲜有爆发宗教冲突。

2005年5月14日,长洲举行太平清醮期间,约二十名“基督纯道福音教会”人士身穿黄色T恤,手持木制盾牌及长枪,自称十字军,高喊“耶稣在长洲”及“耶稣得胜”等口号,要求进入北帝庙。值理会多名职员指他们手持盾牌及长枪是攻击性武器,在神灵面前游行是不尊重神灵,更是挑衅行为,不容许他们进入北帝庙范围。双方一度发生轻微推撞,最后经警员调停后,该批人士才改路而行。多名长洲居民对该教会人士表示不满,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尊重其他宗教行为[8]

2007年5月27日,“全城更新”在香港大球场举行全球祷告日2007,当天祷文《为香港的18区祷告-九龙—黄大仙区》中写道:“故此我们大胆呼求祢,把本区的名称更改,以一个中性的“慈黄区”取而代之!我们亦盼在区内能建立一座基督教大楼,见证教会合一及高举主耶稣基督!”,被认为完全不懂尊重历史及其他宗教,引来网上各大论坛的口诛笔伐。[9]

其他

  • 天父的儿女(Children Of God),近年易名为“爱之家”(Family Of Love),美国人Moses David Berg于1968年创立。于1975年传入香港。1981年被香港政府下令驱逐出境。1984年再次传入香港,于1985年再次被香港政府下令驱逐出境。[10]
  • 青龙教由教主毛云龙创立,总部位于深水埗长沙湾道四十二至四十四号一单位。于1996年9月25日被警方捣破。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香港2020》,宗教和风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处
  2. ^ “香港只有六大宗教”是谁说的? https://www.thestandnews.com/society/%E9%A6%99%E6%B8%AF%E5%8F%AA%E6%9C%89%E5%85%AD%E5%A4%A7%E5%AE%97%E6%95%99-%E6%98%AF%E8%AA%B0%E8%AA%AA%E7%9A%8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3.0 3.1 《香港2021》,宗教和风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Miller, Yvette Alt. Hong Kong and the Jews: 6 Facts. aish.com. 18 June 2019 [9 March 2022]. Today, over 5,000 Jews call Hong Kong home. 
  5. ^ Facts and Statistics: Statistics by Country: Hong Kong, Newsroom (LDS Church), [25 April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宗教與風俗 (PDF). [2014-12-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1-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刘子维. 穆斯林在香港:中港兩地面臨不同挑戰. BBC中文网. 2017-03-01 [2018-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中文(繁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教會隊伍「踩場」起爭執. 《苹果日报 (香港)》. [2005-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0) (中文(繁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Global Day of Prayer 2007全球禱告日 Prayer for 18 Districts in Hong Kong 為香港的18區禱告 (PDF). [2012-09-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1-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存档副本. [201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0).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1-2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