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逸仙號輕巡洋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逸仙號輕巡洋艦
1930年代初期的逸仙號輕巡洋艦
概觀
艦種輕巡洋艦
擁有國 中華民國
日本
前型寧海級輕巡洋艦
次型放大逸仙型(未完工)
數量1
製造廠江南造船廠
動工1930年4月10日
下水1930年11月12日(即孫文誕辰)
服役1931年5月25日
退役1958年6月01日
結局除役後出售拆解
技術數據
排水量1,650噸
全長82公尺
全寬10公尺
吃水3.8公尺
鍋爐燃煤鍋爐三部
動力往復式蒸汽機兩部
功率4000匹軸馬力,雙軸推進
最高速度19節
乘員182人
武器裝備完工時:
6吋主砲一門
140毫米主砲一門
47毫米速射快砲一門
75毫米單裝高砲四門
歸還時:
三年式120毫米艦砲1門
毘式40毫米二連裝防空炮2部
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炮5挺
7.7毫米口徑機槍6挺

逸仙號輕巡洋艦,是中華民國海軍在抗日戰爭前建造的巡洋艦,中華民國海軍將之分類為輕巡洋艦。其艦名來源為孫文的號。

艦歷

1931年於江南造船廠完工。1935年,為參加紀念台灣日治40周年的博覽會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乘坐此艦於基隆港入港。 本艦雖為巡洋艦等級,不過其排水量僅1,650噸,僅與同時期日本的峯風級驅逐艦噸位相似,再加上其航速僅19節,除兩門主炮外也無其他諸如魚雷水雷這類驅逐艦以上等級常見的武器,再加上水線處也未敷設水線裝甲,因此很難說其是一艘輕巡洋艦。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此艦參加南京江陰要塞的防衛戰。在9月24日寧海、平海兩艦相繼被日軍空襲擊沉後,此艦成為旗艦。但是在9月25日上午,此艦受到16架日軍飛機的攻擊而沉沒,期間擊落日軍飛機2架,船員戰死14人。1938年,日軍將此艦打撈,於5月12日回航吳港修理。修復作業中,日軍將船上武器更換為日制裝備的同時,還增設了船尾甲板、聲納電探。1939年,逸仙艦更名為雜役船阿多田,成為海軍兵學校的訓練艦。戰後,逸仙艦作為賠償艦返還給中華民國,內部復原作業使用了已廢棄的裝甲巡洋艦八雲上的德國木質傢俱。1946年7月30日,復原作業完成。8月25日,此艦抵達上海,並且恢復了舊名加入海防第二艦隊服役。

1948年,逸仙號參加了遼瀋戰役的葫蘆島之戰。1949年4月23日南京發生第二艦隊叛亂事件,本艦在艦長宋長志的帶領下佯作投降,其後參與長江突圍逃脫。到達台灣後,本艦數次參與了台灣海峽的警備任務,舷號為78,此時的逸仙艦相比於二戰後陸續接收的美援艦賠償艦已經過時。1953年5月24日,本艦參與貓頭洋海戰的炮擊行動,為最後參與的戰鬥任務。1958年6月1日,服役時間近28年,經歷了抗戰初期遭日軍繳獲後再回歸中華民國海軍服役直到八二三炮戰爆發前兩個月的逸仙艦在艦艇老舊,性能已無法跟上時代的客觀因素下除役,並於1959年5月19日出售拆毀。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