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天文台舊址
廣東貢院明遠樓與中山大學天文台舊址 | |
---|---|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廣州市越秀區越秀中路125號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29年 |
編號 | 1-10 |
認定時間 | 1978年 |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 | |||||
---|---|---|---|---|---|
天文台 | |||||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街道華南農業大學10號樓 |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時代 | 1936年 | ||||
認定時間 | 2015年6月重新核定公佈 | ||||
|
中山大學天文台舊址,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中路125號內[2],曾經是國立中山大學的天文台。它建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是中國最早的高校天文台[3],也是廣東省第一座天文台、中國第二座正式命名的天文台(僅次於徐家匯天文台)[4]。
修建
中山大學是由孫中山頒佈大元帥令創建的大學,原名為國立廣東大學。孫中山病逝後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並進行教學體制改革,引進歐美國家的科學和教育體系。在此過程中,學校聘請留學法國的天文學家張雲博士為數學系教授,由於他特長天文學,於是在1927年初以數學係為基礎成立了數學天文系[5],同年2月在學校圖書館(現廣東貢院明遠樓舊址)東北側的小土崗上修建天文台[6]。天文台於1929年6月落成,海拔30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地面部分為一座坐北向南的長方形二層樓房,正面有數十級階梯,東側為相連的六角塔形三層樓房,地下部分為一層地下室[7]。天文台建成後,原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氣象試驗所的儀器設備併入,因此中大天文台以天文為主,兼顧氣象,其主要儀器是法國制天文標準時鐘,15厘米子午儀、20厘米反射望遠鏡,德國制赤道儀各1個,此外還有多種氣象儀器[8],如自動雨量計、水銀氣壓計等[4]。
成果
天文台除進行天文教學與研究外,還承擔天文觀測工作。當時世界大部分主要天文台都位於北半球高緯度,而國立中山大學天文台則位於北回歸線附近,可以觀測到高緯度天文台所不能觀測到的南半球星空,因此受國際天文學界的重視,曾經和國際天文聯合會變星委員會聯合進行變星的觀測活動,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5]。此外,1933年的萬國經緯測量,1936年的日食觀測,都是由國立中山大學天文台代表中國完成。天文台還承擔許多民用軍用項目,如廣州市的首次經緯度測定,廣東空軍日月出沒時刻計算等[5]。
棄用
1935年,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新校址落成,中大除醫學院外全部遷入新校,並於1936年在新校區高崗上修建新天文台。新中大天文台於1938年落成,正式取代舊天文台。但不久後廣州淪陷,實際上新天文台直至1946年後才正式使用[8]。中共建政後的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原國立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全體師生、天文台全體員工以及天文儀器設備全部調整入南京大學,中大新舊天文台皆被棄用,新天文台所在地成為華南農業大學的一部分[4]。
1957年至今,中山大學天文台舊址由廣東省科技圖片社、廣東科技報社等單位使用[4]。1978年7月,中山大學天文台舊址和廣東貢院明遠樓一併成為廣東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10[9]。
文明路舊址鄰近建築
參考文獻
- ^ 關於公佈第四批和重新核定公佈第一、二、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永久失效連結]
- ^ 另一地址為文明路215號大院內
- ^ 广东天文学会. [2020-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9).
- ^ 4.0 4.1 4.2 4.3 天文台,仰望星空的激情见证. [2010-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 5.0 5.1 5.2 中大天文台:文物在此 研究北去. [2010-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 ^ 广州贡院明远楼与中大天文台旧址――中国天文史上一重要科学遗址介绍. [2010-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 ^ 廣東貢院明遠樓與中山大學天文台舊址[永久失效連結]
- ^ 8.0 8.1 民国 广州 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 [2010-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 ^ 广州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情况一览表. [2010-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11).
外部連結
- 廣東貢院明遠樓與中山大學天文台舊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 《行街串巷廣州城》之喜見中山大學天文台舊址修繕完工 20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