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
---|---|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un Yat-sen University | |
旧称 | 国立广东大学中国文学系、国立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 |
地址 |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 |
建立日期 | 1924年 |
隶属 | 中山大学 |
网站 | chinese |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un Yat-sen University),通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是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下属院系之一。该系始建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最早创建的院系之一。[1]该系系址位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
沿革
1924年,孙中山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三所高校合并,组建为国立广东大学,国立广东大学中国文学系在建校时成立。1926年,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该系随之更名并改称为国立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39年,该系名称改为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
1946年,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1],王力任系主任[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院系调整中,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于1953年改称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即现名称。中山大学语言学系于1954年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3][2],但部分师生转入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
学科方向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在文学和语言学两大学科发展较为均衡,但是侧重汉语言与古文字学、中国古代文体学和文献学、中国古代戏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四个研究方向。[4]
专业设置
截止至2022年1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下设专业(方向)有:
- 博士、硕士专业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1]
- 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专业。[5]
研究机构
截止至2022年1月,有3个国家级研究机构设在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
-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属重点研究所之一。
-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成立于2009年,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之一。
历史名师
傅斯年、郁达夫、成仿吾、顾颉刚、赵元任、罗常培、鲁迅、郭沫若、钟敬文、陆侃如、冯沅君、王力、岑麒祥、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季思、冼玉清[1]
外部链接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1.5 系况简介,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2022-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7)
- ^ 2.0 2.1 马庆洲. 北大中文系里的清华学人. 中华读书报. 2012-02-08 [2022-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3).
- ^ 燕南园60号的家族记忆——专访王力先生长子、四通打字机发明人王缉志, 北京大学校友网, 2014-06-13 [2020-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 ^ 学科方向,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2022-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7)
- ^ 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专业简介,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2022-07-13][失效連結]
- ^ 机构设置,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2022-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