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龍形類
梁龍形類 | |
---|---|
小梁龍屬的骨骼,位於布魯塞爾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
演化支: | †沉重龍類 Gravisauria |
演化支: | †真蜥腳類 Eusauropoda |
演化支: | †新蜥腳類 Neosauropoda |
總科: | †梁龍總科 Diplodocoidea |
演化支: | †梁龍形類 Diplodocimorpha Calvo & Saldago, 1995 |
演化支 | |
梁龍形類(學名:Diplodocimorpha)是已滅絕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早侏羅世至晚白堊世期間。該分類群主要包括三個科:雷巴齊斯龍科、叉龍科和梁龍科,後兩科構成鞭尾類。該名稱最早由Calvo和Salgado(1995年)使用,他們將其定義為「特氏雷巴齊斯龍(Rebbachisaurus tessonei sp. nov.)、梁龍科以及二者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先前,這一分類群不經常被使用,並被認為是梁龍超科的異名,因為人們經常發現這些分類群具有相同內容。2005年,邁克·P·泰勒和德恩·奈許回顧了梁龍科的系統發育及分類學,並意識到梁龍超科並不等同於梁龍形類。前者基於節點定義,而後者基於分支。[1]2015年,伊曼紐爾·喬普、奧克塔維奧·馬圖斯和羅格·本森發表了一篇基於標本的梁龍科相互關係的系統發育分析,並支持將其拆分。簡棘龍被發現比雷巴齊斯龍科更為基礎,因此在梁龍形類以外,但比薩爾塔龍更接近梁龍,因此在梁龍超科以內。以下演化樹遵循喬普等人的研究結果。[2]
梁龍超科 Diplodocoidea |
| ||||||||||||||||||||||||||||||||||||
參考資料
- ^ Taylor, M.P.; Naish, D. The phylogenetic taxonomy of Diplodocoidea (Dinosauria: Sauropoda) (PDF). PaleoBios. 2005, 25 (2): 1–7 [2021-02-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15).
- ^ Tschopp, E.; Mateus, O.; Benson, R.B.J. A specimen-level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Diplodocidae (Dinosauria, Sauropoda). PeerJ. 2015, 3: e857. PMC 4393826 . PMID 25870766. doi:10.7717/peerj.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