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戴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戴戟

戴戟(1895年—1973年2月21日),原名光祖,字孝悃,男,祖籍安徽旌德,生於江蘇蘇州中華民國軍事將領。[1]

生平

淞滬警備司令戴戟

戴戟祖籍安徽省旌德縣興隆鄉大禮村,生於江蘇省蘇州。自幼家貧,父母早逝,在商店當學徒。15歲,戴戟赴上海參加學生軍。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兵科。此後歷任滇軍粵軍排長、連長、團副、團長等職。後一度出任廣東肇慶西江陸海軍講武堂堂長。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師長陳銘樞)第三十團團長。當時,蔣光鼐任第十師副師長兼第二十八團團長,蔡廷鍇任第二十九團團長。1926年,率部參加北伐,在汀泗橋戰鬥中身負重傷。七·一五事變後,戴戟藉口舊傷復發,辭去軍職,寓居上海。[2][3][1]

1928年,戴戟接受陳銘樞蔣光鼐的邀請,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師長兼軍官教導隊主任、二十六師師長。軍隊整編後,戴戟出任重新組建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參謀長、第六十一師師長等職。1931年12月,所部調駐滬寧,戴戟被任命為淞滬警備司令部司令。[2][3][1]

戴戟(左)與時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時,時任淞滬警備司令的戴戟,協同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副總指揮兼軍長蔡廷鍇等人指揮作戰。事變爆發前夕,第十九路軍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戴戟到會並演講,還寫下遺書。事變爆發後,戴戟與蔣光鼐、蔡廷鍇連夜步行來到真如車站,布署作戰。在上海軍民的支持和全國的聲援下,第十九路軍與第五軍的增援部隊堅持淞滬抗戰一個多月,使日軍遭到沉重打擊。[2][3]

1932年3月24日,在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干預下,日本與國民政府上海開始舉行停戰談判。同年5月5日,雙方在上海簽訂了《上海停戰協議》(又稱《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上海為「非武裝區」。根據史料記載,談判雙方「日軍事代表初定白川,我亦決定蔣光鼐,嗣白川不出席,改以植田,我方遂亦改為戴戟。」戴戟奉命參加了自3月24日開始的淞滬停戰談判的系列會議,與外交部政務次長郭泰祺、十九路軍參謀長黃強等人為談判的中方代表。[2]

1932年10月31日,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的12位將領,因禦敵有功而榮膺青天白日勳章,戴戟也在其列。1933年1月1日,國民政府舉行授勳典禮,蔣介石親往頒發勳章。但大部分獲勳將領均未到場,只有戴戟和俞濟時二人到場。據說,這是因為張治中因公未到,錢倫體重傷住院,而第十九路軍已被調往福建省。此次獲得青天白日勳章的12位將領是:[4]

「一·二八」淞滬抗戰後獲得青天白日勳章的將領名單(12人)
  • 蔣光鼐(第十九路軍總指揮)
  • 蔡廷鍇(第十九路軍軍長)
  • 張治中(第五軍軍長兼第八十七師師長)
  • 戴戟(原第十九路軍參謀長,時任淞滬警備司令)
  • 沈光漢(第十九路軍第六十師師長)
  • 毛維壽(第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師長)
  • 區壽年(第十九路軍第七十八師師長)
  • 俞濟時(第五軍第八十八師師長)
  • 張炎(第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副師長兼獨立旅旅長)
  • 譚啟秀(第十九路軍第七十八師副師長、吳淞要塞司令、補充旅旅長)
  • 翁照垣(第十九路軍第七十八師一五六旅旅長)
  • 錢倫體(第五軍第八十八師二六四旅旅長)
從左至右:俞濟時張治中、戴戟。均佩戴青天白日勳章

1933年10月,戴戟辭去淞滬警備司令職務,赴福州與第十九路軍會合。[4]1933年11月,蔡廷鍇李濟深等人發動閩變,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宣布反蔣,並同中國工農紅軍簽訂了抗日反蔣協定。戴戟出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委員,並任興泉省省長。50多天後,閩變失敗,戴戟赴香港,不久又返回上海。此後,戴戟歷任安徽省政府委員、安徽省民政廳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高參。但他長期在上海居住。[3]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戴戟被任命為第三戰區中將總參議。1938年,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兼安徽省政府主席,電邀戴戟出任皖南行署主任。戴戟於同年4月中旬,在屯溪成立了安徽省政府皖南行署,下轄4個專區,22個縣,但其中一些縣已經被日軍占領。當時,上海、南京的大批難民湧入皖南,急需收容。戴戟與新四軍軍長葉挺有所來往。在新四軍的倡導下,戴戟和中共黨員余華范治農等人合作,並成立了皖南民眾總支援委員會,戴戟兼任該會主任,江偉周松圃為副主任,組織工作團,在各縣成立青年抗敵協會、婦女抗敵協會。在戴戟的領導下,該委員會突破了日本方面的經濟封鎖,發展了山區商貿,督促各縣修建公路、恢復交通,籌款興建中、小學校舍以復校。該委員會還幫助南京安徽中學上海復旦大學附中、江蘇聯合中學在皖南建校。此外,戴戟還從國民政府中央救濟會獲得撥款,並在茶稅上附加捐助,最終建起了屯溪市民醫院,這是屯溪第一所醫院。戴戟還嚴厲禁止買賣和吸食鴉片,被譽為「皖南林則徐」。[3]

1940年4月,戴戟辭去了皖南行署主任職務。此後在屯溪居住。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企圖派戴戟勸說葉挺脫離新四軍,擔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但戴戟拒絕為顧祝同當說客。[3][1]

1945年,國軍聯勤總部決定成立東南補給區司令部,負責調撥、分配、審核第三第七第九戰區的軍需給養及運輸。上述三個戰區的司令長官顧祝同余漢謀薛岳特派專人赴屯溪,邀請戴戟出任東南補給區司令。[3]

1945年日本投降後,戴戟辭去東南補給區司令職務,提前申請退役。1946年,戴戟拒絕當中央訓練團團員。[3]1948年,戴戟在上海參加了陳銘樞等人領導的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秘密從事反蔣活動。1949年春,由戴戟牽線,協助中共國軍陳瑞珂廖運澤兩部隊進行策反,使廖運澤部官兵舉行的起義成功。[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戴戟在上海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民革上海市分部籌委會委員。1950年代調往安徽省工作後,歷任安徽省體委主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副省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安徽省委會主委等職務。[2][3]

1973年2月21日,戴戟因癌症合肥逝世,享年78歲。[3][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