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
余华 | |
---|---|
出生 |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 1960年4月3日
現居地 | 北京市 |
職業 | 作家 |
國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民族 | 汉族 |
教育程度 | 大学 |
母校 | 鲁迅文学院 |
創作時期 | 1983年至今 |
體裁 | 小说、散文 |
文學運動 | 先鋒派 |
代表作 | 《许三观卖血记》 《在细雨中呼喊》 《兄弟》 《活著》 |
獎項 | 第五届庄重文文学奖 1992年 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1998年 《活着》 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2004年 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2005年 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2008年 《兄弟》 |
父母 | 父亲:华自治 母亲:余佩文 |
受影響於 | 鲁迅[來源請求] 川端康成[1]:105 卡夫卡[1]:105–6 马尔克斯[2] |
余华(1960年4月3日—),浙江嘉兴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山东高唐,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醫生,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3]余华从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品有《兄弟》《許三觀賣血記》《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兄弟》被瑞士《时报》评选为2000年至2010年全球最重要的15部小说之一。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语等20多种语言在外国出版。其他作品还有《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我胆小如鼠》《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也写了不少散文、文评和音乐评论。現定居北京從事職業寫作。
生平
余华生于浙江杭州,父母皆从事医务工作,另有一名大2岁的哥哥,1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县。[1]:56–8小学和中学读书只能读到《毛泽东选集》和《鲁迅文集》。[4]
1977年参加文革后的首次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学校学习。[1]:84–6
1978年3月,被分配到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从事牙医。[1]:87
1983年,余华开始写作生涯。[5]同年被借调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6]
1991年发表个人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1993年出版《活着》;1995年发表《许三观卖血记》。
2004年,法国图书沙龙,余华、莫言、李锐三位作家获得“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7]
2005年8月出版《兄弟》(上);2006年4月出版《兄弟》(下)。
2011年1月由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出版《十个词汇裡的中国》。
2013年6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第七天》。
2021年3月1日出版《文城》。
作品
长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集
- 《鲜血梅花》
- 《现实一种》
- 《我胆小如鼠》
- 《战栗》
- 《世事如烟》
- 《黄昏里的男孩》
随笔集
-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 《山谷微风》
杂文集
-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文集
- 《余华作品系列》12册,2000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余华作品、中短篇、散文随笔》共13册,作家出版社
出演
担任主演/主要嘉宾:
电影
综艺
客串/友情出演
电影
- 《无负今日》导演:赵小鸥 赵小溪[10]
獎項
- 1992年,第五届庄重文文学奖
- 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 2004年,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騎士級)
- 2005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 2008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 2022年,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最佳外语作品奖[11]
相关研究
对余华作品的相关研究伴随着对余华作品认可度的提升而不断扩大,主题常见于比较文学研究中。[12][13]近三十年来,由于余华作品被译介为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越南文等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巴西、以色列、埃及、科威特、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印度和印尼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14],他的创作风格受到广泛研究关注[15][16],研究中不乏批判之声。[17]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余华.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63-7103-2.
- ^ 冯楠. 余华称对马尔克斯只有崇敬:在世作家中最伟大. 中国新闻网. 2012-08-28 [2024-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31).
- ^ 彭叮咛. 余华:将悲伤送给读者的“喜剧人”. 文史博览:人物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 2022, 632: 64–65. ISSN 1672-8653.
- ^ 陈红艳. 余华做客暨大:80后压力空前 我对你们充满尊敬. 新快报. 2011-10-15 [201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3) –通过腾讯网 (中文(简体)).
- ^ 吴虹飞. 余华:争议不是坏事. 南方人物周刊. 2006-04-18 [2006-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3) –通过网易 (中文(简体)).
- ^ 余华:我为何写作. m.xzbu.com. [202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8).
- ^ 术术. “法兰西骑士”归来 莫言、李锐畅谈法图书沙龙. 新京报. 2004-04-15 [2004-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4-20) –通过新浪网 (中文(简体)).
- ^ 余华余秋雨韩美林蔡志忠加盟杭州文联. 杭州网. 2011-04-13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8) (中文(简体)).
- ^ 我在岛屿读书, [202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0) (中文(中国大陆))
- ^ 无负今日, [202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2) (中文(中国大陆))
- ^ 余华谈小说《兄弟》获俄罗斯文学奖感言: “社会巨变中的人性”是受好评的重要原因.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2-09-28 [202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8) (中文).
- ^ 赵思童. 论莫言与余华创作的苦难意识 (硕士论文). 山东大学. 2019. CNKI 1019068247.nh.
- ^ 丁恒. 余华、苏童小说创作比较论 (硕士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19. CNKI 1019102383.nh.
- ^ Sun, Chengping; Barr, Allan. A Conversation with Sinologist Allan Barr on His Translations of Yu Hua and Han Han. Translation Review. 2019-05-04, 104 (1). ISSN 0737-4836. doi:10.1080/07374836.2019.1635365 (英语).
- ^ 范卓峥. 论余华对川端康成的继承与发展——以早期和先锋时期中短篇小说为例. 嘉兴学院学报. 2019, 31 (4): 37–44. CNKI ZJJG201904007.
- ^ 马蔚.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论余华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及自我开拓.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9 (4): 47–52. doi:10.19575/j.cnki.cn42-1892/g4.2019.04.009. CNKI YSGZ201904009.
- ^ 刘堃. 余华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性误读.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1 (6): 143–148. doi:10.13582/j.cnki.1672-7835.2018.06.020. CNKI XTGS20180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