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學宮
崇明學宮 | |
---|---|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上海市崇明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清 |
編號 | 3-7 |
認定時間 | 1984年5月4日 |
崇明學宮,即明清「崇明縣學文廟」,位於上海市崇明區城橋鎮鰲山路696號,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元泰定四年(1327年)始建廟學合一的建築群。自宋、元至明代中葉,崇明諸沙飽受海潮侵襲,州、縣治城被迫五遷六建,學宮也隨之屢建屢圮。今之崇明學宮為明天啟二年(1622年)由知縣唐世涵在城壕外東南隅重建,其後又經歷多次修繕。
民國以降,崇明學宮曾被小學和其他單位使用。經過近年來的三次整修,逐漸恢復了當年的格局,占地面積擴大至23.21畝,成為上海地區面積最大的孔廟。學宮主要建築有東西牌坊、櫺星門、泮池、登雲橋、東西官廳、戟門、鄉賢祠、名宦祠、忠義孝悌祠、大成殿、東西廡殿、尊經閣、崇聖祠、明倫堂等。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崇明區博物館的所在地。[2]
歷史沿革
崇明學宮最早修建年代不詳,根據清乾隆七年(1742年)崇明知縣許惟枚在《重修崇明學宮碑記》之「學宮……有宋迄今歷六百餘年」一段推斷,學宮應建於宋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崇明升為州,學校升為州學。延祐初年,議建文廟,有當地人捐椒園地。泰定四年(1327年),千戶楊世興捐建大成殿五間,學宮同時作為最高學府與祭祀孔子的場所。但此後不久,建築就毀於潮水。至正年間遷建。[3]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學宮降為縣學。宣德年間,給事中彭璟請恢復學宮舊制。正統二年(1437年),典史劉清開鑿泮池,架橋其上。正統五年(1440年),知縣張潮建明倫堂。正統十一年(1446年),有木材順海水漂至,知縣王銳藉此增修殿堂、門廡、廚庫、倉廒、射圃、宰牲所、博文齋、約禮齋,以及儒學和學舍二十四間。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革天下禮制,添建啟聖祠。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和三十五年(1556年),學宮兩次遷移。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縣范性相又建啟聖宮、敬一亭及名宦祠、鄉賢祠。萬曆六年(1530年)和十六年(1530年),學宮再次兩移其址。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知縣李官重修大成殿、兩廡、櫺星門及泮池等建築,池上建橋,名為「飛虹」。兩年後,知縣張世臣築起「萬仞宮牆」,修東西廡與博文、約禮二齋。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知縣袁仲錫建騰蛟起鳳、興賢仰聖二坊,並在泮池左右增建「奮龍」、「飛鳳」二橋。[4]
天啟二年(1622年),知縣唐世涵改建學宮於城濠外東南隅,從此以後,再未遷徙。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三年(1664年)和二十三年(1684年),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年(1747年)、十四年(1749年)、二十五年(1760年)和五十三(1788年)年以及道光七年(1802年),先後由知縣重修。同治八年(1869年),知縣曹文煥、教諭鄭鏡清重建大成殿,並修葺各處。[6]
清末停科舉,興新學,學宮漸廢。民國二年(1913年)起,學宮內辦起學校,崇聖祠、尊經閣等均為校舍。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日軍強占學宮,將儒學用作營房。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部隊進駐學宮,拆牆建築碉堡,照壁上的「萬仞宮牆」四字被毀。1945年9月10日,大成殿和東西兩廡毀於火。1946年後,學宮重新用作校舍,古建築被改為教室、辦公室、宿舍等。1966年起,學宮又被崇明縣社隊工業局、科委、農機工業局、制氧廠、農機研究所等單位使用,原建築尚存東西兩坊、櫺星門、泮池、登雲橋、戟門、鄉賢祠、名宦祠、忠義孝悌祠、崇聖祠、尊經閣以及東西廡。1981年5月,學宮被崇明縣革命委員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5月4日,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7]1995年以來,學宮先後經歷三期修復工程,占地面積擴大至23.21畝,成為上海地區占地面積最大的孔廟。[2]
佈局
學宮建築群規模宏大,規制齊備。根據清光緒《崇明縣誌》之學宮圖,學宮坐北朝南,大致分東、西、中三路布局,東為儒學,西為瀛洲書院,中路是孔廟。孔廟的櫺星門外還有萬仞宮牆,東西牌坊、文昌宮及魁星閣等,
中軸線上的孔廟建築群,共五重建築,中軸線自南至北依次為萬仞宮牆(影壁)、櫺星門、登雲橋、泮池、戟門、大成殿。櫺星門後為泮池,登雲橋飛架正中,左右各為官廳。泮池以北為戟門,左有名宦祠,右有鄉賢祠,戟門後經過甬道即至大成殿,兩側各有廊廡。大成殿後,西為尊經閣,東為崇聖宮和崇聖祠,各為封閉院落。目前除影壁、崇聖宮外,其餘建築基本保存完整。
東路的儒學建築群,亦為五重,自南至北依次建有儒學大門、儀門和書斗公所、明倫堂、學海堂、後樓及東西兩廂。現存大門、儀門、明倫堂。
西路的瀛洲書院,為四重建築,自南至北依次建有書院大門(毀於海潮)、忠義孝悌祠、唐趙二公祠、沈忠節公祠以及前廳、後殿。[2]現已無存。
現存建築
文廟
牌坊
牌坊位於學宮外,在櫺星門前左右,東西相對,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縣朱衣點始建,旁邊還植有兩株樹齡約380年的古銀杏樹。東側牌坊匾名「 學海」、「騰蛟」,西側牌坊匾名「朝宗」、「起鳳」,後傾圮。乾隆七年(1742年),知縣許惟枚重建,並改東側匾為「德配天地」,西側匾為「道冠古今」。[8]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道光七年(1827年)、同治八年(1869年)先後修葺。光緒年間,匾名復改,東為「禮門」,西為「義路」;到民國初年,又分別改為「奮鬥坊」與「和平坊」;1960年,再次更名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1988年,匾額恢復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1998年,在兩坊間鋪設花崗石甬道,增題匾額,東側為「學海」(外)和「德配天地(內)」,西側為「朝宗」(外)和「道冠古今」(內)。
牌坊高約10米,上層為磚木結構,下承石制雙柱,柱距4.4米,東西厚1.6米,兩坊間距33米。石柱前後以石鼓夾抱,上層雙重飛檐斗栱。[9]
櫺星門
櫺星門是文廟的第一道大門,始建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同治八年(1869年)由當地官員組織修葺數次。[10]1998年重修時,在門前鋪設了花崗岩甬道。
為六柱三間,石柱上刻雲頭紋,門間各有矮牆分隔。中門寬3.35米,高3.6米,兩邊門相對較低,各寬2.3米,高3.2米。櫺星門前還有石獅一對,花崗石質,連趺座,通高2.25米,獅身長0.9米,胸寬0.6米,雕刻精細生動,為清代縣衙門前舊物,「文革」後移至此地。
泮池和登雲橋
泮池和登雲橋位於櫺星門內,康熙年間建,乾隆、道光、同治年間重修。原花崗石池欄、橋台階及欄杆後來被換為鋼筋水泥,到1998年重修時,又重新恢復。
泮池為半圓形,深2.1米,南北徑6.16米,東西徑11.6米,池底、碧皆為石砌,池周圍有石欄。池上正中架單孔石拱橋跨越南北,名為「登雲橋」,橋為花崗岩石質,長10.1米,寬2.5米,高3.1米,南北兩端各有台階12級。橋側拱圈上方陽刻楷書「登雲橋」,兩側分水石上陽刻獸紋,方形橋面陽刻回輪圖案,橋面四角的橋欄上各踞石獅。[11]
官廳
官廳是官員休息的場所,泮池左右各一,彼此相對,分別為東官廳和西官廳。根據清乾隆《崇明學宮圖》,當時東側名「禮門」,西側名「義路」,到光緒《崇明學宮圖》中則已改為今名。1998年修葺,現闢為博物館辦公區。
東官廳南北闊10.1米,進深6.5米,高6.5米;西官廳南北闊10.2米,進深7.4米,高6.5米。[12]
戟門
戟門又稱「大成門」,位於泮池以北,建於清初,知縣解銘曾重修。根據康熙《崇明學宮圖》,戟門五楹,內梁中三楹較高,兩側二楹略低。1986年,戟門被闢為博物館展廳。1998年恢復原貌。
今之戟門東西長17.5米,南北深6.6米,高8米。[13]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學宮的主體建築,原為奉祀孔子的主要場所,始建於清康熙初年,舊殿三楹,後傾塌。乾隆初,許惟枚及當地士紳重建為五楹。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縣趙廷健添置匾額並重修。同治八年(1869年),知縣曹文煥重建,仍為五楹。[14]1945年9月10日,大成殿被火燒毀。1997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重建。現殿內用於展出「崇明島史與古船」陳列。
重建的大殿面闊五間,長21.3米,進深17.3米,高15.3米,總面積為368.5平方米,雙層重檐歇山頂,重昂斗栱。殿體建在高1米的月台之上,月台長16.2米,寬9.6米,面積約155平方米,正中安置孔子石像,東、西、南三面圍以石欄,中央各出石階。殿前甬道長18.5米,寬5米,兩旁「四配」即顏回、曾參、孔伋、孟軻四人石像分立左右。庭中遍植松柏蟠槐。[15]
尊經閣
尊經閣位於大成殿後偏西,曾是收藏儒家經典的場所。始建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清乾隆、道光年間重修。1991年又進行修葺。目前閣內為「崇明民俗」陳列。
尊經閣地基長18.65米,寬14.4米,占地268.56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各五開間,下層面闊18米,深13.45米,高5米,建築面積為242.1平方米;上層面闊13.8米,深9.25米,高7.5米,建築面積為127.65平方米。重檐歇山頂,雙層飛檐,四垂斗栱,四周建有迴廊。[16]
崇聖祠
崇聖祠是奉祀孔子父母的場所,位於大成殿以北,尊經閣東側,清雍正五年(1727年)建,乾隆、同治年間重修。殿前原有大門,與廡房組成一封閉院落,現已無存。1991年,正殿得到修復,用於展出「崇明民俗」陳列。
現時的正殿,面闊三間,面闊12.5米,進深11.75米,高11米,占地面積 169.62平方米。單檐歇山頂,重昂斗栱。[17]
儒學
大門
大門位於櫺星門以東,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知縣趙廷健修葺,見於清光緒《崇明學宮圖》。民國四年(1915年)改為崇明縣立初級中學校門。2004年修復。
大門面闊10.7米,寬8.8米,高8米,建築面積約94平方米。[18]
儀門
儀門在大門以北,在乾隆和光緒年間的《崇明學宮圖》中分別標為「佑門」和「二門」。2001年修復,現改造為「黃丕謨版畫陳列室」。
儀門面闊10.6米,深9.7米,高9.07米,建築面積102.8平方米。[19]
明倫堂
明倫堂位於儀門以北,是儒學的主要建築,始建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清雍正、乾隆年間又加修葺。2001年重新修復,現為博物館的臨時展廳。
明倫堂面闊五間20.6米,深12.7米,高10.37米,建築面積為261.6平方米。[20]
崇明區博物館
崇明區博物館創建於1959年7月1日,1980年遷至崇明學宮,1987年元旦對外開放,1999年經整修後重新開放。博物館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崇明島史與古船陳列、崇明民俗陳列,介紹了崇明島的形成和發展歷史,所展出的兩艘古船,是唐宋時期的原物。博物館還介紹了崇明的民宅、農耕、紡織等,向遊客介紹崇明的方方面面[21]。
著名人物
學宮出身的著名人物有:
- 沈廷揚:明末海運專家、兵部右侍郎;
- 宋德宜:清初政治人物,官至文華殿大學士,長洲人,寄籍崇明為學宮弟子;
- 黃礽緒: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科會元,殿試二甲39名;
- 何焯:清校勘家,「清初四大家」之一,長洲人;
- 王希曾: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科進士,曾任山東學政;
- 沈文鎬: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探花、官至山西提學使;
- 袁銑:清監察御史;
- 柏謙:清福建主考、常熟游文書院主講;
- 李鳳苞:清末駐外公使、外交家;
- 王清穆:清商部右丞、實業家;
- 曹炳麟:民國《崇明縣誌》總纂、教育家。
參考文獻
引用
- ^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国文物地图集 上海分册. 北京:中華地圖學社. 2017-01: 136–140. ISBN 978-7-80031-643-2.
- ^ 2.0 2.1 2.2 崇明学宫溯源. 崇明縣博物館.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2).
- ^ 光緒《崇明縣志·卷三》頁十三:「元至元十四年陞為州學,延祐初議建文廟,邑人顯德捐椒園地充用。泰定四年,邑人海運千戶楊世興捐建大成殿五間,旋圯於潮。至正遷建於崇文坊。」
- ^ 光緒《崇明縣志·卷三》頁十三~十五:「明洪武二年改縣學。宣德初,邑人給事中彭璟請修復學宮舊制,浙江處州府同知邑人張槤置祭器。正統二年典史劉清鑿泮池架橋其上。五年,知縣張潮建明倫堂。十一年,有桴材漂海至,知縣王銳以之增修殿堂、門廡、廚庫、倉廒、射圃、宰牲所、博文、約禮二齋及儒學並學舍二十四間。成化六年,知縣汪士逵修。二十年,邑人顧僅捐建欞星門,柱以石。嘉靖九年,建啟聖祠於後。二十九年,遷平洋沙卜學基於城東南。三十五年,兵備道熊桴命知縣紀元凱改建於東街,並置祭器。三十九年,知縣范性相……又建啟聖宮、敬一亭及名宦、鄉賢二祠。萬歷六年,知縣何懋官改建於東南小校場。十六年,城遷。知縣李大經建學宮於城東南。二十七年,知縣李官重修大成殿、東西兩廡、欞星門、尊經閣、敬一亭及泮池等處,池上建橋曰飛虹。二十九年,知縣張世臣築萬仞宮墻,修東西廡,博文、約禮二齋。四十五年,知縣袁仲錫修騰蛟起鳳、興賢仰聖二坊,泮池左右建奮龍、飛鳳二橋。」
- ^ 光緒《崇明縣誌·卷一》 圖
- ^ 光緒《崇明縣志·卷三》頁十五~十八:「天啟二年,知縣唐世涵改建於城濠外東南隅。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陳慎訓導左國楨,康熙三年,總兵張大治、知縣龔榜諸生陳旦,二十三年,知縣朱衣點。雍正五年,知縣張文英先後重修。乾隆七年知縣許惟枚重修。十二年,知縣於中行,十四年,知縣張世友並重修。二十五年,知縣趙廷健重修。五十三年,知縣張感熊,道光七年知縣王青蓮重修。同治八年,知縣曹文煥、教諭鄭鏡清重建大成殿並修葺諸處。邑人浙江試用同知施天松戟十二枝,大鐘一懸。」
- ^ 崇明學宮. 人民網. [2009-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1).
- ^ 光緒《崇明縣志·卷三》頁十九:「左右坊:舊坊左曰學海,右曰朝宗,朱衣點建,傾圮。許唯枚重建,左曰德配天地,右曰道冠古今,趙廷健、王青蓮、曹文煥踵修。」
- ^ 牌坊. 崇明縣博物館. [200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6).
- ^ 光緒《崇明縣志·卷三》頁十九:「欞星門:陳慎、左國楨、張大治、龔榜、陳旦、張文英、許唯枚、張世友、趙廷健、曹文煥踵修。」
- ^ 泮池 登云桥. 崇明縣博物館. [200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6).
- ^ 官厅. 崇明縣博物館. [200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6).
- ^ 戟门. 崇明縣博物館. [200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6).
- ^ 光緒《崇明縣志·卷三》頁十九:「大成殿:舊殿三廡,傾圮。許惟枚及紳士重建五楹,趙廷健增懸殿額並修。張感熊、王青蓮、曹文煥踵修。」
- ^ 大成殿. 崇明縣博物館. [200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2).
- ^ 尊经阁. 崇明縣博物館. [2009-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2).
- ^ 崇圣祠. 崇明縣博物館. [2009-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2).
- ^ 儒学大门. 崇明縣博物館. [2009-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2).
- ^ 仪门. 崇明縣博物館. [2009-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2).
- ^ 明伦堂. 崇明縣博物館. [2009-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2).
- ^ 崇明县博物馆. 上海電子博物館. [2012-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來源
-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