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北天后宫
竹北天后宫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新竹县竹北市仁德街50号 | ||
坐标 | 24°50′13″N 121°00′41″E / 24.836965°N 121.011351°E | ||
宗教 | 台湾民间信仰 | ||
主神 | 天上圣母 | ||
例祭 | 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 | ||
地图 | |||
汉语名称 | |||
汉语 | 竹北天后宫 | ||
|
由来背景
由中国大陆渡海来台之初,多数先民供奉居家航海守护神妈祖之香火,以祈求平安,护境佑民。当时清廷海禁严厉管制,不论偷渡或合法移民,均无法携眷前来,人心至为浮动,精神信仰皆托附于妈祖的庇佑。
该庙所在地点昔称“豆仔埔”(指今竹北里、竹仁里与竹义里一带),因为此地之聚落位于新庄子圳上游,引水不易,而过去荒埔地经开垦后,仅能种植豆类,因而称之。由于耕作不易,很多居民从事捕渔相关行业。
建庙沿革
民国四十九年(岁次庚子),竹北地区人士有感于妈祖显灵指示建庙,以扩大服务信众,且临时道场对参拜者来说甚为不便,于是讨论发起新建圣殿。经过多方奔走,获得热烈回响;有竹北、竹仁、竹义、泰和等村里邻长、地方民意代表等,在竹北戏院召开筹建委员会,推选常务委员十七人,以叶石泉为主任委员,综理兴建工程事宜。随后,延请著名地理师陈新龙寻找气局两全之吉地五百余坪,并予以购置。民国五十年(岁次辛丑)农历五月二十七日择吉动土兴工;同年农历十一月十日庙宇主体初步成形,于是恭请妈祖登龛晋座。第二届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常务委员叶钦源、魏湘冉、何启荣等召集委员暨信徒代表,决议修改前堂砖墙木窗为雕石花门窗。至民国六十八年(岁次己未)终于全部竣工。民国六十九年(岁次庚申)仲夏,得地方人士赞助,购得新地并兴建钟鼓楼,完成如今之面貌。
民国一百年,竹北市民代表林启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担任主任委员之后,率领全体委员,大刀阔斧推动庙务,积极参与国内外各宗教团体的交流,并开始以【竹北妈】为竹北天上圣母,竹北天后宫,竹北妈祖的行销名称,大幅度提升竹北妈祖的知名度,对于社区的公益推动更是不遗余力。近期林启贤主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正与全国性公益团体科丁联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洽商,筹组开办儿童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义务性的教学,裨以提升社区儿童的国际竞争力。
祀奉神尊
主祀
该庙祀奉之泥塑金身主神(妈祖)神像,由来自唐山[1]的阿枝师(本名彭木泉)负责雕塑;取山崎地区一带(今新丰乡)的红赤仁土(红色粘土)循古法制作,逐层披覆施工,并自然荫干以防龟裂。
陪祀
左侧庑殿祀奉武财神,为经营商业之信徒护佑事业。
公益
由于社会逐步繁荣发达,信众亦感念神恩庇佑,敬献香油款。 该庙将捐款妥善运用,办理公益事业,如救济贫民急难救助、贫民丧葬费之补助、天然灾害救济金、地方建设、残障福利、办理信徒至其他各庙进香活动等。民国六十八年该庙获选新竹全县寺庙捐资兴办公益事业之绩优单位。民国七十年将所得百分之七十捐出,配合竹北市五-四道路开拓。民国八十八年捐赠“妈祖号”救生气垫船等。
习俗传统
每年元宵节,定期举办灯艺竞赛及灯谜晚会活动,并维持百余年来传统,信众觅地搭棚举办平安祈福三献法会,以感念妈祖,是为该庙特色。
此外,于平时结合虔诚信徒,组成圣乐团、诵经团。
参考资料
- 竹北天后宫-建宫沿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