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北天后宮
竹北天后宮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新竹縣竹北市仁德街50號 | ||
坐标 | 24°50′13″N 121°00′41″E / 24.836965°N 121.011351°E | ||
宗教 | 台灣民間信仰 | ||
主神 | 天上聖母 | ||
例祭 |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 | ||
地圖 | |||
汉语名称 | |||
汉语 | 竹北天后宮 | ||
|
由來背景
由中國大陸渡海來臺之初,多數先民供奉居家航海守護神媽祖之香火,以祈求平安,護境佑民。當時清廷海禁嚴厲管制,不論偷渡或合法移民,均無法攜眷前來,人心至為浮動,精神信仰皆託附於媽祖的庇佑。
該廟所在地點昔稱「豆仔埔」(指今竹北里、竹仁里與竹義里一帶),因為此地之聚落位於新庄子圳上游,引水不易,而過去荒埔地經開墾後,僅能種植豆類,因而稱之。由於耕作不易,很多居民從事捕漁相關行業。
建廟沿革
民國四十九年(歲次庚子),竹北地區人士有感於媽祖顯靈指示建廟,以擴大服務信眾,且臨時道場對參拜者來說甚為不便,於是討論發起新建聖殿。經過多方奔走,獲得熱烈迴響;有竹北、竹仁、竹義、泰和等村里鄰長、地方民意代表等,在竹北戲院召開籌建委員會,推選常務委員十七人,以葉石泉為主任委員,綜理興建工程事宜。隨後,延請著名地理師陳新龍尋找氣局兩全之吉地五百餘坪,並予以購置。民國五十年(歲次辛丑)農曆五月二十七日擇吉動土興工;同年農曆十一月十日廟宇主體初步成形,於是恭請媽祖登龕晉座。第二屆管理委員會成立後,常務委員葉欽源、魏湘冉、何啟榮等召集委員暨信徒代表,決議修改前堂磚牆木窗為雕石花門窗。至民國六十八年(歲次己未)終於全部竣工。民國六十九年(歲次庚申)仲夏,得地方人士贊助,購得新地並興建鐘鼓樓,完成如今之面貌。
民國一百年,竹北市民代表林啟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擔任主任委員之後,率領全體委員,大刀闊斧推動廟務,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宗教團體的交流,並開始以【竹北媽】為竹北天上聖母,竹北天后宮,竹北媽祖的行銷名稱,大幅度提昇竹北媽祖的知名度,對於社區的公益推動更是不遺餘力。近期林啟賢主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正與全國性公益團體科丁聯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洽商,籌組開辦兒童電腦程式設計課程,義務性的教學,裨以提昇社區兒童的國際競爭力。
祀奉神尊
主祀
該廟祀奉之泥塑金身主神(媽祖)神像,由來自唐山[1]的阿枝師(本名彭木泉)負責雕塑;取山崎地區一帶(今新豐鄉)的紅赤仁土(红色粘土)循古法製作,逐層披覆施工,並自然蔭乾以防龜裂。
陪祀
左側廡殿祀奉武財神,為經營商業之信徒護佑事業。
公益
由於社會逐步繁榮發達,信眾亦感念神恩庇佑,敬獻香油款。 該廟將捐款妥善運用,辦理公益事業,如救濟貧民急難救助、貧民喪葬費之補助、天然災害救濟金、地方建設、殘障福利、辦理信徒至其他各廟進香活動等。民國六十八年該廟獲選新竹全縣寺廟捐資興辦公益事業之績優單位。民國七十年將所得百分之七十捐出,配合竹北市五-四道路開拓。民國八十八年捐贈「媽祖號」救生氣墊船等。
習俗傳統
每年元宵節,定期舉辦燈藝競賽及燈謎晚會活動,並維持百餘年來傳統,信眾覓地搭棚舉辦平安祈福三獻法會,以感念媽祖,是為該廟特色。
此外,於平時結合虔誠信徒,組成聖樂團、誦經團。
參考資料
- 竹北天后宮-建宮沿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