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
G大調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號K. 216,是莫扎特創作的音樂作品,1775年9月12日於薩爾茨堡完成,當時只有19歲的他,一口氣完成了四首小提琴協奏曲。後世的音樂研究學者對他的手稿進行分析和考證,發覺莫扎特多次將不同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日期竄改,由1775年至1780年都有,但1775年創作似乎得到較多學者的支持[1]。
分析
配器
結構
全曲共分成三個樂章:
- 第一樂章
- 奏鳴曲式,全樂隊先奏出全個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及第三副題片段,其中第一主題和他同時期的一輯歌劇《牧人王》(Il Re Pastore)有點相近。第一主題明亮、精神而帶自信、第二主題和第三副題相對較為含蓄,但又不失活潑的調性。小提琴加入後,在第一主題後另加入兩個副題,1A副題同樣採用了「曼海姆火箭」的跳進,但偏向旋律化,並加入大量的連奏上下行音階及裝飾音;1B副題則以跳音及分解和絃音群為主,調性亦轉至D大調。第二主題出現,獨奏再以上行連音帶進第二副題,相比齊奏時,獨奏將樂段轉到高音區域,並再加入一些技巧演奏,經過樂隊於前奏部份的過場進入發展部。調性變為d小調,以下行音群及分解和絃為主。經過一連串的移調及變奏後,全體再次進入再現部,各主題及副題重新偕在G大調的基礎上出現,結尾前慣常的I-6-4和絃(I和絃的第二轉位)帶入獨奏的華彩樂段,並以最熱鬧的氣氛中完結。
- 第二樂章
- 三段體樂曲。這樂章長笛代替了雙簧管。以D大調為主調。A段主題旋律是先以八分音符「曼海姆火箭」提升至高音域.再以如歌般的旋律為基礎,在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伴奏中優悠地彈奏出。樂隊奏畢後,小提琴在高八度中重覆演奏。副題部份延續主題的建構模式,但調性轉為屬調(A大調),長笛和小提琴獨奏在互相呼應著,最後小提琴以伸延的旋律帶進一個小高潮。B段樂曲轉為b小調,但材料則仍以A段為骨幹,但維持的時間不太長,全體便回到A段,並一直以D大調運作至華彩部份。最後獨奏再一次引用開頭部份的旋律,並在主和弦終止式中完結。
- 第三樂章
迴旋曲(Rondeau),快板(Allegro),
拍子,約6-7分鐘
- 本樂章有一別名,稱為「史特拉斯堡」(德語:Straßburg)[註 1][2]。各段落大致由兩部份組成。主旋律(A1)以輕快為主,同樣包含了大量的大幅度音程跳躍及分解和絃為主,而(A2)則以八分級進及重覆音為主;獨奏出現時帶入了新樂段(B),同樣可再細分為兩部份,(B1)首先是的一段模仿(A1)的反轉模式,(B2)是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絃組,及後突然帶入(A2)段,並經過一些小過場而回到(A1)(間接地A段是再現了,但次序卻反轉了)。樂曲直接進入以b小調寫成的C段,所用的材料其實全來自(B)。當中加入了調性的轉移和裝飾音的變化。樂曲慢慢移至e小調,引伸出一個小華彩段。及後A段再現,並以一個小過場形式作一個稍息。速度這時轉慢為行板(Andante),,絃樂的八分撥絃下,小提琴奏出一個有異國情調的g小調旋律,並引伸至另一個以D大調小快板(Allegretto)形式的舞曲。獨奏以八分三連音及空絃雙音為主,相關旋律共出現三次。接著全體回到迴旋曲模式,一段以(A)及(B)旋律片段組合,但調性不太穩定的過場中,(B2)段以G大調重新出現,接著是加長了的(A2)引向最後一次的華彩樂段。最後獨奏和樂隊各自演奏(A1),並以樂隊演奏(A2)段安靜地結束。
註釋
參考資料
參照
參見
外部連結
- 《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谱子和报道(德语),《莫扎特全集》
- 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 (莫扎特):国际乐谱典藏计划上的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