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BP人行天橋

座標41°52′58.23″N 87°37′14.26″W / 41.8828417°N 87.6206278°W / 41.8828417; -87.6206278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BP人行天橋
從白金漢廣場(The Buckingham)遠眺BP人行天橋(攝於2008年6月12日)
座標 41°52′58″N 87°37′14″W / 41.8828°N 87.6206°W / 41.8828; -87.6206
承載行人
跨越哥倫布道
地點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千禧公園
設計參數
橋型板梁橋
建築材料不鏽鋼鋼筋混凝土硬木
全長935英尺(285.0公尺)
寬度20英尺(6.1公尺)
橋下淨空14英尺6英寸(4.4公尺)
歷史
設計師弗蘭克·蓋瑞
完工日2004年5月22日
開通日2004年7月16日
地圖
地圖

41°52′58.23″N 87°37′14.26″W / 41.8828417°N 87.6206278°W / 41.8828417; -87.6206278 BP人行天橋(英語:BP Pedestrian Bridge,或簡稱BP Bridge)是一座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盧普區千禧公園內的箱梁人行天橋。它橫跨哥倫布道,並連接千禧公園和麥琪戴利公園(Maggie Daley Park,更名前為Daley Bicentennial Plaza)。這兩個公園由普利茲獎得主弗蘭克·蓋瑞設計,是格蘭特公園的主要組成部分,並於2004年7月16日和千禧公園其他設施一起向公眾開放[1]

當時,芝加哥的城市委員會邀請蓋瑞設計該人行天橋和附近的傑·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並最後在普立茲克家族提供建設音樂廳的基金後得到蓋瑞的同意[2][3][4]。人行天橋以為建設工程捐助500萬美元英國石油公司(BP)命名,它也是蓋瑞第一座完工的橋[5]

BP人行天橋因其外形又被俗稱為「蛇形橋」[6],參觀者可以從其蛇形形態和不鏽鋼結構中感受到蓋瑞的抽象派風格[6]。蓋瑞以金屬薄片鋪蓋人行天橋,因薄片的重量不會對橋的箱型梁結構構成威脅,並因此設計獲得很多獎項。他還在設計過程中,以不鏽鋼女兒牆代替傳統的扶手,也用了硬木鋪蓋橋面[7],為阻隔來自哥倫布道的交通噪音,他在人行天橋上設計了隔音屏障,為殘疾人士提供便利,橋面百分之五的坡度也讓人行天橋符合無障礙環境通用設計。BP人行天橋的總長為935英尺,如今在美國國內和國際上都有著非常高的知名度[7]。雖然人行天橋因其橋面的冰不能被安全移除需在冬天關閉,但還是因其設計和美感得到了很多好評。

設計

初步設計

麦当劳自行车中心BP步行桥BP步行桥哥伦布道艾索倫太陽能館艾索倫太陽能館艾索倫太陽能館艾索倫太陽能館艾索倫太陽能館艾索倫太陽能館艾索倫太陽能館艾索倫太陽能館海瑞斯劇院傑·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植物园尼科尔斯人行天桥尼科尔斯人行天桥大通走廊大通走廊大通走廊AT&T广场波音艺廊波音艺廊雲門_(塑像)瑞格雷广场麥考密克中心论坛广场和溜冰场皇冠喷泉密西根大道伦道夫街
此為千禧公園的地圖。請點擊地圖上的各個區域以進入相應條目。

從19世紀中葉開始,位於密西根湖東部和河床西邊的格蘭特公園成為芝加哥主要的公園。1997年,芝加哥城市委員會決定在格蘭特公園西北方的伊利諾中央鐵路公司鐵路站場和停車場的所在地[注 1]蓋千禧公園[8]。2007年,這個新公園成為芝加哥的第二大景點,排名僅次於海軍碼頭[9]

弗蘭克·蓋瑞均以弧形不鏽鋼鋼板來設計BP人行天橋和傑·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

1999年2月,芝加哥城市委員會開始和弗蘭克·蓋瑞商討為新公園建造露天舞台的有關事宜,SOM建築設計事務所(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的建築師艾德里安·史密斯(Adrian Smith)也為此多次接觸蓋瑞[3]。他們希望蓋瑞能為舞台設計一個前台拱、供樂團使用的設施及一座連接哥倫布道和麥琪戴利廣場的人行天橋。這些設計最終成為了BP人行天橋和傑·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1999年4月,委員會宣布普立茲克家族同意以1500萬美元資助露天音樂廳的建設工程,另外還有9位贊助人願意以1000萬美元資助公園的工程。[2][10]蓋瑞也馬上接下了設計工作[4][11][12]。當時,《芝加哥論壇報》以蓋瑞的作品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把他稱讚為「世界上最火熱的建築師」[13]。千禧公園的項目經理愛德華·烏赫里爾也曾經說過:「弗蘭克正在為建築開創前沿。」並認為他們不可能再找到比蓋瑞更出色的建築師了[11]

蓋瑞在公布露天音樂廳及人行天橋的設計圖時,承認人行天橋的設計因資金不足的緣故而沒達到要求。此外,他在設計初期就已經意識到公園需要一個阻隔交通噪音的屏障,他也很明確地看到這一點[14],但這些規劃都因美國士兵體育館(Soldier Field)需要重新設計的緣故而耽擱了[15]。2000年1月,芝加哥城市委員會宣布擴大公園面積以容納雲門皇冠噴泉麥當勞自行車中心英語McDonald's Cycle Center及BP人行天橋的計劃[16]。蓋瑞就在那個月公布了他另外一個主張彎形橋設計的計劃書[17]

雖然傑·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建成後的模樣與蓋瑞的設計有稍許不同,但人行天橋的設計 經過了多次重大修改[18]。人行天橋的設計於2000年制定好,並準備於2002年開始建造。他們打算把人行天橋建為170英尺長和20英尺寬[19]。但當時的芝加哥市長李察·米高·戴利不贊同這個設計,並讓蓋瑞多畫了10個設計[20]。這10個設計中,有一座主張連接公園西北端和麥琪戴利廣場北端的Z形橋,但這個設計需要安裝很多升降機以滿足美國殘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的要求[18],所以最後蓋瑞放棄了此設計[21]。蓋瑞在設計人行天橋前曾設計過兩座大橋,但它們最後都沒蓋成[18]

最終設計

人行天橋為千禧公園東端的噪音屏障。

2000年6月10日,人行天橋的最終設計於芝加哥文化中心(Chicago Cultural Center)中展出[20]。其最後尺寸為935英尺長,20英尺寬[22][23]。設計師們為人行天橋在哥倫布道上預留了一個14英尺半的橋間隙,此長度稍稍高於美國運輸部聯邦公路管理局(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城區州際公路橋間要有14英尺長的標準。恰恰因為這些多餘的間隙,相關部門可於未來為橋下的人行道多鋪幾層混凝土[24]。橋的高度也高於伊利諾斯州車輛法規(Illinois Vehicle Code)中車輛最高高度為13英尺半的限制[25] 。《紐約時報》報道人行天橋的長度為哥倫布道寬度的10倍[26]

BP人行天橋的開端本位於傑·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草坪與植物園(Lurie Garden)之間的棚架,但設計團隊修改了此設計讓人行天橋的西端與植物園的木板路保持一致[27][28]。人行天橋的C形北端橫跨千禧公園的東端、哥倫布道及公園地下停車場的入口,其S形部分也在麥克戴利廣場上方開始往東轉。團隊放棄了人行天橋的「之」字形下坡及階梯平台的設計,以便殘疾人士之需[20][29]。人行天橋百分之五的坡度也解決了直坡、L形、「之」字形、U形下坡所帶來的搬運問題[30]。此無障礙設計也為公園贏得2005年的美國無障礙大獎[31]

BP人行天橋橫跨哥倫布道的部分由一根混凝土柱支撐。(從倫道夫道遠眺)

蓋瑞在設計人行天橋的時候不想用混凝土柱子支撐橫跨哥倫布道的橋段。《芝加哥論壇報》的建築評論員布萊爾·卡閔(Blair Kamin)稱:「如果蓋瑞的計劃成功了,這座人行天橋的造型就不會像現在一樣優美了。」[6] 而且,這樣的設計需搬遷兩旁的停車場來建設承重的懸臂,耗費更多勞動力和資金。此外,人行天橋位於麥琪戴利公園一端的懸臂需建於門羅道的停車場,因此蓋瑞修改了人行天橋的設計,以免影響哥倫布道兩旁的地下停車場[32]

人行天橋既是一座把千禧公園和外界連接起來的橋梁,又是一個觀景台[6]。它連接老密西根大道區(Historic Michigan Boulevard District),西盧普區和東密西根湖畔,並為千禧公園阻隔來自哥倫布道的交通噪音[33]

此外,人行天橋的成本在1200至1400萬美元之間。建築商在建造過程中使用不鏽鋼板、鋼梁、鋼筋混凝土拱座和硬木橋面[33][34][35],並以弧形不鏽鋼板代替標準的平面鋼板[1] 。該弧面設計賦予人行天橋一個自然流暢的感覺,而不是傳統的方正外表。雖然支撐人行天橋的混凝土柱是實心的,蓋瑞採用空心箱梁的設計為人行天橋減重,以免增加人行天橋下的地下停車場的負擔[7][36]。建築商也用高速公路的標準建造人行天橋,讓人行天橋在滿負荷的時候也能支撐行人的重量[36]

建造

位於麥琪戴利廣場的入口和重新設計的景觀。

人行天橋的橋面為316類(Type 316)的22標準口徑不鏽鋼板(0.031英寸或0.79公釐厚),鋼板的表面被拋光成特殊的天使發條紋(Angel Hair Finish),並以相扣的方式連接在一起。316類不鏽鋼以其易於焊接的特性而聞名[37]。《芝加哥論壇報》稱人行天橋在建造過程中用了2000塊來自巴西的防腐硬木木板,105,000個不鏽鋼螺絲和9800塊不鏽鋼板[27][36]。根據《建築五金專業》(Architecture Metal Expertise),人行天橋的「10,400塊梯形不鏽鋼板要經過17道不同的製造工序,需耗費1000個小時。」[33]人行天橋的不鏽鋼表面最終在6個月內完成,共耗費5900小時[33]。此外,在建設過程中,工人們每天安裝200塊鋼板[38]。人行天橋共使用兩種結構鋼,分別為箱型梁和直徑為20英寸的不鏽鋼板[39]

CATIA軟體在建造過程中被用於處理人行天橋複雜的幾何布局[40]。為保證鋼板表面完美的接縫,鋼板承包商Custom Metal Fabricators(CMF)也被聘來就地焊接4400塊弧形定製鋼板。CMF用了57,000平方英尺(5,300平方公尺)的不鏽鋼片來鋪蓋人行天橋橋身,這些不鏽鋼片的周長加起來有1,728英尺(526.7公尺)。此外,CMF也為人行天橋特別設計了一個不鏽鋼女兒牆以代替傳統的扶手。為保證工程能在冬天進行,CMF特別給工人們蓋了一個供暖結構。CMF也因此工程獲得由鈑金和空調承包商協加州分會(California chapter of the Sheet Metal and Air Conditioning Contractors' National Association)頒發的2005年度湯姆羅吉爾福伊爾紀念建築鈑金獎(2005 Tom Guilfoy Memorial Architectural Sheet Metal Award)[33]。同年,他們還贏了國家鋼橋聯盟(National Steel Bridge Alliance)的榮譽獎和伊利諾結構工程師協會(Structural Engineers Association of Illinois)的卓越結構工程獎[41]

在連接人行天橋兩端的那一天,哥倫布道被關閉12個小時。此外,連接過程需要一個330公噸起重機,所以在起重機運抵前,承包商在地下停車場架起千斤頂確保停車場的屋頂可以支撐起重機的重量。其他工程包括為地下停車場的屋頂安裝鋼筋[22][42]人行天橋四周的景觀由景觀建築師泰利·顧恩(Terry Guen)設計。他在人行天橋在麥琪戴利廣場的一端種了三種不同的木蘭屬和超過二十四種木冠,代替原有美國皂莢梣樹楓樹[42]

用途和爭議

BP人行天橋在正式開幕前,在2004年5月22日舉辦了一場私人剪彩儀式,嘉賓包括蓋瑞和芝加哥市長戴利,蓋瑞也在剪彩儀式的那個周末獲得芝加哥藝術學院名譽學位[43]。人行天橋在2004年7月16日和千禧公園其他的設施一起向公眾開放[1][36]。雖然人行天橋在私人剪彩儀式時還沒被命名[36],但英國石油公司在公園正式開幕前為人行天橋的命名權贊助了500萬美元,所以最後以BP命名[44]

從不同的角度看BP人行天橋
怡安中心遠眺 (上,於2005年拍攝)。從威利斯大廈遠眺(中,於2007年拍攝)。[注 2] 和從藍盾保險公司大樓遠眺(下,於2008拍攝)。

《千禧公園:芝加哥的地標》的作者提姆西·吉爾福伊爾(Timothy Gilfoyle)在書裡提到一個爭議,這個爭議主要批評公園「沒有品位地」商業命名包括人行天橋在內的幾個設施 [45]。很多文件也很明確地記載命名權以高價賣出[46],所以吉爾福伊爾不是唯一一個責備公園把命名權賣給出價最高者的人。雖然這些捐款為千禧公園很多設施提供了建設資金,很多捐款人也過去參加很多本地慈善工作,[44]公益團體還是譴責了芝加哥把公園變得商業化的做法[47]

人行天橋也在公園開幕以後展露了很多毛病,其中包括橋面因凍結的緣故需在冬天關閉[48]。此外,由於人行天橋橫跨像高速公路般的哥倫布道,所以在冬天把雪鏟到路上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但這樣,橋面的巴西硬木就會被去雪用的石鹽破壞[49]。芝加哥還要求環保人員每天清洗人行天橋,橋上代替扶手的女兒牆也要被擦得看不見指紋[50]

人行天橋在過去也因千禧公園的緣故在夏天關閉被譴責。2005年9月8日,美國豐田汽車銷售公司(Toyota Motor Sales USA)以80萬美元從早上6點到晚上11點租用人行天橋和公園其他的設施。[51][52]2006年8月7日,好事達保險公司(Allstate)以70萬美元租用人行天橋和公園大部分的設施。[53][注 3]雖然芝加哥宣稱這些費用可以為千禧公園的免費活動提供資金,這種排斥遊客和上下班經過公園的人的行為還是很有爭議性[51]

美感

橋面鋪了兩千塊巴西硬木板條。

人行天橋因其雕塑般的外表聞名。布萊爾·卡閔稱人行天橋讓人「非常賞心悅目」,因為設計師把焦點從混凝土和鋼梁結構轉移到其精美的設計元素上[6]。《紐約時報》稱阿尼什·卡普爾(Anish Kapoor)努力把雲門的焊縫藏起來的做法和蓋瑞的設計形成了很有趣的對比,因後者在設計上強調了人行天橋的焊縫[26]

蓋瑞在原本的設計上儘量讓人行天橋「補充」臨近的傑·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19]。有的人認為人行天橋和音樂廳延伸了設計師在其他城市的設計。比如,提姆西·吉爾福伊爾稱,兩個設計都擁有蓋瑞標誌性的不對稱設計風格、流暢優美的形態和雕塑般的抽象感,它們金屬的外表擁有優美的線條,但都比蓋瑞其他的作品低調和更有活力[54]

此外,蓋瑞從1960年代開始以等動物為他的設計靈感,這些動物都出現在他1980年代的作品中[55][56][57]。很多人因人行天橋蜿蜒的外形,把它俗稱為「蛇形橋」[6][33][43]。凱門把人行天橋形容為「一座讓人聯想到一條被鱗片覆蓋的巨型銀蛇的橋」[6]。有的人甚至把橋身的不鏽鋼板比喻為「爬行動物身上的鱗」[18][40]。 但蓋瑞覺得這座人行天橋更象一條小河,雖然他補充道他可能是唯一一個這麼想的人[43]

人行天橋流暢的連續體是蓋瑞對自己其他作品和周邊傳統建築的突破[54]普立茲獎得主凱門在他的評論中給人行天橋評了四個星(最高分),也讚美現代科技賦予蓋瑞「前所未有的自由」,讓他設計了人行天橋「複雜的幾何布局」和「多維的弧線」[6]。此外,他補充道人行天橋像觀景樓般地為遊客提供老密西根大道區和密西根湖的景色[6][58]。他最後建議任何心情不好的人到橋上溜達,因為「你不會很快走到你想去的地方,但你的心情會在到達目的地的時候變得更好」[6]

名單

人行天橋以女兒牆代替了傳統的扶手(女兒牆在晚上以燈光照明)。
  • 委託人:芝加哥市[11]
  • 建築師:蓋瑞建築事務所(Gehry Partners, LLP)[59]
  • 項目經理:美國股票(US Equities)[59]
  • 工程經理: URS建設服務(URS Construction Services)[59]
  • 結構工程師:SOM建築設計事務所[59]
  • 機械和電力工程師:麥克唐納夥伴(McDonough Associates)[59]
  • 承包商:沃爾什建設(Walsh Construction)[59]
  • 分包商:帕馬斯迪利沙玻璃幕牆技術公司(Permasteelisa Cladding Technologies Ltd.)[60]
  • 鋼供應商:利特爾鋼鐵公司(Littell Steel Company)[34]
  • 鋼製造商:帝國建築夥伴(Imperial Construction Associates)[34]
  • 鋼板承包商:定製金屬加工公司(Custom Metal Fabricators Inc.)[33]
Panoramic view of a shiny metal bridge crossing a multilane road, with skyscrapers in the background.
這是在BP人行天橋上拍的全景圖。千禧公園和傑·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位於照片的左側,哥倫布道在照片的背景里。此外,人行天橋在左方彎進麥琪戴利廣場。

注釋

  1. ^ 位於門羅街(Monroe Street)和芝加哥藝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的北方,密西根大道(Michigan Avenue)的東方, 蘭多夫街(Randolph Street)的南方和哥倫布大道(Columbus Drive)的西方。
  2. ^ 在2009年新建成的Legacy Tower阻擋了威利斯大廈部分千禧公園和人行天橋的景觀。
  3. ^ 美國豐田汽車銷售公司在當天沒有租用的設施為瑞格雷廣場、植物園、麥當勞自行車中心和皇冠噴泉。好事達保險公司在當天買了使用傑·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BP人行天橋、植物園、大通走廊和下午四點以後獨家使用雲門的權利。

註腳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英文)Category: Intensive Industrial/Commercial. Green Roofs for Healthy Cities. 2005年 [2008年5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6月8日). 
  2. ^ 2.0 2.1 (英文)Spielman, Fran. Room for Grant Park to grow. 芝加哥太陽報. Newsbank. 1999年4月28日 [2008年7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2月20日). 
  3. ^ 3.0 3.1 (英文)Kamin, Blair. A World-Class Designer Turns His Eye To Architecture's First City.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1999年4月18日 [2008年7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4. ^ 4.0 4.1 (英文)De LaFuente, Della. Architect on board to help build bridge to 21st century. 芝加哥太陽報. Newsbank. 1999年4月28日 [2008年7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2月20日). 
  5. ^ (英文)Cohen, Laurie. Band shell cost heads skyward – Millennium Park's new concert venue may top $40 million.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2001年7月2日 [2008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2月20日).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英文)Kamin, Blair. BP Bridge – Crossing Columbus Drive – Frank Gehry, Los Angeles.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2004年7月18日 [2008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2月20日). 
  7. ^ 7.0 7.1 7.2 (英文)Gilfoyle, pp. 196–201.
  8. ^ (英文)Gilfoyle, Timothy J. Millennium Park. 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公司). 2006年8月6日 [2008年6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8月12日). 
  9. ^ (英文)Crain's List Largest Tourist Attractions (Sightseeing): Ranked by 2007 attendance. Crain's Chicago Business (Crain Communications Inc.). 2008年6月23日: 22. 
  10. ^ (英文)Millennium Park Gets Millions.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1999年4月27日 [2008年7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11. ^ 11.0 11.1 11.2 (英文)Bey, Lee. Building for future – Modern architect sought for park. 芝加哥太陽報. Newsbank. 1999年2月18日 [2009年5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12. ^ (英文)The City. Daily Herald. Newsbank. 1999年2月18日 [2008年7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13. ^ (英文)Warren, Ellen and Teresa Wiltz. City Has Designs On Ace Architect For Its Band Shell.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1999年2月17日 [2008年7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14. ^ (英文)Kamin, Blair. Architect's Band Shell Design Filled With Heavy-Metal Twists.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1999年11月4日 [2008年7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15. ^ (英文)Kamin, Blair. Timing Crucial Plotting Grant Park's Future.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1999年1月23日 [2008年7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16. ^ (英文)Song, Lisa. City Tweaks Millennium Park Design.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2000年1月7日 [2008年7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17. ^ (英文)Donato, Marla. Defiant Architect Back With Revised Grant Park Bridge Design.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2000年1月28日 [2008年7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18. ^ 18.0 18.1 18.2 18.3 (英文)Gilfoyle, pp. 239–41.
  19. ^ 19.0 19.1 (英文)Kamin, Blair. Lakefront Park Plans To Include Visitors' Bridge.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2000年3月20日 [2008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20. ^ 20.0 20.1 20.2 (英文)Kamin, Blair. Gehry's Design: A Bridge Too Far Out?.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2000年6月23日 [2008年6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21. ^ (英文)Sharoff, p. 95
  22. ^ 22.0 22.1 (英文)Moffett, Nancy. Millennium Park getting a touch of the South. 芝加哥太陽報. Newsbank. 2003年5月26日 [2008年5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23. ^ (英文)Frey, Mary Cameron. Our Town's newest bridge. 芝加哥太陽報. Newsbank. 2004年5月24日 [2008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24. ^ (英文)Bridge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 Infrastructure. 2006年7月7日 [2008年10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0月12日). 
  25. ^ (英文)(625 ILCS 5/15‑103) Illinois Vehicle Code. 伊利諾州議會. [2009年5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0月20日). 註解:法規中說明車輛的高度為車輪的底部和車頂之間的長度,其中貨物也算在內,不應超過13英尺半。
  26. ^ 26.0 26.1 (英文)Bernstein, Fred A. Art/Architecture; Big Shoulders, Big Donors, Big Art. 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公司. 2004年7月18日 [2008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6月8日). 
  27. ^ 27.0 27.1 Gilfoyle, p. 243.
  28. ^ (英文)Gilfoyle, pp. 303, 308.
  29. ^ (英文)Art & Architecture: BP Bridge. City of Chicago. [2008年5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26日). 
  30. ^ (英文)Accessible Housing by Design—Ramps. Canada Mortgage and Housing Corporation. 2008年8月 [2008年8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13日). 
  31. ^ (英文)Deyer, Joshua. Chicago's New Class Act. PN. Paralyzed Veterans of America. 2005.07 [2008年5月31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年5月17日). 
  32. ^ (英文)Gilfoyle, p. 200.
  33.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英文)Form And Function Come Together To Create A Pedestrian Bridge For Chicago: Millennium Park BP Pedestrian Bridge, Chicago, Ill.. Architectural Metal Expertise. SMILMCF. [2008年5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5月9日). 
  34. ^ 34.0 34.1 34.2 (英文)Structurae資料庫中BP Pedestrian Bridge的數據 Retrieved on July 25, 2008.
  35. ^ (英文)Herrmann, Andrew. Sun-Times Insight. 芝加哥太陽報. Newsbank. 2004年7月15日 [2008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4月2日).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英文)Janega, James. Curvy bridge bends all the rules – With its whimsical, wavy design, the new Millennium Park bridge has Chicagoans likening it to a skateboard, a snake—even a spaceship.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2004年5月22日 [2008年5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2月20日). 
  37. ^ (英文)Grade Data Sheet 316 316L 316H (PDF). Atlas Specialty Metals. 2008年5月 [2009年6月5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年7月22日). 
  38. ^ Sharoff, p. 105
  39. ^ (英文)Sharoff, p. 100
  40. ^ 40.0 40.1 Sharoff, p. 103
  41. ^ (英文)Millennium Park – BP Pedestrian Bridge. SOM建築設計事務所. [2009年5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5月22日). 
  42. ^ 42.0 42.1 (英文)Sharoff, p. 109
  43. ^ 43.0 43.1 43.2 (英文)Nance, Kevin. Snakelike walkway by Gehry dedicated at Millennium Park. 芝加哥太陽報. Newsbank. 2005年5月23日 [2008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44. ^ 44.0 44.1 (英文)Smith, Sid. Sponsors put money where their names are.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2004年7月15日 [2008年7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45. ^ (英文)Gilfoyle, p. 345.
  46. ^ (英文)Kinzer, Stephen. Letter from Chicago; A Prized Project, a Mayor and Persistent Criticism. 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公司. 2004年7月13日 [2008年8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3月7日). 
  47. ^ (英文)Spielman, Fran. Corporate logos in parks? Daley thinks it's 'fantastic' // Says companies deserve it if they foot the bill. 芝加哥太陽報. Newsbank. 2004年9月2日 [2008年8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48. ^ (英文)Nance, Kevin. Museum seeks $63 mil. more: Art Institute needs donations to build addition, bridge. 芝加哥太陽報. Newsbank. 2005年12月16日 [2008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49. ^ (英文)Mihalopoulos, Dan and Hal Dardick. Park spares the salt and closes the bridge.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2005年7月1日 [2008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50. ^ (英文)Spielman, Fran. New amenities for Millennium Park?: Company proposes baby strollers, Disney training for workers. 芝加哥太陽報. Newsbank. 2005年12月16日 [2008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51. ^ 51.0 51.1 (英文)Ahmed-Ullah, Noreen S. No Walk In The Park – Toyota VIPs receive Millennium Park 's red-carpet treatment; everyone else told to just keep on going.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2005年9月9日 [2008年7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2月17日). 
  52. ^ (英文)Dardick, Hal. This Sept. 8, No Bean For You – Unless you're a Toyota dealer. In that case, feel free to frolic because the carmaker paid $800,000 to own the park for the day. 芝加哥論壇報. Newsbank. 2005年5月6日 [2088年7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53. ^ (英文)Herrmann, Andrew. Allstate pays $200,000 to book Millennium Park for one day. 芝加哥太陽報. Newsbank. 2006年5月4日 [2008年5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2月17日). 
  54. ^ 54.0 54.1 (英文)Gilfoyle, pp. 229–231.
  55. ^ (英文)Jencks, Charles. The new paradigm in architecture: 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ism. 耶魯大學出版社/谷歌圖書. 2002年: 257 [2015-05-03]. ISBN 0-300-0951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7). 
  56. ^ Waters, John Kevin. Blobitecture: Waveform Architecture and Digital Design. Rockport Publishers/谷歌圖書. 2003年: 161 [2015-05-03]. ISBN 1-59253-0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8). 
  57. ^ (英文)Feuerstein, Günther. Biomorphic Architecture: Menschen- und Tiergestalten in der Architektur. Edition Axel Menges/Google Books. 2001: 131 [2015-05-03]. ISBN 3-930698-8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0). 
  58. ^ Gilfoyle, p. 272.
  59. ^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英文)Facts and Dimensions of BP Bridge. 芝加哥. [2008年5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3日). 
  60. ^ (英文)BP Bridge at Millennium Park. Radius Track Corporation. [2011年9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2月15日). 
書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