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紅泥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Google地圖: 北緯 4°33′6.3″, 東經 101°2′25″
紅泥山新村主要入口處

紅泥山新村(馬來語:Kampung Baharu Bukit Merah)位於馬來西亞霹靂州近打縣怡保市,隸屬怡保市政廳。由於其馬來文名字和比較著名的太平區武吉美拉(Bukit Merah,以水上樂園聞名)相同,所以村民一般都會特別註明怡保、萬里望(Menglembu)和拿乞(Lahat)以作區別。據說較早時村子附近有一座紅土小丘,故被命名為紅泥山(亦有人說最初的名字是「黃泥山」)。

歷史和背景

在馬來西亞緊急狀態法令下成立於1952年的新村,村民自周邊地區如拿乞石湖、萬里望黃戲班、孟加蘭、加車仔及山番港等地遷入。

區域

只有幾個地區有特別命名,即「泥油塘」和「沙屎芭」(方言音譯)。「泥油塘」一般指紅泥山巴剎向北斜坡以後的地區(即村尾)。而沙屎芭是紅泥山華小對面的地區(即村頭)。村子有兩個入口,村民稱之為「大閘」和「細閘」(方言:即小閘;這兩個閘門為緊急法令仍生效的年代的村子唯一出入口,當時只有「大閘」開放,「細閘」緊閉)。另外,還有一個和新村面積相若的礦湖,景色額為優美。

人口

村裡有1200戶家,住人的不足1000戶。保守估計有6000以上的居民。其中華人占超過95%以上,以客家人(祖籍赤溪東莞等地)和廣東人(祖籍古岡州四會等)為主,少數福建人和潮州人。也有幾戶印度人,而馬來人一般居住在警察局的宿舍。近年來亦有不少在村子附近工廠工作的外勞在村里租房子。近二十多年有不少人遷往萬里望和其他較理想的地方,造成人口下降(人口也開始老化)。

經濟

由於處於近打穀產地,所以村民大部分為礦工、硫琅妹(不少上年紀的婦女曾有洗硫琅的經驗)。少數務農、割膠等。據說。經歷八十年代錫價大跌,村民已不再以採礦、洗硫琅為生(仍有少數工廠在與新村毗鄰的礦湖採礦)。取而代之的是手工鞋業的蓬勃發展(其實早在開村初期已有村民製鞋,只是為數甚少),早年在外(吉隆坡、新加坡)學成製鞋手藝歸來的村民在村內開設鞋廠(實為住家式工廠),在輝煌時期相信曾有百家鞋廠。村內的鞋業是以中等、中下價位的女裝鞋為主,一般銷售到海外,而且品質屬優良,在海外有口皆碑。但隨著中國鞋的競爭和製作成本的提高,不少鞋廠都相繼關閉。由於村民的學識普遍提高,不少人投身各界、創業或成為打工一族等等,傳統製鞋業亦不復往日的輝煌(估計仍有4000人從事鞋業或鞋業加工)。至今仍有少數村民割膠,務農為生。

語言

廣府話(廣州話)和客家話(惠陽口音)為主要交際語言,華語一般也能通行。

習俗文化

基本上完好保存華人的風俗習慣。其中有除夕夜(初一)接財神、初一晚(初二)開年的習俗;清明時節是村民掃墓的日子(未必是清明節當天);七月十四(俗稱七月半或鬼節)有在門前路旁拜祭遊魂的風俗;而在中秋節晚有拜月亮的習慣;村民也會在重要節慶前往村裡的神廟(或位於拿乞的將軍廟)上香。早年在一些特定日子有看「大戲」(方言,即粵劇)的習慣;村民去世後傳統上會葬在位於拿乞的廣東義山,也有部分人選擇其他地區(如怡保三寶洞等)。其中當地華人葬禮有「買水」的儀式,即到紅泥山巴剎(馬來文借詞,即市集)公眾水龍頭取水,以象徵為往生者梳洗。由於村中以客家人居多,所以「撿骨」的風俗也得以保留。而近年來各政黨競相在華人節慶主辦一些晚會(如中秋晚會),以博取村民支持。另外,村子兩個入口附近各有一個刻有」泰山石敢當」石碑,作為守護村子的象徵。

飲食

比較集中在紅泥山巴剎(也有一些在巴剎以外的茶室、住家式檔口),其中有「料粉」(麵食加各種釀料)、雲吞麵、豬腸粉、刀嫲切(方言,即板面)、經濟飯、椰漿飯等等,咖喱粉等等。飲料有「雜雪」(方言,即刨冰)、kopi雪(咖啡冰)、文頭浪等等。小吃有炸番薯、炸香蕉、蝦餅、糯米飯、包點等等。而整個村子也只有一家冷氣式酒家,多用於舉辦宴會、酒席。

交通

絕大多數道路、小巷都以Jalan Merah命名,如Jalan Merah 1/2Jalan Merah 1/4等等。不計為數甚多的小巷,村裡有三條主要公路,分別是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馬來語分別為Jalan Haji Abdul Wahab 1/2Jalan Merah 1/2Jalan Merah 1/4f。這三條道路都是平行的,其中第一路最靠近村子的出入口(也是銜接兩個出入口的主要道路),第二路次之而第三路最遠。這些路大都年久失修,有凹凸不平的現象(其中以最繁忙的第一路為甚)。基於交通安全考量,早在十幾年前公共巴士已不再進入村子載客。而是在村子旁的大路(Jalan Lahat)載送村民,村民被得走一段較遠的路。從怡保舊巴士車站(靠近Medan Kidd交通圈)乘搭「普通巴士」(General Omnibus,俗稱青車,前往如巴力、木歪、華都牙也等較南的地區),約十五分鐘的車程就可到達次村。除了公共巴士,轎車、摩托車和腳踏車也是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校巴則是載送孩子去村外學校的首選(也有學生有父母親自載送,或騎腳踏車),村內的小學的學生則大多數用摩托車和腳踏車載送,對於較近的居民也有不少選擇走路接送。

基礎設施

  • 紅泥山華小 (在鼎盛時期有超過數千名學生,因居民搬遷和升中學問題造成學生持續減少;最近在建四層教室(已竣工)和重建禮堂)
  • 警察局(在九十年代曾擴建警員宿舍)
  • 休閒公園(位於警察局旁,有由鵝卵石鋪成健康步道)
  • 青年會館(一般稱為青年會,內有一所幼兒園,室外有一有蓋籃球場)
  • 大眾會堂(一般稱為大會堂,村民活動的中心)
  • 紅泥山巴剎(有熟食中心、市集和雜貨店)
  • 東安會館(地域鄉團,祖籍東莞及新安的客家人創立)
  • 崇溪互助社
  • 紅泥山華小校友會
  • 紅泥山信義幼稚園(由基督教教會創辦的幼兒園)
  • 神廟(將軍廟、忠靈宮等等)
  • 民聯行動黨紅泥山區支部
  • 國陣馬華紅泥山區支部

政治

目前紅泥山新村屬於華都牙也國會議席選區和萬里望州議會選區。目前國會議員和州議員是來自民聯民主行動黨),分別是西華古瑪林碧霞

民生

  • 土地塌陷(以「沙屎芭」地區最為嚴重,一般認為是毗鄰礦場造成砂土流失)
  • 水災問題(以往主要排水道都是小溪,但於九十年代把小溪都換成新式溝渠後,部分地區或住家都不時發生輕微水災。一般認為是主要溝渠的水位比每條巷子溝渠的水位來的高緣故。有些巷子只有屋子後方有溝渠而屋前沒有,有關政府機構推說屋子後方的溝渠是舊式溝渠,不在他們管轄的範圍而不給於清理、疏通。)
  • 骨痛熱症(作為此病症的黑區,每年有不少居民染上這個疾病。有關當局亦不時在村子噴射滅蚊劑,以杜絕黑斑蚊的滋長)

重大事件

紅泥山反輻射抗毒事件

大約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三菱集團聯合馬來西亞企業馬礦業成立亞洲稀土有限公司,在霹靂州紅坭山新村一旁設立化學提煉廠,以從錫礦廢料渣中提取釔。釔是一種稀土原料,用途廣泛,為科技產品、金屬和化學工業的必要原料。釔本身無輻射,但在提煉過程中,會散發出輻射性的塵埃和氣體(如釷、鈾、鉛等),並遺下輻射性廢料。這些廢料容易通過食物、水和空氣被人體吸收,這不但影響人類的免疫系統,更會致癌。統計顯示,在該期間紅泥山與毗鄰地區離奇死亡者有三名、因輻射而患上血癌的兒童有八名(其中六名兒童死亡),先天腦殘者五名,最終活下來的只有兩名,而孕婦流產、嬰兒夭折率也是全馬的三倍。為了捍衛家園,紅坭山新村連同毗鄰數個受影響社區,大約一萬五千名村民多次舉行和平集會,要求亞稀廠停止營運,並將其控上法庭。這場官司為時十年,是當年最轟動、費時最久的民事官司,並獲得海外的媒體和環保專家的支援。紅坭山村民成功在一九八五年取得禁令,阻止亞稀廠繼續營運;而怡保高庭則在一九九二年下令關閉亞稀廠,但此項判決在一九九三年又被吉隆坡最高法院推翻。

一年之後,亞稀廠礙於民間壓力自動關門大吉。如今亞稀廠雖已關閉,但卻必須花費十三年的時間和無法估計的金錢拆廠和妥善處理輻射性廢料的工作,至於埋藏輻射廢料的永久埋毒槽(於升旗山腰,與甲板新村相隔三公里)的管理權則會在二零一六年正式交還於霹靂州政府。二零一二年,紅泥山稀土抗毒委員會聲援遠在關丹的居民,抗議萊納士來馬設廠。

除夕大水災

1988年除夕,不停的大雨造成紅泥山新村成立以來最大的水災。整體地勢較低的「泥油塘」最為嚴重,上漲的河水從窗口流進房子。這場水災除了造成極大的財務損失,也影響了村民慶祝新年的好心情。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