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選單
主選單
移至側邊欄
隱藏
導覽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搜尋
搜尋
目次
移至側邊欄
隱藏
序言
1
參見
2
參考文獻
切換目次
性狀分離
新增語言
新增連結
條目
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閱讀
檢視歷史
工具
工具
移至側邊欄
隱藏
操作
閱讀
編輯
檢視歷史
一般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取得短網址
下載QR碼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
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數據項目
外觀
移至側邊欄
隱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性狀分離
是指在雜種後代中,同時出現
顯性性狀
和
隱性性狀
的現象。
[
1
]
[
2
]
這一現象由
孟德爾
發現,而且他認為這一現象與
遺傳因子
分離有關。
[
3
]
F1代(雜種)的後代出現形狀分離: F2代中,表現了顯性性狀(紫色)以及F1代沒有出現的隱性性狀(橙色)。
參見
性狀
參考文獻
^
生物2 必修 遗传与进化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2月: Page 3.
ISBN
978-7-107-17672-2
.
^
教材解析 高中生物 必修2 人教版. 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1年9月: Page 1.
ISBN
978-7-5422-3005-8
.
^
徐大勝主編,遺傳與作物育種,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08,第29頁
分類
:
生物學
遺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