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廉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廉恥,是一種規範人類行為的道德準則與操守,於儒家思想中為「四維」的兩大構成概念「清正廉潔」與「行己有」,古中國提倡以「廉」誠化人與人互動的態度;以「恥」要求人自我反省的功夫。於基督教教義、《提摩太前書》中的解釋是指「一種被高貴的羞恥感所約束的心態,表現於溫文有禮、謙遜矜持的舉止」。[1]世人推行廉恥、自守的品德約束與促進自我省思的傳統美德,催生出人類建基於是非、善惡與榮辱觀念之上深具自覺意識的「恥感文化」。[2]

行為約束

自古人類透過道德規範來約束、克制本身所具備的一切慾望和作為生物的原始劣根野性,以區別自己與其他動物不同,塑造出綱常倫理來維繫文明人性,藉由崇高的品德規範惕勵彼此自我省思與互相監督,來實現良好的社會風俗[3],包括人們對於手執權柄的官僚士大夫以最嚴格的考核為實現「廉能政治」,士人也以嚴格的標準約束自己「知廉恥、行正道」,以身作則為他人表率,所謂「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4]人們透過履行廉潔的清白自守以及不斷檢討、杜絕錯誤以反省羞恥來達成整體社會發展的文明與進步。[5][6]

相關文章

初儒者顧炎武於其著作《日知錄》中有一名為〈廉恥〉的篇章,用於針砭、批判明朝末年變節出仕於清廷新政權的叛國遺臣。[7]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廣東土白. 舊新約全書. 大美國聖經會. 1913 (中文(臺灣)). 
  2. ^ 馮忠明. 新時期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實務與探索. 飛翔時代. 2017 (中文(臺灣)). 
  3. ^ 吳中山. 新編啟蒙版三字經. 吳中山. 2018-03-10 (中文(臺灣)). 
  4. ^ 張亮采. 中國風俗史.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 (中文(臺灣)). 
  5. ^ 任覺五. 理義廉恥的解釋. 中興山莊. 1956 (中文(臺灣)). 
  6. ^ 王守昌. 國家廉恥大道——推展綱常倫理的道德教育 : 建設健康快樂的幸福人生. 德昌. 2001 (中文(臺灣)). 
  7. ^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廉恥,顧炎武. 中國古詩文精讀. [202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