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K·維姆薩特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3年7月14日) |
威廉·K·維姆薩特 | |
---|---|
出生 | 1907年11月17日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
逝世 | 1975年12月17日 (68歲) 紐哈芬 |
母校 | |
職業 | 文學評論家、新聞工作者 |
雇主 | |
獎項 | 古根海姆獎 |
威廉·K·維姆薩特(William Kurtz Wimsatt Jr.,1907年11月17日—1975年12月17日),是美國英語教授、文學理論家和評論家。維姆薩特與藝術哲學家比爾斯里共同開發的「意圖謬誤」知名;意圖謬誤,討論作者意圖對藝術創作的重要性。 [1]
生平
維姆薩特出生於華盛頓特區,曾就讀喬治城大學,後於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39 年,維姆薩特進入耶魯大學英語系,任教至1975年逝世。維姆薩特以18世紀文學研究而聞名[2] 。文學理論和批評著作,例如〈山繆·詹森的散文風格〉(The Prose Style of Samuel Johnson, 1941)和〈哲學詞彙:山繆·詹森的「字典」與《漫遊者》之風格意義研究〉(Philosophic Words: A Study of Style and Meaning in the "Rambler" and "Dictionary" of Samuel Johnson , 1948)[2]。 維姆薩特是新批評學派的代表人物,特別是新形式主義批評[2]。
維薩特受到比爾斯里的影響,與比爾斯里共同寫作一些最重要的作品。維姆薩特借鑑朗吉努斯和亞里斯多德等古代批評家的作品,以及一些同代人的作品,例如TS艾略特和芝加哥學派的作家。
維姆薩特的思想影響了讀者反應批評的發展,如瓦爾特·本·邁克爾斯及蒂文·克萊普的「反對理論」(Against Theory)(Leitch et al. 1373-1373-1374)。
理論
意圖謬誤
維姆薩特與比爾斯里於論文集《口語符碼[譯名請求]》(Verbal Icon)發表〈意圖謬誤〉(The Intentional Fallacy)和〈感應謬誤〉(The Affective Fallacy)。兩者「編纂新批評形式主義的正統原則」,影響了二十世紀批評[2]。
維姆薩特認為意圖謬誤源於「詩歌與其起源之間的混淆」[3]——意圖謬誤是指評論家過分強調作者個人、生平或維姆薩特所謂的「外部」資訊來分析作品,與哲學研究中的「起源謬誤」相同[3]。維姆薩特和比爾斯里認為這種評論策略是一種謬誤。一個理由是無法確定作者的意圖——事實上,連作者自己通常都無法確定一首詩的「意圖」;另一個理由是,一首詩,不僅作用在詩人與閱聽者間,還是獨立於兩者之外的存在,因此不能簡單地根據作者的意圖(意圖謬誤)或閱聽者的情感(感應謬誤)來評估一首詩的意義。維姆薩特和比爾斯里看來,意圖主義的批評變成了主觀的批評,故不再是批評。好的評論是通過文本中的證據來處理——而不是「通過諮詢神諭」[3]。
感應謬誤
感應謬誤,是「詩歌與其結果之間的混淆」[3]。感應謬誤,是在分析一首詩時,過分強調詩歌對閱聽者的影響。
維姆薩特與比爾斯里認為,僅靠詩歌語言的效果來分析詩歌是一種不可靠的方法。詞語本身沒有情感效果,而情感效果獨立於詞語的意義。因此,一首詩不可能是「純粹的情感」,意味著一首詩的意義「不等同於詩對讀者的影響,尤其是詩的情感影響」[2]。
與意圖謬誤一樣,基於感應的批評是主觀的批評,根本無法真正保證「批評」的品質。因此,對於 維姆薩特與比爾斯里來說,這是一種分析謬誤。
參考
腳註
- ^ Wimsatt, William K. and Monroe C. Beardsley. "The Intentional Fallacy." Sewanee Review, vol. 54 (1946): 468-488. Revised and republished in The Verbal Icon: Studies in the Meaning of Poetry, U of Kentucky P, 1954: 3-18.
- ^ 2.0 2.1 2.2 2.3 2.4 Leitch, Vincent B., William E. Cain, Laurie A. Finke, Barbara E. Johnson, John McGowan, and Jeffrey J. Williams. 「William K. Wimsatt Jr. and Monroe C. Beardsley.」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Ed. Vincent B. Leitch.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1371-1374.
- ^ 3.0 3.1 3.2 3.3 Wimsatt, W. K. Jr. The Verbal Icon: Studies in the Meaning of Poetry. Kentucky: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1954.
文獻
- Davis, Robert Con, and Ronald Schleifer.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1989.
- De Man, Paul. 'Form and Intent in the American New Criticism', in Blindness and Insight.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1983.
- Dowling, William C. "The Gender Fallacy", in Theory's Empire: An Anthology of Dissent. Ed. Daphne Patai and Will Corral.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 Hateful Contraries: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 Kentucky: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1965.
- Wimsatt, William K. Jr. and Cleanth Brooks. Literary Criticism: A Short Histor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