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吳起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起
(魯國)將軍→(魏國)西河郡守→(楚國)令尹
本名氏:吳
名:起
出生前440年
衛國左氏
逝世前381年
國籍衞國→魯國→魏國→楚國
活躍時期春秋末戰國初
知名作品吳子兵法
學派兵家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春秋末期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衞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1]

吳起歷侍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取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但吳起的變法損害了楚國貴族的利益,他本人也遭到了舊勢力的報復。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後,楚國貴族發動兵變殺害吳起。

吳起著有《吳子兵法》一書,由於他在軍事理論上的貢獻,後人將孫武、吳起並稱為「孫吳」。[2]唐肅宗時將吳起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3]宋徽宗時追尊吳起為廣宗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4]司馬遷著《史記》時,將孫武和吳起合立於《孫子吳起列傳》。現代學者馬非百著《秦集史》時,將李悝和吳起合立於列傳中。[5]

生平

早年

吳起出生於家有千金的富足家庭,早年在外求官不成,耗盡了全部家產。同鄉鄰里的人笑話他,他就殺掉三十多個譏笑自己的人,從東門逃出衛國。吳起和母親訣別時,咬著自己的胳膊狠狠地發誓說:「我吳起如果做不了公卿國相,就絕不回衛國。」後來吳起拜曾參之子曾申[註 1]為師,學習儒術。吳起的母親病逝,他選擇繼續辦公而沒有回家奔喪,曾申惱怒吳起不孝,和他斷絕了師生關係,吳起於是棄儒學兵,侍奉於魯國季孫氏門下。[7][8]

侍奉魯君

小說《東周列國志》插畫:吳起殺妻求將

前412年,齊宣公發兵攻打魯國的莒縣(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和安陽[註 2][9]魯穆公想任用吳起為將,但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穆公對他有所懷疑。吳起渴望成就功名,於是殺掉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偏向齊國。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率軍大敗齊軍。[註 3]取勝後的吳起引起魯國群臣的非議,有人在魯穆公面前中傷吳起說:「吳起是個猜疑殘忍的人,早年殺死鄉人,又因為不孝被曾申逐出師門,君上對他有所懷疑的時候他就殺死自己的妻子。況且魯國是個小國,一旦有了戰勝國的名聲,就會招致各國的攻打。魯國和衛國是兄弟之邦,君上重用吳起,就等於拋棄了衛國。」魯穆公於是對吳起產生了懷疑,免去了吳起的官職。[11]而吳起的主公季孫氏也因懈怠賓客被殺,[12]經人勸說,吳起離開魯國投奔魏國[8]

投奔魏國

吳起聽說魏文侯很賢明,想要前去投奔。魏文侯向大臣李悝詢問吳起為人如何,李悝說:「吳起貪心而且好色,但是用兵連司馬穰苴也比不上他。」魏文侯於是任命吳起為將軍,輔佐樂羊攻打中山國[13][14]

吳起擔任將領期間,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乘車騎馬,親自背負綑紮好的糧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有個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吳起替他吸吮膿液。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後放聲大哭。有人說:「你兒子是個無名小卒,將軍親自替他吸吮膿液,你怎麼還哭呢?」那位母親回答說:「不是這樣的,當年吳將軍替我丈夫吸吮膿瘡,他在戰場上勇往直前,死在敵人手裡。如今吳將軍又替我兒子吸吮膿瘡,我不知道他會死在什麼地方,因此我才哭啊。」[註 4][15]

戰國時期形勢圖

西河郡守

前409年[註 5],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即王城,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里(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南)並築城。[17]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攻克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並築城。[18][19][20]而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21]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的侵襲。[22]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占領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23]魏國全部占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經翟璜推薦,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24][25]

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向子夏學習儒家思想,[26]並改革魏國兵制,創立武卒制。吳起規定凡是能夠身著全副甲冑,執12石[註 6]之弩,背負箭矢50個,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役和田宅租稅。武卒經過吳起的嚴格訓練,成為魏國的精銳之師。[27]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為抵禦秦國的進攻,修築了吳城(今山西省孝義市西南)。[28]據《吳子兵法》記載,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率兵南征北戰,為魏國奪取土地千里。期間共與諸侯軍隊大戰76次,大勝64次,其餘不分勝負。[29]

魏文侯死後,吳起侍奉他的兒子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和大臣們乘船在西河郡巡視,魏武侯感嘆道:「河山這樣的險峻,邊防難道不是很堅固嗎?」大臣王錯[註 7] 在旁邊附和道:「這就是魏國強大的原因。如果您再廣修城牆,那麼我們魏國稱霸天下的條件就具備了。」吳起回答說:「我們君侯的話,是亡國的論調,你又來附和,這就更加危險了。」魏武侯氣憤地說:「你這話是什麼道理?」吳起回答說:「河山的險固是不能依靠的,霸業也從來不因為山河的險固而產生。過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處南面。雖然有這些天險倚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結果大禹流放了他們。夏桀的國家,左面是天門山的北麓,右邊是天溪山的南邊,廬山嶧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經它的南面。有這樣的天險,但是沒有治理好國政,結果被商湯擊敗了。殷紂王的國家,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漳水滏水,面對著黃河,背靠著山。雖有這樣的天險,然而國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討伐。再說您曾經親自率領我們占領、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城牆不是不高,敵兵不是不多,然而能夠攻破它們,那還不是因為他們政治腐敗的緣故嗎?由此看來,依靠河山險固,怎麼能夠成就霸業呢?」魏武侯十分贊同吳起的觀點。[註 8][30]

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威信很高。魏武侯繼位後,魏國國相一職空缺,許多人都認為吳起能夠順利當選,但最終魏武侯任命商文為國相。吳起很不高興,對商文說:「我與您比一下功勞,可以嗎?」商文說:「可以。」吳起說:「統率三軍,讓士兵樂意為國死戰,敵國不敢圖謀侵犯魏國,您能和我比嗎?」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充實國庫的儲備,您能和我比嗎?」商文說:「不如您。」吳起說:「拒守西河郡讓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侵犯,讓韓國趙國都服從歸順,您能和我比嗎?」商文說:「不如您。」吳起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官位卻在我之上,這是什麼道理呢?」商文說:「國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您呢,還是應當託付給我?」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後說:「應該託付給您啊。」商文說:「這就是我的官位比您高的原因啊。」[註 9][31]

陰晉之戰

魏武侯曾按照吳起的建議在廟堂設宴宴請士大夫,席間設三排座位,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貴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席、餐具比上等功差些;無功者坐後排,只有酒席,沒有貴重餐具。宴會後又在廟堂門外按功勞大小賞賜有功人員的父母妻子。對於死難將士的家屬,則每年派使者慰問,撫恤他們的父母。

此措施實行三年後,前389年,秦惠公出兵50萬攻打魏國的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東南)。魏國的士卒得知這一消息,不等待官吏的命令自動穿戴盔甲準備抗敵的達數以萬計。吳起親自率領其中沒有立過軍功的5萬人,外加戰車500輛、騎兵3000大敗秦軍。[註 10][32][33]

前387年,魏武侯以吳起為將,率軍討伐齊國至靈丘(今山東省滕州市東)。[註 11][34]

投奔楚國

商文死後,公叔[註 12]出任國相。公叔非常畏懼吳起的才能,他的僕人向他建議說:「吳起為人有骨氣又重視名譽聲望。您可以對魏武侯說您的國土太小,容納不了吳起這樣的人才。當魏武侯問您怎麼辦時,您就建議魏武侯用下嫁公主的辦法試探吳起,如果吳起有長期留在魏國的打算,就一定會迎娶公主,如果沒有長期留下來的打算,就一定會推辭。然後您找個機會請吳起到家裡來做客,在宴會中故意惹公主發怒,讓她當面羞辱您,吳起看到公主這樣羞辱您,就肯定不會娶公主了。」公叔採納了他的建議,吳起見到公主如此羞辱國相,婉言謝絕了魏武侯聯姻的邀請。魏武侯從此不再信任吳起。[36]

王錯不斷在魏武侯面前進讒言,魏武侯於是派人召喚吳起。吳起行進至岸門(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時,停下車回頭遙望西河郡,眼淚一行行流了下來。他的車夫對他說:「我私下觀察您的心志,把捨棄天下看得就像扔掉鞋子一樣。如今您離開西河郡,卻流下了眼淚,這是什麼緣故啊?」吳起擦去眼淚回答說:「你不知道,如果君侯信任我,讓我儘自己的才能,那麼我就可以幫助君侯成就王業。如今君侯卻聽信小人的讒言不信任我,西河郡被秦國攻取的日子不會久了,魏國從此要削弱了。」吳起於是離開魏國投奔楚國。[37]

吳起變法

吳起,繡像東周列國全志插圖

吳起投奔楚國後,楚悼王一向仰慕吳起的才能,任命吳起為令尹[38]。期間他曾兩次巡視至息縣(今河南省息縣),向屈宜臼詢問在楚國的為臣之道,但屈宜臼對吳起將要在楚國進行的變法持堅決的反對態度。[39]擔任令尹後的吳起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具體措施有:1.制定法律並將其公布於眾,使官民都明白知曉。2.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3.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40][41][42]4.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43]5.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託。[44]6.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今湖北省江陵縣西北)。[45]

經過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國力強大,向南攻打百越,將楚國疆域擴展到洞庭湖、蒼梧郡一帶。[46]前381年,楚國出兵援助趙國,與魏軍大戰於州西(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以西)。楚軍穿越梁門(位於大梁西北的關塞),駐軍林中(位於梁門以北),飲馬於黃河,切斷魏國河內郡與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的聯繫。趙國藉助楚國的攻勢,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縣南),攻克黃城(今山東省冠縣南),楚、趙兩國大敗魏軍。[註 13][48][49]諸侯都畏懼楚國的強大,但吳起的變法招致了楚國貴族的怨恨,也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50]

身亡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發動兵變推翻吳起。貴族們號令士卒用箭射傷吳起,吳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屍處,將箭插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貴族們不為所動,射殺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楚國的法律規定傷害君王的屍體屬重罪,將被誅三族楚肅王繼位後,命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51]陽城君因參與此事逃奔出國,其封地被沒收。[52]吳起的屍身也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53]吳起死後,他在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54]

死後

吳起在魏、楚兩國軍事、內政方面的成就在戰國時期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後任魏國國相的公叔痤澮北之戰獲勝後主動將戰功讓給吳起的後人,並稱獲勝的原因是受「吳起的餘教」。[55]與吳起同為衛國人的商鞅,受吳起的影響也很大,如在商鞅變法中的徙木立信什伍連坐法都是仿效吳起的措施。[10]

著作

漢書·藝文志》兵家權謀論著中記載吳起著有《吳起》48篇。[56]現存《吳子兵法》僅有六篇,包括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這些篇目。《吳子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後世將《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合稱為《孫吳兵法》,北宋時期將《吳子兵法》列入《武經七書》中。

有一種觀點認為《左傳》的成書與吳起有關。最早把吳起同《左傳》聯繫起來的是清代姚鼐,他認為《左傳》並非一人所寫,左丘明有草創之功,但編撰增補工作主要是由吳起等人所為,[57]近代學者童書業贊同這種觀點。而錢穆郭沫若則認為《左傳》的成書於吳起而與左丘明無關。這兩種觀點都尚存爭議。[58]

軍事思想

吳起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於《吳子兵法》。在《吳子兵法》中,吳起主張把政治和軍事結合起來,對內修明文德,對外做好戰備,兩者必須並重,不可偏廢。[59]在政治、軍事並重的前提下,吳起更重視政治教化,[60]用道、義、禮、仁治理軍隊和民眾。[61]吳起還從戰爭起因上將戰爭分為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質,主張對戰爭要採取慎重的態度,反對窮兵黷武。[62]

吳起主張兵不在多,要建立一支平時守禮法,戰時有威勢,前進時銳不可擋,後退時速不可追的軍隊。[63]建立這樣的軍隊,要選募良材,重用勇士和志在殺敵立功的人,為他們加官進爵,厚待他們的家人,讓他們作為軍隊的骨幹。[64]對士卒的使用要因人而異,使其發揮各自的特長。要按照同鄉同里編組,同什同伍相互聯保,對部眾嚴格管理。[65]採取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萬人教三軍的教戰方法,嚴格訓練。讓士兵適應方陣、圓陣的變化以及掌握隊列的前、後、左、右、坐、起、進、止等動作,[66]熟悉金、鼓、旗、鈴等指揮號令。[67][68]前進有重賞,後退有重罰,賞罰必信。[69]獎勵有功者,勉勵無功者,撫恤和慰問犧牲將士的家屬。[70]要選拔文武兼備、剛柔並用、安撫士眾、威懾敵軍、決斷疑難的武將作為軍隊的主將。[71]

吳起主張要根據不同國家不同的地理條件、政治狀況、人民習俗、經濟實力、軍隊素質和軍陣陣法等特點,制定不同的軍事策略,為此他針對六國不同的特點制定了不同的作戰方針和戰法。[72]吳起還強調要摸清敵人的部署情況,選擇其薄弱環節進行打擊,為此他列出了八種不需要占卜吉凶就可出擊、六種不需占卜不要與敵作戰的情況。[73]吳起還主張用兵要隨機應變,為此他提出擊強、擊眾、谷戰、水戰、圍城等具體戰法。[74]此外,吳起還最早對養馬和騎戰做了專門的論述。[75]

逸事

吳起諫君

魏武侯曾向吳起詢問國君繼位後第一年稱作「元年」的含義,吳起回答說:「元年就是國君必須要行事謹慎。」魏武侯問:「如何行事謹慎?」吳起說:「君主必須端正自身。」魏武侯又問:「君主應當怎樣端正自身?」吳起回答說:「君主要明智,心智不明的話有什麼辦法能端正自身呢?那應當廣開言路並從中選擇,使自己的心智聰明。古代的君主一開始處理國政時,士大夫如有進言、士人如有請見、百姓如有請求,君主一定會滿足他們,公族如果有人來請安問候一定接見他們,四方有人來投奔都不拒絕,這算是君主言路不受堵塞、雙眼不受蒙蔽的方法;君主分賞俸祿必須要周到,使用刑罰必須要恰當,一定要宅心仁厚,時常惦記著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禍患,這樣就不會失去民心;君主自身的作風要正派,親信的大臣必須親自挑選任用,大夫不能兼任其他的職務,管理百姓的權力不能掌握在一個家族手中,這樣君主就不會失去權力,這都是《春秋》中的囑託,也是君主繼位後第一年必須要做的大事。」[76]

魏武侯處理政事得當,大臣中沒有誰能比得上他。魏武侯退朝後面帶喜色,吳起上前對他說:「有人曾把楚莊王的話告訴過您嗎?」魏武侯問:「楚莊王是怎麼說的?」吳起回答說:「楚莊王處理政事得當,大臣中沒有誰能比得上他,退朝後他面帶憂色。申公巫臣上前詢問其原因,楚莊王說:『我處理政事得當,大臣中沒有誰能比得上我,我深感憂慮。憂慮的原因就在仲虺的話中,他說過:「諸侯中能得到師傅的可稱王得天下,得到朋友的可稱霸諸侯,得到提出疑問的人的能夠保全國家,自行謀劃而沒有誰能比得上的會滅亡。」現在憑我這樣的本事,大臣中沒有誰能比得上我,我的國家將要滅亡了!因此我深感憂慮。』楚莊王因此而憂慮,而您卻因此而高興。」魏武侯後退了幾步,拱手向吳起拜了兩次說:「是上天派先生來挽救我的過錯啊。」[77]

吳起攻亭

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秦國有個崗亭靠近魏國境內。這個崗亭會對魏國的種田人造成很大危害,但是又不值得徵調部隊攻打它。於是吳起就在北門外放了一根車轅,然後下令說:「誰能把車轅搬到南門外,就賞賜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起初沒有人去搬它,最終有個人把車轅搬到南門,吳起立即按照命令行賞。不久吳起又在東門外放了一石紅豆,下令說:「誰能把紅豆搬到西門,賞賜如前。」百姓們都爭搶去搬。最後吳起下令道:「明天要攻打崗亭,能衝鋒陷陣的,就任命他做大夫,賞賜上等田地和住宅。」百姓們爭先恐後參戰,一個早上就把崗亭攻占了。[註 14][78]

吳起聚餐

吳起出門遇見一位老朋友,便邀請他來家裏用餐。這位老朋友讓吳起先回家等他,說他過一會就去。吳起說:「那我等您來了再喫。」這人到黃昏都沒有來,吳起也不喫飯,就等著他。第二天早上,吳起派人去請這位老朋友。直到這位老朋友來了,吳起才和他一起喫飯。[79]

吳起出妻

吳起曾讓他的一位妻室織絲帶,結果幅寬比要求的尺度窄些。吳起讓她改一下,吳妻說:「行。」等到織成,又量了量,結果還是不符合要求的尺度,吳起非常生氣。吳妻回答說:「我開頭就把經線確定好了。不可以更改了。」吳起休棄了她。吳妻請求見自己的哥哥,要求哥哥跟吳起求情。她哥哥說:「吳起是個立法的人,他制定法令,是想用來為大國建立功業。他必須首先在自己妻妾身上兌現,然後才能推行給民眾,你不要希望回去了。」吳妻又去拜託弟弟,吳起妻子的弟弟是衛國的顯貴,就憑著被衛君器重的身份,去請求吳起把妻子接回。吳起不聽從,便離開衛國到楚國去了。[80]

另一種說法:吳起把絲織的帶子拿給他妻子,說:「你為我織條絲帶,以這條當作樣本。」結果吳妻織得特別美。吳起說:「讓你織條絲帶,要求像樣品一樣。現在為甚麼織得特別美?」他妻子說;「用的材料是一樣的,只是額外多用了工夫,所以更美。」吳起說:「這違背了我的吩咐。」讓她穿好衣服,把她休棄。她父親前去求情,吳起說:「我在家說話算話。」[80]

評價

正面評價

吳起是一名文武全才的將領,軍事上他擁有卓越統帥能力、先進軍事思想,他料敵合變、愛兵如子,吳起在軍事方面的成就在歷朝歷代都享有極高的讚譽。

  • 臨武君評價吳起:夫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上者,變軸攻奪也。善用之者,奄忽焉莫知所從出,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81]
  • 魯仲連稱讚吳起: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82]
  • 尉繚子稱讚吳起: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83]
  • 班固稱讚吳起:當時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商鞅,皆擒敵立勝,垂著篇籍。[84]
  • 曹操評價吳起: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85]
  • 東晉葛洪稱讚吳起:孫吳韓白,用兵之聖也。[86]舊唐書》評價吳起:凡言將者,以孫、吳、韓、白為首。[87]
  • 武成王廟有詩稱讚吳起:兵盡其法,士盡其力,西河建功,魏侯守國,旡以恃險,弗如在德,致君一言,干戈乃息。
  • 幼學瓊林》中稱讚吳起:孫臏吳起,將略堪夸;穰苴尉繚,兵機莫測。[88]
  • 郭沫若稱讚吳起:吳起在中國歷史上是永不會磨滅的人物,秦以前作為兵學家是與孫武並稱,作為政治家是與商鞅並稱的。[89]

此外,吳起作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通過改革使魏、楚兩國富國強兵,他在政治上的貢獻也得到廣泛讚譽。

  • 范雎評價吳起:吳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圖毀譽,必有伯主強國,不辭禍凶。
  • 蔡澤評價吳起:吳起為楚悼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壹楚國之俗,南攻楊越,北並陳、蔡,破橫散從,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90]
  • 韓非評價吳起:楚不用吳起而削亂。[91]
  • 明朝思想家李贄稱讚吳起:吳起用之魏則魏強,用之楚而楚伯。[92]

負面評價

吳起貪戀功名,為取得成功不擇手段。他殺妻求將、為子不孝和貪財好色的人格缺陷為這位文武全才的將領增加了人生污點,也成為文人墨客詬病的對象:

  • 唐代白居易作詩貶斥吳起: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93]
  • 唐彥謙有詩譏諷吳起:貪名笑吳起,說國嘆蘇秦。[94]
  • 南宋徐鈞作詩評價吳起:兵書司馬足齊名,盟母戕妻亦駭聞。[95]
  • 南宋的於石作詩批判吳起:吳起為魯將,殺妻殊不仁。樂羊伐中山,食子太無情。[96]

此外,對於吳起執法嚴格、不近人情,用兵殺伐無度,造成橫屍遍野、生靈塗炭的行為也多有非議:

  • 司馬遷評價吳起: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97]
  • 班固評價吳起:彼孫、吳者,上勢利而貴變詐;施於暴亂昏嫚之國,君臣有間,上下離心,政謀不良,故可變而詐也、急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國滅亡於後。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84]
  • 曹丕評價吳起: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屍何劣。[98]

紀念

吳起縣

吳起縣位於陝西省延安市西北部,西北鄰定邊縣,東南接志丹縣,東北鄰靖邊縣,西南鄰甘肅省華池縣。1819年,清朝靖邊縣首次設立吳起鎮。相傳戰國名將吳起曾在此駐兵戍邊,為紀念吳起而命名。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在此會師,結束長征。1942年,設立吳起縣,後改名吳旗縣。2005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為吳起縣,屬延安市管轄。

吳起縣境內建有吳起廣場,廣場中心樹立有吳起雕像。[99]

起台鎮

起台鎮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境內,相傳吳起率兵東征討伐齊國,曾在此地安營紮寨,築起高台點將練兵。兩軍交戰在即時吳起忽聞老母病故,悲痛萬分。但吳起以國家為重,率兵出戰大獲全勝。後人為紀念吳起在此築寺祭祀,名為「吳起台寺」,簡稱「起台寺」,起台鎮由此得名。因歷史的原因,起台寺未能完整保留。1773年,起台寺被重建,並在此立碑,現該碑仍樹立在起台鎮。[100]

文學形象

長篇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吳起於第八十五回《樂羊子怒餟中山羹 西門豹喬送河伯婦》中登場。在第八十六回《吳起殺妻求將 騶忌鼓琴取相》中,吳起在魯穆公手下任職,娶田氏之女為妻。齊國國相田和田忌段朋率軍攻打魯國,吳起殺妻取得將位後到達前線,與士兵同甘共苦,得到手下的信任。兩軍對峙時,田和派部下張丑前往吳起營中打探情報,吳起隱藏軍中精兵,故意向張丑展示軍中老弱病殘,並款待張丑說無意與齊國作戰,只想求和,讓他麻痹大意。張丑回營時,吳起暗中調兵遣將尾隨其後,偷襲齊軍主營,齊軍大敗。田和隨後命張丑帶美女二人、黃金千鎰賄賂吳起,又暗地散布吳起受賄通齊的事情。魯穆公得知後罷免吳起的官職準備治他的罪,吳起逃奔魏國,居住於翟璜的家裡,經翟璜推薦後擔任西河郡守。秦惠公死後,吳起趁秦國君位動盪之機奪取河西五城。其餘描述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基本相同。[101]

此外,還有現代作家孫開泰孫東以吳起為生平的長篇歷史小說《吳起傳》。[102]

影視形象

1999年上映的長篇電視劇《東周列國戰國篇》中,吳起由張山飾演。[103]此外,吳起還出現在京劇名段《湘江會》、《戰春秋》中。[104]

相關條目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史記/卷065》,出自司馬遷史記

參考書籍

注釋

  1. ^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吳起拜曾子為師,參考曾參於前435年去世,所以曾參不可能為吳起教授儒學。劉向《別錄》: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吳起。吳起的師傅是曾申而非曾參,曾申為曾參之子,也稱為曾子。見楊寬所著《戰國史料編年輯證》第154頁。[6]
  2. ^ 《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作葛及安陵。《史記志疑》記載安陵、安陽皆非魯地,疑有誤。而葛乃莒字之誤。《史記索隱·項羽本紀》參考《後魏書·地形志》記載己氏有安陽城,在宋州楚丘西北四十里有安陽故城,位置在今山東省曹縣東。但楊寬經過考定認為此安陽在東阿,即今山東省陽穀縣東北五十里阿城鎮,見楊所著《戰國史料編年輯證》第162頁。[6]
  3. ^ 錢穆所著《先秦諸子系年·五十·吳起仕魯考》一文認為魯穆公任用吳起為將大破齊軍正是在此戰,[10]但楊寬不贊同此觀點,他認為此戰是魯國大敗,而吳起棄魯奔魏的時間不詳,見楊所著《戰國史料編年輯證》第155頁。[6]
  4. ^ 此段《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三》、《藝文類聚·卷五十九·武部》和《說苑·卷六·復恩》也有記載,但內容與《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有不同。
  5. ^ 關於吳起奪取秦國臨晉的時間,《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及《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記載有誤,此處採納林劍鳴所著《秦史稿》的觀點,見林所著《秦史稿》第170頁。[16]
  6. ^ 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約合今30公斤。
  7. ^ 《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記載大臣名叫王鍾,參考《古本竹書紀年·魏紀》「鍾」一作「錯」,此大臣名應為王錯。
  8. ^ 此段《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也有記載,但內容與《戰國策》有不同。
  9. ^ 此段《呂氏春秋·卷十七·審分覽·執一》也有記載,但內容與《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有不同。《呂氏春秋》田文作商文,但馬非百所著《秦集史》認為田文的稱呼有誤,見馬所著《秦集史》第433頁。[5]
  10. ^ 關於陰晉之戰的戰況,史書沒有詳細記載,詳細敘述見林劍鳴所著《秦史稿》第171頁。[16]
  11. ^ 錢穆所著《先秦諸子系年·六十·魏武侯元年乃周安王六年非十六年辨》一文根據《古本竹書紀年》考定魏武侯元年應為前396年,並將此事由《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的記載移前十年,又考定吳起奔楚的時間在前384年。[10]但楊寬所著《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認為吳起奔楚應在前390年,陰晉之戰和伐齊至靈丘的主將皆非吳起,見楊所著《戰國史料編年輯證》第223頁和第225頁。[6]
  12. ^ 《史記索隱·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公叔為韓國公族,梁玉繩認為此公叔為公叔痤,而澮北之戰讓功於吳起的人不是公叔痤,是《戰國策》的誤寫。[35]錢穆根據公叔痤主動讓功給吳起以及推薦商鞅,認為公叔痤並非是個嫉賢妒能的人。而《呂氏春秋》的《觀表》、《長見》、《執一》多篇均記載陷害吳起的人是王錯。見錢所著《先秦諸子系年考辨》第175頁。[10]
  13. ^ 關於吳起變法的成果,《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引用縱橫家的言論多有誇大,此處採納楊寬所著《戰國史》的觀點,見楊所著《戰國史》第97頁。[47]
  14. ^ 此段《呂氏春秋·卷二十五·似順論·慎小》也有記載,但內容與《韓非子·內儲說上·說三》有不同。

參考資料

  1. ^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說三》:吳起,衛左氏中人也。
  2. ^ 《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世方爭於功利,而馳說者以孫、吳為宗。
  3. ^ 《新唐書·卷十五·禮樂》:(唐肅宗)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列於左,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晶國君樂毅列於右,以良為配。
  4. ^ 《宋史·卷一百零五·禮八》: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除本傳已有封爵者,其未經封爵之人…魏西河守吳起封廣宗伯…西廡,吳起…凡七十二將雲。
  5. ^ 5.0 5.1 馬非百. 《秦集史·人物传二十五之三》.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號: 中華書局. 1982年8月: 第428頁至第437頁. 
  6. ^ 6.0 6.1 6.2 6.3 楊寬.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上海市福建中路193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 第154頁、第155頁、第162頁、第223頁、第225頁. ISBN 7208031851. 
  7. ^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其少時,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遂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
  8. ^ 8.0 8.1 《韓非子·說林上》:魯季孫新弒其君(應為魯季孫新被弒),吳起仕焉。或謂起曰:「夫死者始死而血,已血而衄,已衄而灰,已灰而土。及其土也,無可為者矣。今季孫乃始血,其毋乃未可知也。」吳起因去之晉。
  9. ^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齊宣公)四十四年,伐魯、莒及安陽。
  10. ^ 10.0 10.1 10.2 10.3 錢穆.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 上海市福州路401號: 上海書店. 1992年1月: 第149頁、第165頁、第175頁、第211頁. ISBN 7805694745. 
  11. ^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於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12.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季孫好士,終身莊,居處衣服常如朝廷。而季孫適懈,有過失,而不能長為也。故客以為厭易己,相與怨之,遂殺季孫。
  13. ^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14.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三》:吳起為魏將而攻中山,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
  15. ^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16. ^ 16.0 16.1 林劍鳴. 《秦史稿》. 上海市紹興路54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2月: 第183頁至第185頁、第170頁、第171頁. 
  17. ^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魏文侯)十六年(應為三十七年),伐秦,築臨晉、元里。
  18. ^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魏文侯)十七年(應為三十八年),伐秦至鄭,還築洛陰。
  19. ^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西攻秦,至鄭而還,築雒陰、合陽。
  20. ^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於是魏文候以(吳起)為將,擊秦,拔五城。
  21. ^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簡公)七年,塹洛,城重泉。
  22. ^ 《尉繚子·武議》:吳起與秦戰, 舍不平隴畝,樸樕蓋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
  23. ^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魏文侯)十三年(應為三十四年),公子擊圍繁龐,出其民。
  24. ^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之守,臣之所進也。」
  25. ^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
  26. ^ 《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外傳》:子夏居西河…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
  27. ^ 《荀子·議兵篇》: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28. ^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二·山西四》:吳城,(孝義)縣西南七十八里。戰國時,魏吳起為西河守,築此城以拒秦,因名。
  29. ^ 《吳子·圖國》: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余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30. ^ 《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稱曰:「河山之險,豈不亦信固哉!」王鍾(應為錯)侍王,曰:「此晉國之所以強也。若善修之,則霸王之業具矣。」吳起對曰:「吾君之言,危國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說乎?」吳起對曰:「河山之險,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業,不從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而右天溪之陽,廬、嶧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湯伐之。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釜,前帶河,後被山。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親從臣而勝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眾也,然而可得並者,政惡故也。從是觀之,地形險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聞聖人之言也!西河之政,專委之子矣。」
  31. ^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32. ^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魏文侯)三十六年(應為魏武侯七年),秦侵陰晉。
  33. ^ 《吳子·勵士》:於是武侯設坐廟廷,為三行餉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看席器差減。無功坐後行,看席無重器。餉畢而出,又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於廟門外,亦以功為差。有死事之家,歲遣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於心。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於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冑而奮擊之者以萬數。武侯召吳起而謂曰:「子前日之放行矣。」起對曰:「…君試無功者五萬人,臣請率以當之」…於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34. ^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魏武侯)九年,使吳起伐齊,至靈丘。
  35. ^ 梁玉繩. 《史记志疑》.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號: 中華書局. 1981年4月: 第1196頁. 公叔即魏公叔痤,索引以為韓之公族,妄也。但魏策有痤戰勝澮北,辭賞田以讓起後一篇,吳師道曰:「痤以計疑起於武侯,起去之楚。澮北之戰乃歸功於起之餘教,而使其嗣受賞,何其前後之戾耶?」余謂讓功必非公叔痤,國策誤耳。 
  36. ^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37. ^ 《呂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紀·長見》:吳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吳起至於岸門,止車而望西河,泣數行而下。其仆謂吳起曰:「竊觀公之意,視釋天下若釋,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吳起抿泣而應之曰:「子不識。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吳起果去魏入楚。
  38. ^ 《史記 卷六十五 吳起列傳》:「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任職宛城太守的依據來源何處?
  39. ^ 《說苑·卷十五·指武》:吳起為苑守,行縣適息,問屈宜臼曰:「王不知起不肖,以為苑守,先生將何以教之?」屈公不對。居一年,王以為令尹,行縣適息。問屈宜臼曰:「起問先生,先生不教。今王不知起不肖,以為令尹,先生試觀起為之也!」屈公曰:「子將奈何?」吳起曰:「將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厲甲兵以時爭於天下。」屈公曰:「吾聞昔善治國家者不變故,不易常。今子將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是變其故而易其常也。且吾聞兵者兇器也,爭者逆德也。今子陰謀逆德,好用兇器,殆人所棄,逆之至也,淫泆之事也,行者不利。且子用魯兵不宜得志於齊而得志焉;子用魏兵不宜得志於秦而得志焉。吾聞之曰:『非禍人不能成禍。』吾固怪吾主之數逆天道,至今無禍。嘻!且待夫子也。」吳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公曰:「不可。」吳起曰:「起之為人謀。」屈公曰:「成刑之徒不可更已!子不如敦處而篤行之,楚國無貴於舉賢。」
  40. ^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
  41. ^ 《韓非子·和氏》: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減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42. ^ 《呂氏春秋·卷二十一·開春論·貴卒》:吳起謂荊王曰:「荊所有餘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餘,臣不得而為也。」於是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皆甚苦之。
  43. ^ 《戰國策·卷五·秦策三·蔡澤見逐於趙》:吳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圖毀譽,必有伯主強國,不辭禍凶。
  44. ^ 《戰國策·卷五·秦策三·蔡澤見逐於趙》:吳起為楚悼罷無能…塞私門之請,壹楚國之俗。
  45. ^ 《呂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覽·義賞》:郢人之以兩版垣也,吳起變之而見惡。《呂氏春秋》注云:「教之用四。」
  46. ^ 《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及吳起相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
  47. ^ 楊寬. 《战国史》. 上海市紹興路54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年12月: 第97頁. 
  48. ^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敬侯)六年,借兵於楚伐魏,取棘蒲。八年(應為七年),拔魏黃城。
  49. ^ 《戰國策·卷十二·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楚人救趙而伐魏,戰於州西,出梁門,軍舍林中,馬飲於大河。趙得是藉也,亦襲魏之河北燒棘溝,墜黃城。
  50. ^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諸侯患楚之強。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51. ^ 吳起死後復仇事,史料記載不一。《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呂氏春秋·卷二十一·開春論·貴卒》:「荊王死,貴人皆來。屍在堂上,貴人相與射吳起。吳起號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屍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亂王!』吳起死矣,且荊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此事《戰國策》不載,《韓非子》只記載吳起被肢解,清人郭嵩燾在《史記札記》對此事表示懷疑: 「如此則亦楚大變矣,《楚世家》顧不一載,何也?」
  52. ^ 《呂氏春秋·卷第十九·離俗覽·上德》:「荊王薨,群臣攻吳起,兵於喪所,陽城君與焉,荊罪之。陽城君走,荊收其國。」
  53. ^ 《韓非子·難言》:「吳起收泣於岸門,痛西河之為秦,卒枝解於楚。」《淮南子·卷十·繆稱訓》:「故商鞅立法而支解,吳起刻削而車裂。」
  54. ^ 《韓非子·問田》:「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
  55. ^ 《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魏公叔痤為魏將》:魏公叔痤為魏將,而與韓、趙戰澮北,禽樂祚。魏王說,迎郊,以上不田百萬祿之。共叔痤反走,再拜辭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撓揀而不辟者,此吳起余教也,臣不能為也。」…於是索吳起之後,賜之田二十萬。
  56. ^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吳起》四十八篇。有《列傳》。
  57. ^ 《左氏補注序》:《左氏書》非出一人,累有附益,而由吳起之徒為之者蓋尤多。
  58. ^ 孫開泰; 徐勇. 《吴起传·附录四·吴起也是史学家》. 北京市: 北京出版社. 1991年: 第194頁. ISBN 9787200002638. 
  59. ^ 《吳子·圖國》: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有扈氏之君,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明主鑒玆,必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60. ^ 《吳子·圖國》: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
  61. ^ 《吳子·圖國》:是故聖人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則興,廢之則衰。
  62. ^ 《吳子·圖國》:故曰,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飢。其名又有五:一曰義兵,二曰強兵,三曰剛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63. ^ 《吳子·治兵》:所謂治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
  64. ^ 《吳子·料敵》: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搴旗取將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選而別之,愛而貴之,是謂軍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敵者,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勝。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審能料此,可以擊倍。
  65. ^ 《吳子·治兵》: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養,智者為謀主。鄉里相比,什伍相保。
  66. ^ 《吳子·治兵》: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
  67. ^ 《吳子·治兵》:一鼓整兵,二鼓習陳,三鼓趨食,四鼓嚴辯,五鼓就行。聞鼓聲合,然後舉旗。
  68. ^ 《吳子·應變》: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則進,金之則止。
  69. ^ 《吳子·治兵》: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
  70. ^ 《吳子·勵兵》:君舉有功而進饗之,無功而勵之…亦以功為差。有死事之家,歲使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於心。
  71. ^ 《吳子·論將》: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眾,怖敵決疑,施令而下不犯,所在寇不敢敵。
  72. ^ 見《吳子·料敵》。
  73. ^ 《吳子·料敵》:凡料敵,有不卜而與之戰者八…有不占而避之者六…武侯問敵必可擊之道。起對曰:「用兵必審敵虛實而趨其危。」
  74. ^ 見《吳子·應變》。
  75. ^ 《吳子·治兵》:武侯問曰:「凡蓄卒騎豈有方乎?」起對曰:「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饑飽。冬則溫廄,夏則涼廡,刻剔毛鬣,謹落四下。戢其耳目,無令驚駭;習其馳逐,閒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後可使。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凡馬不傷於末,必傷於始,不傷於飢,必傷於飽。日暮道遠,必數上下,寧勞於人,慎無勞馬。常令有餘,備敵覆我。能明此者,橫行天下。」
  76. ^ 《說苑·卷三·建本》:魏武侯問元年於吳子,吳子對曰:「言國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分祿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君之利,除民之害,可謂不失民眾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選,大夫不兼官,執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謂不權勢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
  77. ^ 《荀子·堯問篇》:魏武侯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吳起進曰:「亦嘗有以楚莊王之語,聞於左右者乎?」武侯曰:「楚莊王之語何如?」吳起對曰:「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有憂色。申公巫臣進問曰:『王朝而有憂色,何也?』莊王曰:『不穀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是以憂也。其在中蘬之言也,曰:「諸侯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群臣莫能逮,吾國幾於亡乎!是以憂也。』楚莊王以憂,而君以喜。」武侯逡巡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
  78. ^ 《韓非子·內儲說上·說三》:吳起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不去,則甚害田者;去之,則不足以征甲兵。於是乃倚一車轅於北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門之外者,賜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遂賜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東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於西門之外者,賜之如初。」人爭徙之。乃下令曰: 「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人爭趨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79.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六》: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吳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
  80. ^ 80.0 80.1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吳起,衛左氏中人也,使其妻織組,而幅狹於度。吳子使更之。其妻曰:「諾。」及成,復度之,果不中度,吳子大怒。其妻對曰:「吾始經之而不可更也。」吳子出之,其妻請其兄而索入,其兄曰:「吳子,為法者也。其為法也,且欲以與萬乘致功,必先踐之妻妾,然後行之,子毋幾索入矣。」其妻之弟又重於衛君,乃因以衛君之重請吳子。吳子不聽,遂去衛而入。一曰:吳起示其妻以組,曰:「子為我織組,令之如是。」組已就而效之,其組異善。起曰:「使子為組,令之如是,而今也異善,何也?」其妻曰:「用財若一也,加務善之。」吳起曰:「非語也。」使之衣而歸。其父往請之,吳起曰:「起家無虛言。」
  81. ^ 見《新序·卷三·雜事》。
  82. ^ 見《戰國策·卷十三·齊策六·燕攻齊取七十餘城》。
  83. ^ 見《尉繚子·制談》。
  84. ^ 84.0 84.1 見《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
  85. ^ 見曹操《求逸才令》。
  86. ^ 見《抱朴子·卷十二·辨問》。
  87. ^ 見《舊唐書·卷一百一十·李光弼 王思禮 鄧景山 辛雲京》。
  88. ^ 見《幼學瓊林·卷一·武職》。
  89. ^ 郭沫若. 《青铜时代·述吴起》. 北京市朝陽門大街117號: 科學出版社. 1960年2月: 第202頁. 
  90. ^ 見《戰國策·卷五·秦策三·蔡澤見逐於趙》。
  91. ^ 見《韓非子·問田》。
  92. ^ 見李贄 《墨子批選·序》。
  93. ^ 見白居易 《慈烏夜啼》。
  94. ^ 見唐彥謙 《客中感懷》。
  95. ^ 見徐鈞 《吳起》。
  96. ^ 見於石《感興五首》。
  97. ^ 見《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98. ^ 見曹丕 《煌煌京洛行》。
  99. ^ 吴起县基本情况介绍. 騰訊·大秦網教育頻道. 2010年7月5日 [2011年10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月11日) (中文(簡體)). 
  100. ^ 傅青. 柘城起台:千年古镇的前世与今生. 商丘報業網. 2007年8月20日 [2012年5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9月12日) (中文(簡體)). 
  101. ^ 見《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六回·吳起殺妻求將 騶忌鼓琴取相》。
  102. ^ 孫開泰; 孫東. 《吴起传》. 北京市: 北京出版社. 1991年. ISBN 9787200002638. 
  103. ^ 专辑:东周列国·战国篇. 56網. [2012-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9) (中文(簡體)). 
  104. ^ 京剧剧目考略-吴起. [2014-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1)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