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邵循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邵循恪(1911年—1975年)字恭甫福建福州人。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学家、政治学家。[1]

生平

邵循恪幼年由“四书”开蒙。1926年入清华大学,与兄邵循正(后来成为历史学家)一同就学于政治学系,邵循恪学习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是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创建后的第一批学生。1930年,邵循恪入清华研究院法科政治研究所,1933年成为该院首批毕业生。后因成绩优异,获遣送留学美国,继续学习国际法和国际关系,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

抗日战争爆发后,邵循恪1939年回国,受聘担任西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政治系教授,开《国际公法判例》等课程,和其他教授共同培养了陈体强端木正等日后的知名法学家。邵循恪还曾任昆明宪政讨论会研究委员会委员,并且在《当代评论》周刊上撰文议论时政,多次参加西南联大、昆明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同志会等团体举办的国际关系问题讲座,发表《国际和平组织的过去与未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法》等演讲。[1][2]

抗日战争胜利后,邵循恪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兼法律学系教授,还曾任教于武汉大学[1]后来留在大陆。

1975年,邵循恪逝世。[1]

著作

  • The Clausula Rebus sic Stantibus(国际法上的情势变迁主义), 1934[1]
  • 最近欧洲疆界问题,1939年[1]

家庭

  • 祖父:邵积诚,曾任贵州布政使、护理巡抚。[3]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邵循恪,清华大学法学院,2011-03-23. [2015-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2. ^ 教授介绍(共一零二位),人民网,2010-08-24. [2015-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3. ^ 周清澍,追忆邵循正师,文史知识200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