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 | |
---|---|
行动种类 | 流血政变 |
地点 | 北魏河阴县 |
目标 | 屠杀洛阳当权皇族和大臣,令尔朱荣得以把持朝政 |
作战单位 | 尔朱荣军队 |
指挥者 | 尔朱荣 |
日期 | 528年 |
结果 | 大量当权皇族和大臣被杀,包括胡太后及幼主元钊 |
死亡 | 数以千计 |
河阴之变是北魏权臣、太原王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一起针对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杀事件,亦称尔朱荣之乱。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境),故名。北魏武泰元年(528年),北魏大将尔朱荣在洛阳对慕容绍宗说:“洛中人士繁盛,骄侈成俗,不加芟翦,终难制驭。”于是采纳部属费穆的建议,计划尽杀朝中百官。
事变过程
四月,尔朱荣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孝庄帝,年号“建义”,又以“入匡朝廷”为名向洛阳进兵,四月十一日,尔朱荣从河内到达高头驿,元子攸从雷陂北渡奔赴荣军大营,北魏河桥守将李神轨、郑季明等人开门投降。四月十二日,尔朱荣驻军于邙山之北,河阴之野,先“沉胡太后及幼主于河(黄河)”。四月十三日,尔朱荣借口祭天,将北魏王公大臣召集至河阴(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境),趁之不备,以契胡铁骑包围,飞矢交加,马蹄践踏,屠戮殆尽。当时汉人及汉化的鲜卑文武百官约七千余人,在京约二千三百余人[1],死者竟达一千三百人[2],以至于次日孝庄帝入洛阳城登基时,只有散骑常侍山伟一人在南阙谢恩。
屠杀之后,胡太后的妹妹胡玄辉收了太后和幼主元钊的尸体,葬于双灵寺。朝中幸存官僚“人情骇怨”,或隐居避祸。二十四史魏书作者魏收亦曾亲历河阴之难,成为少数幸存者。尔朱荣将兵马驻扎于洛阳永宁寺,尽掌朝政,大量武将进入政治舞台,填补北魏的权力真空。
死难者和人数
北魏诸王中,元雍[3]、元钦[4]、元略[5]、元劭[6]、元温等人皆遇害,其他遇害者有李玚[7]、崔忻[8]、崔励[9]、袁翻[10]、卢仲宣[11]等。死亡人数至今成谜,目前学术界能考证出来的遇害者名单已不超过百人。[12]
影响
借助这场军事政变,尔朱荣把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他的势力由此更加强大,从而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尔朱荣派人将元子攸送至洛阳,自己则因杀人太多,民愤极大,不敢进洛阳,只能据晋阳,等待时机篡位。孝庄帝不满尔朱荣专权,永安三年(530年)九月,在明光殿计杀尔朱荣及其党元天穆。尔朱荣死后,其余党尔朱兆再杀死孝庄帝。一年之后,尔朱氏余党又被高欢和河北大族击败。军政大权遂落入高欢和宇文泰手中,北魏名存实亡,政权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注释
- ^ 《通典》卷三八《职官二十》载北魏“内外文武官七千七百六十四人,二千三百七十一人内,五千三百九十三人外”。
- ^ 《魏书·尔朱荣传》记载为一千三百人,《魏书·庄帝纪》、《魏书·灵征志》、《北史》及《通鉴魏纪》等记为二千人,《洛阳伽蓝记》中记为三千人。王鸣盛认为:“河阴杀千三百余人,而《北史》改作两千余人,恐亦欲甚其罪增加之。”
- ^ 《魏书》卷二一上《献文六王·元雍传》:“孝庄初,尔朱荣欲害朝士,遂云雍将谋逆,于河阴遇害。赠假黄钺、相国,谥文穆王。”
- ^ 《魏书》卷十九上《景穆十二王·元钦传》:“(元)衍弟钦……后除司空公,封巨平县公。于河阴遇害,赠假黄钺、太师、太尉公。”
- ^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一三九《元略墓志》:“君讳略,字俊兴,司州河南洛阳都乡照文里人也。大魏景穆皇帝之曾孙,南安惠王之孙,司徒公中山献武王之第四子。……春秋卌有三,以大魏建义元年岁次戊申四月丙辰朔十三日戊辰薨于洛阳之北邙。……诏赠太保徐州刺史,谥曰文贞王。”
- ^ 《魏书》卷二一下《献文六王·元劭传》:“(元勰)嫡子劭,……孝昌末,……乃入为御史中尉。庄帝即位,尊为无上王。寻遇害河阴。追谥曰孝宣皇帝,妻李氏为文恭皇后。”
- ^ 《广弘明集》卷六《辩惑篇·列代王臣滞惑解》:“李玚,赵人,魏延昌末为高阳王友。………后遇害于河阴。”
- ^ 《魏书》卷四九《崔鉴传》:“(崔秉)长子忻,……复为安远将军、尚书左中兵郎中。以郑俨之甥,兼尚书左丞。庄帝初,遇害于河阴,年四十二。”
- ^ 《魏书》卷六七《崔光附崔励传》:“孝昌元年十二月,诏除太尉长史,仍为齐州大中正,袭父爵。建义初,遇害河阴,时年四十八。”
- ^ 《魏书》卷六九《袁翻传》:“建义初,遇害于河阴,年五十三。所著文笔百余篇,行于世。赠使持节、侍中、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
- ^ 《北史》卷三十《卢玄附卢仲宣传》:“观弟仲宣,……位太尉属。魏孝庄帝初,遇害河阴。”
- ^ 洼添庆文《河阴之变小考》记八十二人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