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库德集团
利库德—全国自由运动 הליכוד – תנועה לאומית ליברלית | |
---|---|
主席 |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
创始人 | 梅纳赫姆·贝京 伊扎克·沙米尔 |
成立 | 1973年(政党联盟) 1988年(政党) |
合并自 | 赫鲁特 以色列自由党 自由中心 全国名单 争取大以色列运动 |
总部 | 特拉维夫乔治王街38号泽埃夫要塞 |
青年组织 | 利库德青年 |
党员 (2012年) | 125000 |
意识形态 | 锡安主义 民族保守主义 民族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 右翼民粹主义 锡安主义[1][2][3][4] 历史上: 自由保守主义[5] 修正锡安主义[6][7] |
政治立场 | 右翼[8] |
欧洲组织 | 欧洲保守派和改革主义者联盟(全球伙伴) |
官方色彩 | 蓝色 |
议会 | 32 / 120 |
党旗 | |
官方网站 | |
www.likud.org.il | |
以色列政治 政党 · 选举 |
利库德集团[注 1](希伯来语:הַלִּיכּוּד,罗马化:HaLikud,直译:巩固),正式名称是利库德—全国自由运动(הַלִּיכּוּד – תְּנוּעָה לְאוּמִּית לִיבֵּרָלִית,罗马化:HaLikud - Tnu‘ah le’Umit Liberalit),是以色列的一个右翼保守主义政党,为以色列主要政党之一。该党起源于1931年—1948年活跃于巴勒斯坦托管地的犹太复国主义军事组织伊尔贡;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伊尔贡改组为“赫鲁特”党;1973年,赫鲁特与以色列自由党、自由中心、全国名单、争取大以色列运动组成政党联盟“利库德集团”;1977年,利库德集团首次成为以色列议会第一大政治势力,该党领导人梅纳赫姆·贝京成为以色列总理,此后长期作为执政党(只在1992年—1996年、1999年—2001年、2006年—2009年及2021年6月—2022年11月失去政权);1988年,利库德集团改组为政党。
历史
修正锡安主义
泽维·贾鲍京斯基是俄罗斯的犹太复国主义领袖、作家、诗人、演说家、士兵和敖德萨的犹太自卫组织的创始人,他与约瑟夫·特朗普尔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军队中共同创立了犹太军团,后来他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几个好战的犹太组织,包括贝塔尔、哈特佐哈尔和伊尔贡。
在历史上,利库德集团和泽维·贾鲍京斯基曾经倡导改革运动,世俗民族主义。然而,利库德集团的第一位总理和主席梅纳赫姆·贝京虽然本身是世俗,但其对犹太传统和对传统宗教犹太人,特别是来自北非和中东的传统犹太人,非常欣赏他们的热情态度。以色列人首先在1977年的选举为利库德集团带来权力。许多正统的以色列人发现利库德集团比任何其他主流政党更为适合执政,而且近年来还有一大群哈雷迪人,主要是现代的哈雷迪人加入了利库德集团和在利库德集团建立了哈雷迪派。
利库德集团的形成和贝京时期
1948年,犹太恐怖主义组织伊尔贡被取缔,其成员另外建立“赫鲁特”党,并发展为以色列最大的右翼政党。1965年,赫鲁特和以色列自由党组成“加哈尔”联盟。1973年以色列议会选举前,以色列的5个右翼政党(赫鲁特、以色列自由党、自由中心、全国名单和争取大以色列运动)组成政党联盟“利库德集团”。它作为一个联盟,一直在赫鲁特的领导下,直到1988年利库德集团改组为单一政党。
利库德集团一直是政治家们之间的一种松散的联盟,致力于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政策和意识形态,1981年的选举突出了利库德集团的民粹主义派之间,由赫鲁特的大卫利维领导的部门和自由党,代表了世俗资产阶级的政策议程。
利库德集团在1973年的第一次选举中强有力的表现,导致工党减少了12个席位,之后利库德集团赢得1977年的选举,在排名领先11个席位。工党首次失去第一大党的地位,失去组阁权,贝京领导的利库德集团能够在正统派犹太教政党的支持下组成一个政府,实现自独立以来第一次政党轮替。首先,利库德集团的第一位领导人梅纳赫姆·贝京赢得1977年的选举,为利库德集团带来权力,于1977年6月20日成为利库德集团第一位总理。此后,利库德集团于1977年后长期成为执政党,只在1992年至1996年、1999年至2001年、2006年至2009年间短暂失去政权,成为在野党。
原先认为利库德集团作为正统派犹太教及右派所支持的政党,令当时十分紧张的以阿关系升温。然而,在贝京任内,以色列在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促成下,与埃及总统萨达特进行会谈,美国、埃及和以色列三方在戴维营举行最高级会议。与会的三国首脑有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及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在持续12天的会议后的9月17日,埃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即著名的戴维营协议,埃以双方并在第二年正式签署了和平条约。不过,贝京任内最具争议的是在1980年决定修改基本法把耶路撒冷正式成为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导致联合国紧急通过465号决议,这一决定使多国把大使馆迁至特拉维夫。
沙米尔、内塔尼亚胡的第一任期和沙龙时期
梅纳赫姆·贝京在1983年10月10日辞职,伊扎克·沙米尔担任利库德集团的第二位总理和主席,于1983年10月10日成为利库德集团第二位以色列总理。沙米尔是被广泛认为是对西岸和加沙地带定居点的意识形态的强硬派,他鼓励和促进大规模犹太人从埃塞俄比亚和苏联移民以色列。虽然沙米尔未能赢得1984年的选举,但是以色列工党不能自己组成一个政府。1984年,利库德集团和政府组成了一个民族团结政府,希蒙·佩雷斯为总理,沙米尔为外交部长。1986年,佩雷斯和沙米尔转职。这个政府在1990年仍然掌权,沙米尔将右翼政党一起组成一个政府,直到1992年解散政府,宣告失败。
沙米尔在后不久退休。他的继任者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担任利库德集团的第三位主席,在伊扎克·拉宾被暗杀后,内塔尼亚胡于1996年6月18日成为利库德集团第三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实践中被证明在实践中不如他自己做出修辞,受到美国的压力,内塔尼亚胡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行谈判,尽管他和鹰派对奥斯陆协定严厉批评。
1998年,内塔尼亚胡不情愿的同意把“怀伊河备忘录”中的以色列领土分割出去,不到一年后,内塔尼亚胡的右翼政府崩溃,1999年的总理选举中工党赢了利库德集团的内塔尼亚胡,导致利库德集团在1999-2001年成为在野党。
但是,在之后的2001年2月总理选举中,令人惊讶的是,内塔尼亚胡拒绝成为利库德集团的以色列总理候选人,这意味着担任利库德集团的第四位总理和主席的将是阿里埃勒·沙龙。沙龙不像过去的利库德集团主席,面对第二次起义,沙龙奉行了一系列不同的政策,其中许多政策甚至在利库德集团之内都有争议。最后的分裂是当沙龙宣布单方面脱离加沙和西岸部分地区的政策时,这个想法证明在党内极具分歧。
前进党分裂
沙龙认为转移政治中心,特别是在执行加沙撤离计划时,疏远了他与利库德集团的一些支持者,并分裂了利库德集团。在他离开之前,他面临着几次严重的挑战。第一次是在2005年3月,当时沙龙和内塔尼亚胡提出了一个预算计划遇到了激烈的反对,虽然它最终获得批准。第二次是2005年9月,当沙龙在利库德集团一个早期主席选举的提案进行投票,该选举中沙龙的得票由52%减少到48%。2005年10月,以色列国会中利库德集团中的沙龙的反对派与在野党一起阻止沙龙任命的两个同事到内阁,表明沙龙实际上失去了对国会的控制,2006年的预算案不可能通过。
2005年11月,以色列工党宣布退出沙龙的执政联盟。2005年11月21日,沙龙宣布他将离开利库德集团并成立一个新的政党——前进党。前进党包括一些利库德集团和以色列工党的支持者。沙龙还宣布将于2006年初提前改选国会,举行选举。
但在2006年1月16日,沙龙严重中风昏迷,艾胡德·奥尔默特遂被推选为前进党代理主席,及后正式成为前进党的党主席。2006年3月28日,国会选举,新成立的前进党就取得29席,成为第一大党,并领先第二大党以色列工党足足10席;艾胡德·奥尔默特随后便担任以色列总理,联合政府包括工党、沙斯党和以色列退休人士,以色列我们的家园在同年十月也加入联合政府,但在2008年1月宣布退出执政联盟以抗议奥尔默特政府与巴勒斯坦谈判。
内塔尼亚胡的第二任期
内塔尼亚胡继续赢得12月的利库德集团主席选举,获得党内44.4%的选票,担任利库德集团的第五位主席。前进党的成立是利库德集团作为以色列两个主要政党之一地位的重大挑战。沙龙的中心思想政策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支持。利库德集团现在由反对以色列进一步单方撤离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人士领导,利库德集团在选举中的第一大党地位受到损害。在前进党成立后,利库德集团被视为比前进党更具有右派倾向。然而,在以色列国会中有几个政党比利库德集团更为右派。
在2006年的国会选举中,利库德集团在选举中面对前进党的分裂时崩溃了,利库德集团和沙斯党沦为第三大党。因工党与前进党合作,利库德集团成为反对党。
在2009年的国会选举中,利库德集团赢得了27个席位,虽然在国会选举中利库德集团成为第二大党,足以让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可以组成右翼联合政府。经过一个多月的联合谈判,内塔尼亚胡能够组成一个右翼联合政府,相隔十年后再度出任总理。2012年1月31日举行了利库德集团主席选举,内塔尼亚胡击败费格林。
2013年以色列国会选举,1月22日,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我们的家园(两党联合参选)共赢得31席,虽然议席减少11席,但维持第一大党的地位,可以负责组建联合政府。成立不久的中间派新政党未来党赢得19席,中间偏左的工党则赢得15席。[9]前进党仅得2席。经过一个多月的组阁谈判,最终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我们的家园与中间派政党未来党等达成协议,成功组建第三次联合政府内阁,内塔尼亚胡亦成为以色列建国以来任期第二长的总理。
2014年12月总理内塔尼亚胡于周二宣布解除司法部长齐皮·利夫尼和财政部长亚伊尔·拉皮德职务,提前于2015年3月举行大选。[10]
2015年3月17日的大选,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取得30席,较选前增加12席,第四次组建联合政府。[11][12]因为长期作为利库德集团执政联盟成员的以色列我们的家园退出,内塔尼亚胡的新联合政府原只有61席,仅获半数,但于2016年右翼的以色列我们的家园重新加入联合政府后,联合政府增至67席,成为以色列建国以来最为右翼的联合政府。
内塔尼亚胡政府有较深宗教及保守的元素,不少内阁成员拥有极右翼色彩,他领导的联合政府被认为是以色列历来最为右翼的政府。
当前意识形态
利库德集团是由许多不同的非正式派系所组成的,这些派系也经常会互相重叠、但不一定会同意彼此的立场。截至2014年,利库德集团内有分为温和派和强硬派。与以色列工党相较,利库德集团在社会议题上倾向保守主义,在经济上则接近于自由意志主义,并且与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都有紧密的关系,但很少获得工会团体的支持,利库德集团支持较低的税赋、在经济议题上主张限制政府规模、并且支持商业发展。
经济政策
利库德集团支持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自由议程,尽管在实践中它主要采取混合经济政策。在财政部长和现任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领导下,利库尔德通过立法减少增值税、收入和企业税以及关税。同样,它已经实行了自由贸易(特别是与欧洲联盟和美国)。此外,它已经将许多政府所有的公司私有化,并且已经转移到将以色列的土地私有化。内塔尼亚胡是迄今为止最热烈支持自由市场以色列财政部长。他认为,以色列最大的工会有这么多权力,有能力瘫痪以色列的经济,并声称失业的主要原因是懒惰和对失业者的过多的好处。在内塔尼亚胡的领导下,利库德集团有可能保持比较财政上保守的经济立场,但是,利库德集团的成员在经济政策之间差别很大,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政策,一些利库德集团的成员支持左派经济政策,以更符合以色列人的喜好。
巴勒斯坦政策
利库德集团强调国家安全政策是在对以色列持续敌意的威胁下的强大军事力量的基础,它已表示不愿与它认为继续寻求破坏犹太国家的邻国谈判,然而对阿拉伯国家意图的怀疑,并没有阻止利库德集团同阿拉伯国家达成协议,例如1979年与埃及的和平条约。利库德集团多年来愿意与阿拉伯人达成相互接受的协议,这与其他右翼政党的形成有关。与其他以色列右翼政党一样,利库德集团政治人物有时批评特别的最高法院的裁决,但它仍然致力于法治原则,希望巩固宪法。
自1973年成立以来,利库德集团支持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犹太文化复兴。对外方面,利库德集团奉行扩张政策和一国方案,并主张维持军事控制包括整个耶路撒冷在内的所有以色列领土,并强烈反对两国方案及巴勒斯坦人立国。
文化政策
在历史上,利库德集团曾经主张自由企业和民族主义,但它在实践中损害了这些理想,特别是在其选区改变时。它对民粹主义经济计划的支持与其支持自由企业传统的不一致,但其在小城镇和城市社区为民族主义、低收入投票者服务。在宗教和国家政策上,利库德集团有一个温和的立场,并且倾向于支持保持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利库德集团已经发挥了其选民基础的传统同情,虽然利库德集团的起源和意识形态是非常世俗的。宗教团体已经认为它是一个比工党更舒适的联盟伙伴。
利库德集团促进犹太文化的复兴,符合犹太复国主义的原则,利库德集团强调以色列的民族主义,如使用以色列国旗和在1948年以阿战争的胜利,利库德集团公开赞成新闻自由和促进私营部门媒体,然而由阿里埃勒·沙龙领导的以色列政府关闭了流行的右派海盗电台。
选票基础
商业团体:利库德集团受到各种阶层的商业团体的支持,从中小企业到大型企业都包括在内。
收入:利库德集团受到蓝领的支持。
宗教:利库德集团受到瑟法底犹太人和现代的犹太教正统派(特别是哈雷迪犹太教,是犹太教正统派中最保守的一支)的支持。
历任主席
任次 | 人次 | 主席 | 任职日期 | 离职日期 | 总理任期 | ||
---|---|---|---|---|---|---|---|
1 | 1 | 梅纳赫姆·贝京 מנחם בגין Menachem Begin (1913年-1992年) |
1973年 | 1983年 | 1977年-1983年 | ||
2 | 2 | 伊扎克·沙米尔 יצחק שמיר Yitzhak Shamir (1915年-2012年) |
1983年 | 1993年 | 1983年-1984年,1986年-1992年 | ||
3 | 3 |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בנימין נתניהו Benjamin Netanyahu (1949年-) |
1993年 | 1999年 | 1996年-1999年 | ||
4 | 4 | 阿里埃勒·沙龙 אריאל שרון Ariel Sharon (1928年-2014年) |
1999年 | 2005年 | 2001年-2006年 | ||
5 | (3) |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בנימין נתניהו Benjamin Netanyahu (1949年-) |
2005年 | 现任 | 2009年-2021年,2022年-今 |
2005年12月19日,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再次赢得利库德集团主席选举,他的竞争对手萨尼奥尔姆承认败北。
选举
选举 | 领导人 | 得票 | 得票比例 | 议席 | +/- | 政府? | ||
---|---|---|---|---|---|---|---|---|
1973年 | 梅纳赫姆·贝京 | 473,309 | 30.2% | 39 (#2) | 39 / 120
|
▲30.2% | ▲39 | 反对党 |
1977年 | 583,968 | 33.4% | 43 (#1) | 43 / 120
|
▲3.2% | ▲4 | 联合政府 | |
1981年 | 718,941 | 37.1% | 48 (#1) | 48 / 120
|
▲3.7% | ▲5 | 联合政府 | |
1984年 | 伊扎克·沙米尔 | 661,302 | 31.9% | 41 (#2) | 41 / 120
|
▼5.2% | ▼7 | 联合政府 |
1988年 | 709,305 | 31.1% | 40 (#1) | 40 / 120
|
▼0.8% | ▼1 | 联合政府 | |
1992年 | 651,229 | 24.9% | 32 (#2) | 32 / 120
|
▼6.2% | ▼8 | 反对党 | |
1996年 |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 767,401 | 25.1% | 22 (#2) | 22 / 120
|
▲0.2% | ▼10 | 联合政府 |
1999年 | 468,103 | 14.1% | 19 (#2) | 19 / 120
|
▼11.0% | ▼3 | 反对党 (1999年-2001年) | |
2003年 | 阿里埃勒·沙龙 | 925,279 | 29.4% | 38 (#1) | 38 / 120
|
▲15.3% | ▲19 | 联合政府 |
2006年 |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 281,996 | 9.0% | 12 (#4) | 12 / 120
|
▼20.4% | ▼26 | 反对党 |
2009年 | 729,054 | 21.6% | 27 (#2) | 27 / 120
|
▲12.6% | ▲15 | 联合政府 | |
2013年 | 884,631 | 23.3% | 20 (#1) | 20 / 120
|
▲1.7% | ▼7 | 联合政府 | |
2015年 | 984,966 | 23.4% | 30 (#1) | 30 / 120
|
▲0.1% | ▲10 | 联合政府 | |
2019年4月 | 1,138,772 | 26.5% | 35 (#1) | 35 / 120
|
▲3.1% | ▲5 | 看守政府 | |
2019年9月 | 1,111,535 | 25.1% | 32 (#2) | 32 / 120
|
▼1.4% | ▼3 | 看守政府 | |
2020年 | 1,349,171 | 29.5% | 36 (#1) | 36 / 120
|
▲4.4% | ▲4 | 联合政府 | |
2021年 | 1,066,892 | 24.2% | 30 (#1) | 30 / 120
|
▼5.3% | ▼6 | 最大反对党 | |
2022年 | 1,115,049 | 23.4% | 32 (#1) | 32 / 120
|
▼0.8% | ▲2 | 联合政府 |
注释
- ^ 利库德集团(台湾作以色列联合党)
参考文献
- ^ Daniel Tauber. Ze'ev Jabotinsky (1880-1940). Likud Anglos. 2010-08-13 [2015-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2).
Jabotinsky’s movement and teachings, which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national-liberalism, form the foundation of the Likud party.
- ^ McGann, James G.; Johnson, Erik C. Comparative Think Tanks,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5: 241 [2015-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5).
The Likud Party, the party of Prime Minister Ariel Sharon, is a national-liberal party, while the Labor Party, led by Shimon Peres, is more left-wing and identified as social-democratic.
- ^ Israel - Political Parties. GlobalSecurity.org. 2014-04-12 [2015-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5).
The two main political parties - Likud, essentially national-liberal and Labor, essentially social-democratic - have historical roots and traditions pre-d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te in 1948.
- ^ Meet the parties - Likud. Haaretz - Israel election 2015. 2015 [2015-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6).
A national-liberal political movement (center-right, in Israeli terms) that was established as an alliance of parties that united into a single party in 1984.
- ^ Amnon Rapoport.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Interactive Decisions. Kluwer Academic. 1990: 413. ISBN 0792306856.
Likud is a liberal-conservative party that gains much of its support from the lower and middle classes, and promotes free enterprise, nationalism, and expansionism.
- ^ Joel Greenberg. The World: Pursuing Peace; Netanyahu and His Party Turn Away from 'Greater Israel'. New York Times. 1998-11-22 [201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4).
Likud, despite defections, had joined Labor in accepting the inevitability of territorial compromise.... Revolutionary as it may seem, Likud's abandonment of its maximalist vision has in fact been evolving for years.
- ^ Ethan Bronner. Netanyahu, Once Hawkish, Now Touts Pragmatism. New York Times. 2009-02-20 [201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4).
Likud as a party has made a major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st 15 years from being rigidly committed to retaining all the land of Israel to looking pragmatically at how to retain for Israel defensible borders in a very uncertain Middle East....
- ^ Michael Schwartz; Greg Botelho. Israeli leader orders ministers out, sets stage for new elections. CNN. 2014-12-02 [2015-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7).
- ^ EXIT POLLS: NETANYAHU, ALLIES WIN ISRAELI ELECTION. AP. [201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5).
- ^ 以色列总理开除两部长 明年三月或将进行大选. 以色列时报. [201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 ^ 大選打極右牌搶票 利庫德集團反敗為勝 內坦亞胡四連任以總理. [香港苹果日报]]. 2015-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0).
- ^ Lis, Jonathan. Israel's 34th government sworn in after stormy debate. Haaretz (online). 2015-05-14 [2015-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