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客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客尘梵语आगन्तुकāgantuka),音译为阿犍多,佛教术语,为烦恼的一种,又称客尘烦恼梵语āgantuka-kleśa)。在心性本净学说中,烦恼被视为是外来的,掩盖了清净本性,因此称为客尘。

概论

在梵文中,āgantuka是个形容词,字面上有偶然的,迷失的,由外进入等的意思,引伸有作客的意思[1]

心性本净学说中,将心分为本性(prakṛti),与客性(āgantukatva)两个面向,心的本性清净,但是受到带有染污的客性影响,而有烦恼[2]。在《增一阿含经》中,记载释迦牟尼曾有心性本净,被客尘染污的教法。因此大众部与分别说部,皆主张心性本净。

注释

  1. ^ 《善见律毘婆沙》卷6:“阿揵多食,汉言:客比丘食。”
  2. ^ 《顺正理论》卷72:“若抱愚信,不敢非拨言此非经,应知此经违正理故,非了义说。若尔, 此经依何密意?依本客性,密作是说。谓本性心必是清净,若客性心容有染污。本性心者,谓无记心,非戚非欣任运转位,诸有情类多住此心,一切位中皆容有故,此心必净无染污故。客性心者,谓所余心,非诸有情多 分安住,亦有诸位非皆容有。断善根者必无善心,无学位中必无染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