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文昌庙
24°45′30″N 121°45′04″E / 24.758359°N 121.751044°E
宜兰文昌庙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台湾宜兰县宜兰市中山里文昌路66号 |
宗教 | 台湾民间信仰 |
主神 | 文昌帝君、关圣帝君 |
建立时间 |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
宜兰文昌庙,又称文武庙[a],旧称文昌坛,是位于台湾宜兰县宜兰市中山里的文昌庙兼关帝庙,过去也是仰山书院的所在。
历史沿革
清治时期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通判高大镛倡建[2][3]。陈淑均所著《噶玛兰厅志》一书中称其为“文昌坛”,左右各设厢房且前庭东址并置敬字亭一座[2]。官方从四川梓潼迎回文昌帝君供奉,并树立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夫子牌位,以及仓颉夫子神位[3]。
道光二年(1822年),官员邱竣南创立考棚,作为每年四月童生考试之所。道光五年(1825年)通判吕志恒以东厢作为仰山书院使用,并于临街处建一门楼,地方名人如杨士芳、李望洋等均曾任书院山长。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通判朱材哲倡捐改建为左、右二殿,左奉文昌、右奉关帝。咸丰元年(1851年)居民拓建外墙、山门等。[2]
日治时期
初期,仰山书院曾被移作警察署与警察官吏宿舍使用,原本书院右侧的厢房整个被拆毁,改建为日式宿舍。1905年,两个主殿与五夫子祠都作为宜兰公学校一年级学生的教室,前方庙埕则是小学生的运动场,剩下的书院建筑则教授汉学。开学典礼就在庙内举办,当时设有五个班。1910年,阿元师(陈荣元)重修屋顶剪黏及瓦作。之后亦历经数次整修。1923年,宜兰女子公学校(今宜兰国小)新校舍建筑完成,才将学生移出此庙。[2]
1925年重修文昌庙圣像、五夫子牌位,并在牌楼东南侧墙垣立有捐修碑[2]。碑上的庙名刻为“文武庙”[3]。
战后时期
台湾战后时期的1947年整修,其碑记也刻为“文武庙”[3]。
庙方空房舍由政府开放让人民自由登记占用,被本地乡民“蔡老瓜”(蔡姓,绰号“老瓜”),将书院的房舍整间占有,再分租给其他人住。院落、日式宿舍群以及周边既有的空地,均陆续被当地居民、外省退伍荣民占用。老兵们占居在文庙内,除使用神像后方的贮藏室,也在庙殿之内搭建厢房,并扮演起庙公的角色。过去,总兰社经常在庙埕的空间聚会练习,所以武庙的空间使用率很高,香火曾比文昌帝君鼎盛。后来,由于老兵的经营,加上民众对教育的重视,文庙逐渐兴旺起来,反而是武庙因为北管音乐的没落,渐渐冷清。[2]
文昌庙前大片的空地为西门市场,昔日为宜兰市重要的集货市场,但因交通模式改变而没落。1980年代,老兵过世之后,由地方组成的祈安会(妈祖会)接管,经过角力,才逐渐由现在的文昌庙管理委员会完全接手。前庭的照壁因道路拓宽而被拆除,在原内埕的地方新建一米多高的墙垣。1978年时,加建牌楼,并陆续填高庙埕,新建香炉、天棚、文殿、武殿前方两侧的铁皮屋与厕所。[2]
庙方1990年开始发放清寒子女奖助学金,宜兰县大学、高中、国中清寒学生,每校可推荐6名。该年也增设魁星神像。[3]
庙地属于国有财产局,因庙方多年未缴交使用费,2004年左右被国有财产局宜兰分局命令缴交新台币128万元的不当得利补偿金[4]。
空间配置
庙宇临文昌路侧为一牌坊,上悬“文昌宫”匾,双柱对联为“祈学业进步”、“求金榜题名”,牌楼后为西门市场旧址。
过西门市场后另有一三门牌坊,面对牌坊正面中间悬挂“文昌庙”匾(匾上载明中华民国六十七年春立),右边门上悬“文教炽昌”匾,左边门上悬“武扬关圣”匾,左右门背面分悬“文称六府”、“武统三军”匾。1997年时的新闻报导表示,十几年前牌楼上曾悬有时任县长题字写着“文武庙”三字的匾额。[1]
进入三门牌坊后为内埕广场,上有天棚遮蔽风雨,东侧供奉文昌帝君之坐骑麒麟,西侧供奉关圣帝君之坐骑神马。
主建筑分为东西两侧,东为文昌宫,西为武昌宫。两宫皆开三门并各设天公炉,室内以水泥墙分隔,仅留一小门相通。
文昌宫(以下未特别注明者均为神像)
武昌宫
祭祀活动
宜兰孔庙竣工前,此庙实质上扮演了文庙、武庙的双重地位[3]。
日治时代,文昌庙仍持续进行着清朝时的春秋祭典,由庙方董事邀请当地保正与文武举人、生员,分派执事参列与祭。春祭延续三天,三日时致祭文昌,并恭送圣迹,四日致祭武圣,五日则致祭五夫子祠,行三献礼。战后时期,废祀祭典,该庙的官方色彩渐减弱,少具有官方科仪色彩。[2]
农历六月二十四为关圣帝君和西秦王爷共同的诞辰,除了两神共同出巡,在西门市场的空地间也会摆戏台做北管、布袋戏或歌仔戏。庙方在每年五月或八月或农历二月九月,则会迎清水祖师或是关渡妈祖来庙坐镇。[2]
每逢考季许多考生影印准考证到此庙祭拜文昌帝君,也有少数考生会来拜关圣帝君,如报考军校或是体育系、或是考生拜错。[1]
土地神像
噶玛兰厅城东、西、南及北门时,都有设置土地庙,但神像陆续不知所终。宜兰文史工作者杨晋平的查访与考证下,已在市内的南兴庙和宜兰新民堂各别找回南门及东门的土地公像,北门土地公像。[5]
位于噶玛兰厅城西门附近的宜兰文昌庙有一尊土地公神像曾遗失三十多年,在2010年代才被民众请回庙内。杨晋平认为不论以外型和大小来看,疑似为失踪的西门土地公神像,不过目前没有任何文献能证明。2019年9月4日,时任宜兰市市长的江聪渊表示,干脆向该神像掷筊,第一掷就是圣筊,于是他就宣布先暂时认定神像是西门土地公,但未来仍回继续考证。[5]
神明坐骑
战后初期,地方士绅从原本是宜兰神社的员山忠烈祠附近的一间仓库里,发现一座铜马雕像,认为很适合做为关圣帝君坐骑,便运回竖立在庙前广场西侧。当地人许文汉回忆小时候早年广场未铺水泥,地上遍长青草,每隔一段日子便要修剪,但让众人啧啧称奇的是铜马附近的青草却始终长不高。老人说是“神马”每天都在啃草。许文汉也曾听外祖母讲经常会在深夜时分听见马蹄声从庙里走出,大约半小时后才会听到马蹄声从远而近,回到庙里。[1]
铜马腹上的社纹,代表台湾总督府的12枚菊花叶组成的圆圈,其内由呈上下巅倒的等腰三角形组成象征“台”字型图案。家长、考生会对此马像拈香祭拜,并摸马头、马尾,求取考试顺利成功。铜马助长了文昌庙人气,而庙方也在铜马上方挂上一幅“马到成功”牌匾。[3]
后来,信徒也担忧文昌帝君寂寞,就在广场东侧塑了一座四蹄分别踩着文房四宝的麒麟塑像,做为其坐骑[1]。在麒麟上方,同样也挂了一幅“麟趾呈祥”牌匾[3]。
过去地方曾有意将铜马移回员山公园,但掷筊无法得到关老爷神谕应许而作罢[2]。于是员山乡公所请人从文昌庙翻模复制此像,在1997年8月末动员五百多乡民及盛大阵头到庙里举行割香仪式迎回分身,但担任正献官的乡长廖明灶,错向东侧的文昌帝君上奏[1]。
附设乐班
因为信仰祭祀庆典需求,也连带发展了相关的戏曲团体。庙在清治时期设有演奏清锣鼓为主的福禄大鼓班,后来宜兰福禄派开业先师简文登的再传弟子李逢时至此传授后,在1845年左右而设立北管乐班的总兰社。团员都会在庙埕的地方练习,也会利用庙埕的空间来晾晒社旗、乐器。在关帝殿内则供奉北管戏神西秦王爷。[2]
仰山书院则有南管乐班的郎君会,据说有读书人才能参加,因此被称为“绅士班”,如杨士芳,李望洋、林廷仪等皆先后董其事。此团体一直维持到1900年。[2]
总兰社留在文昌庙的文物累积丰盛,但环境欠佳,绣旗、戏笼、宫灯、牌匾等都有破损。于是在宜兰县地方文史工作者康济时等人推动下,总兰社头人欧灿伟[b]等社方人员同意,把其中一百四十五件文物捐赠给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国立传统艺术中心请匠师以一年半时间整修完成,于2003年10月5日展出。[8]
庙旁还有一个获薪传奖的傀儡戏团福龙轩[3]。
注释
参考
- ^ 1.0 1.1 1.2 1.3 1.4 1.5 吴敏显. 文昌廟 文武廟 進了廟門,還有兩個廟門,各祀主神.... 《联合报》. 1997-08-31 (中文(台湾)).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庄雅惠. 文昌宮. 《兰阳博物》 (兰阳博物馆). 2009-07, (第54期) [2017-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中文(台湾)).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李界木. 【巡田水遊記】宜蘭碧霞宮、文昌廟和楊士芳紀念林園. 《民报》. 2015-05-03 [2017-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中文(台湾)).
- ^ 戴永华. 國產局還地 宜蘭文昌廟 百坪六萬 合乎讓售新規定 可以首度公告現值購回 價位不到今年的百分之一. 《联合报》. 2004-10-11 (中文(台湾)).
- ^ 5.0 5.1 林敬伦. 問文昌廟裡的是否是西門土地公?江聰淵獲聖筊. 《自由时报》. 2017-10-02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3) (中文(台湾)).
- ^ 罗建旺. 《鄉親臉譜》歐燦偉 重現淋糖龜 讓古藝傳承. 《联合报》. 2010-09-30 (中文(台湾)).
- ^ 罗建旺. 模範父親、好人好事代表 楷模家庭 夫妻牽手領獎. 《联合报》. 2010-08-01 (中文(台湾)).
- ^ 罗建旺. 總蘭社北管文物 再現風華 傳統藝術中心周末展出 成立158年館藏豐富 破損宮燈、牌匾等整修完成. 《联合报》. 2003-10-02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