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
三焦是中医学范畴中六腑之一,又名“决渎之官”,为上焦、中焦、下焦三者的统称;对应的脏为心包。“焦”古作“膲”,为皮下、肌间纹理之意。过去英文意译成“Three warmer”、“Triple warmer”、“Triple burner”,理由是与身体代谢有关。
功能描述
根据《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遍布在人体胸腔及腹腔,是血气、津液运行至五脏六腑的途径,故此,三焦与其他腑器不同,并无实体,明确位置亦有不同的说法及见解;亦有认为三焦对应解剖学的内分泌系统。然而,三焦与个别脏腑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用来调整及辅助脏腑的机能,所以三焦亦可说是脏腑的“外府”与“外卫”。
三焦的状态各有不同,按《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可见三焦状态之异。
三焦通畅,则水液及气机运行畅顺无阻;相反便会引致气化功能失调,影响各个脏腑间的周节机能,导致各个相关脏腑的病变。
三焦如同其他脏腑,具有相应的正经——手少阳三焦经。
位置
- 上焦
- 位于横膈膜以上的部分,包括心、肺。所谓“上焦如雾”,指的是上焦的宣发功能,令血气及津液如雾气般散发全身。
- 中焦
- 位于横膈膜以下,肚脐以上的位置,包括肝、胆、脾、胃。当脾胃运化及腐熟食物时,水谷会被分解消化,如化为泡沫的过程,故称“中焦如沤”,其中“沤”是指中焦的消化功能。
- 下焦
- 位于肚脐以下,包括肾、小肠、大肠及膀胱。“下焦如渎”,指的是下焦排泄浊物的功能。
功用
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曾说:“上焦主纳,中焦主化,下焦主出”。可见三焦关系到水谷的整个消化过程,支配水谷的受纳、吸收及排泄。三焦各部分的功用如下:
- 上焦
- 根据《难经·三十一难》,上焦“主纳而不出”,进食的食物经胃化生成精气,通过脾转化为精,再上输至心肺,再把精气散于全身。《素问·营卫生会》:“上焦如雾”,指的正是精气如雾气般弥漫全身的情况。
- 中焦
- 下焦
相关病症
由于三焦负责提供通道,三焦的疾病会引致体内的水液循环出现阻碍,引致水肿或小便不利。
现代医学
最新发现的间隙组织 (Interstitium)的功能与中医学的三焦类似
参考文献
- 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外部链接
-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an Unrecognized Interstitium in Human Tissu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三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上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中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下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水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小便黄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小便短赤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小便频数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小便不利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小便涩痛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小便赤涩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