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銀翼殺手 (遊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銀翼殺手
  • Blade Runner
類型點擊式冒險遊戲
平台
開發商西木工作室
發行商維珍互動
北京新天地
製作人Donny Blank
設計師
  • David Leary
  • Jim Walls
編劇
  • David Yorkin
  • David Leary
程式Louis Castle
美術
  • Louis Castle
  • Aaron Powell
音樂Frank Klepacki
系列銀翼殺手系列
模式單人
發行日
  • 1997年11月17日

銀翼殺手(英語:Blade Runner是一個由西木工作室開發, 維珍互動發行的點擊式冒險遊戲,1997年11月17日在Microsoft Windows平台發售。[1] 遊戲不是直接改編自列尼·史葛1982年導演的電影《2020》(英語:Blade Runner,香港譯《2020》,中國大陸、台灣譯《銀翼殺手》,台灣首映譯《2020年》),而是一個「外傳」,講述了一個原創的故事。故事和電影的劇情平行發生,有時也有交錯。

遊戲的舞台設定在2019的洛杉磯,講述了警探雷·麥考伊(Ray McCoy)的故事。麥考伊和電影的主角瑞克·戴克(Rick Deckard)同屬於「銀翼殺手」小隊,他的任務也是獵殺危險的人造人[註 1]。 幾位電影中的角色出現在遊戲中,但戴克在遊戲中沒有台詞,只是幾次被談到或看到。此外,電影中的幾個重要地點出現在遊戲中[註 2]

遊戲被宣傳為一個「即時3D冒險遊戲」,因為它是最早使用3D角色渲染,並具有即時變化的[註 3]遊戲世界的遊戲之一。和同時代的很多遊戲[註 4]不同,它採用了西木工作室自己的基於軟件渲染的體素技術。

遊戲玩法

警用飛車的模型
警用飛車模型

遊戲是一個點擊式冒險遊戲,以第三人稱視角進行。玩家使用滑鼠在遊戲世界裏移動、探索和互動。指標在不同的情境下,有四種形式。一是標準的灰色指標,可以用來移動麥考伊。二是一個會動的綠色指標,表示麥考伊可以和物品互動,或者和NPC對話。 三是一個會動的藍色指標,表示一個出口(通常出現在螢幕的邊緣、門或者警用飛車上)。麥考伊可以通過出口離開當前場景,到達新的區域。四是一個準星,它只在戰鬥模式中出現。準星一般是灰色的,當準星移動到可以射擊的目標上時,會變成紅色並旋轉,此時麥考伊可以開槍[2](pp. 6-7)

本作的主要目標是探案,而不是解密或者戰鬥。主要的玩法包括搜尋證據,詢問嫌犯和分析線索。[註 5][3] 為了使故事推進,需要事先找到一些特定的線索。[4] 發現線索的方法有搜尋犯罪現場,線索的形式則可能是物品,相片,採訪或者不尋常的標記。在分析相片時,玩家必須使用 ESPER 系統[註 6] [2](p. 17) 。有時在遊戲中會有戰鬥,但很少是強制性的。唯一可用的武器是麥考伊的警用手槍,槍里可以裝填不同的彈藥[2](p. 13)

在銀翼殺手遊戲中,使用人性測試機的介面
在遊戲中使用人性測試機的介面

玩家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偵查工具是人性測試機[錨點失效](Voight-Kampff Machine),可以用來測試對方是否是人造人。通常這種測試是在遊戲進行到某個階段時自動開始的。[5] 測試中會展示被測者眼睛的特寫和三根指標。第一根指標越向右,被測者是人類的可能性越高。第二根指標越向右,被測者是人造人的可能性就越高。第三根指標展示被測者感到的壓力。玩家可以選擇問低、中、高三種強度的問題。如果玩家把被測者逼得太緊[註 7],測試可能在得到結果前就結束。[註 8]當機器確定了被測者是否是人造人後,測試會自動結束。[2](p. 22) 接下來玩家必須決定要採取什麼行動,從而影響故事以後的發展。比如,如果發現一名被測者是人造人,玩家可以選擇殺死他,或者嘗試逮捕他,或者讓他逃走。[6] 當新遊戲開始時,系統隨機決定哪些角色是人造人。[7]

由席德·米德設計的人性測試機外觀
席德·米德設計的人性測試機外觀

除了使用人性測試機時,玩家還需要決定麥考伊在其他時候如何表現。 比如向NPC提問時,可以選擇態度是較為溫和還是強硬。玩家可以選擇下面的五種對話時的風格:禮貌、正常、粗暴、不穩定[註 9]和「玩家選擇」。如果選擇了最後一種風格,那麼在對話時會出現一個選單,可以從中選擇談話的主題。 [2](p. 15) 每個選擇會對劇情有不同的影響,而總體的選擇情況會引導麥考伊走向遊戲的13個結局之一。[8]

所有的線索,對話歷史和文件都會儲存到麥考伊的「知識整合系統」 (KIA)中。在那裏它們被自動整理,從而更容易查詢。[6] KIA 有三個主要部分。「犯罪現場面板」列出了各種各樣的犯罪現場,還有所有已知的嫌犯和所有相關的線索。「嫌犯面板」列出了所有和嫌犯相關的資訊。它包括嫌犯的相片[註 10],他們可能涉嫌的犯罪,還有把他們和某個犯罪聯絡起來的線索列表。[註 11]「線索面板」是一個全部線索的總表,其中也包括還沒有聯絡到特定犯罪和嫌犯的線索。KIA裏邊也有麥考伊的金錢的彈藥的資訊。[2](pp. 10-13)

遊戲非線性地「即時」進行,這表示當麥考伊調查和收集線索時,NPC角色也在遊戲世界的某個地方做着某種行動,完成各自的目標。[2](p. 8)[9] 一個例子是在警察局裏邊有個大型電腦,當玩家從自己的KIA向主機上載資料時,由其他銀翼殺手收集的證據也會自動下載到玩家的KIA上面。[6] 下載到什麼是隨機的,不同的銀翼殺手收集的線索會在不同時間點變得可用。[2](p. 18)

故事

主要角色

辛·楊(左)和吳漢章(右)在遊戲中為他們在電影中的角色配音。
  • 雷·麥考伊(馬克·本寧霍芬 Mark Benninghofen)[註 12]: 遊戲的主人公,是一名銀翼殺手。麥考伊在公寓裏養了一隻叫麥琪的狗。
  • 水晶·斯蒂爾(Crystal Steele) (莉薩·埃德爾斯坦): 最好的銀翼殺手之一,並且是臥底的專家。她恨人造人,相信他們應該被滅絕。她剛開始面對麥考伊時,表現的有點居高臨下。不過隨着劇情的發展,對他慢慢開始尊敬起來。
  • 加夫(Gaff)(哈維爾·格拉傑達 Javier Grajeda)[註 13]: 一名富有經驗的銀翼殺手,常給麥考伊提供建議。
  • 愛迪生·古扎中尉(Lt. Edison Guzza) (傑夫·格爾林): 在前任指揮官布萊恩上尉請病假期間,臨時負責銀翼殺手小隊的警官。
  • 克洛維斯(Clovis)(馬克·羅斯頓): 人造人集團的領袖。十分機智和雄辯。他極為殘忍、不可預測、有時會做出極富攻擊性的行為。
  • 露西·德夫林(Lucy Devlin)(保利·佩雷特英語Pauley Perrette): 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她在被人造人襲擊的寵物店工作。

出演了1982年電影的演員中,有一些在遊戲中客串登場,給自己的角色進行了配音。其中包括辛·楊布瑞恩·占士吳漢章喬·特科爾威廉·桑德森英語William Sanderson

劇情

遊戲開始時,用一段文字介紹了故事的背景。這段文字和電影開頭時的文字完全相同,大意是說泰瑞爾公司開發了人造人,他們的身體比人類強壯、敏捷,腦子也不比人類差。由於人造人在外太空殖民地引發了叛變,他們在地球上被宣佈為非法,由銀翼殺手小隊負責擊殺。主人公麥考伊被分配了一個追蹤人造人的任務。這些人造人被懷疑在寵物店屠殺了動物。[註 14]

在麥考伊的調查取得一些進展後,他被陷害殺死了一名市民。陷害他的是他貪污腐敗的上司古扎(Guzza)中尉,古扎為了不讓人造人公佈他的不法行為,曾偷偷幫助過人造人。在被迫躲藏起來以後,麥考伊探索了洛杉磯不為人知的陰暗地區,並聯絡了雙胞胎人造人盧瑟(Luther)和蘭斯(Lance)。雙胞胎們曾是泰瑞爾公司的基因設計師,現在他們努力延長自己和其他人造人的壽命。從他們手上,麥考伊得到了包含古扎貪污證據的詳細報告。他使用這份報告逼迫古扎修正自己被篡改的記錄。他們在城市的下水道見面,在那裏古扎被人造人打傷。這裏玩家可以選擇逃走或者殺死古扎。

遊戲有13個結局,由玩家的總體行動和選擇決定。[6][10] 這些結局有以下三種主題:

  • 麥考伊是人類,他獨自或和同事斯蒂爾一起獵殺人造人。
  • 麥考伊是人造人,他和其他人造人並肩作戰。
  • 麥考伊的真實身份不明,他既不和警方也不和人造人一夥,而是離開了城市。[9]

評價

總的來說遊戲受到了正面的評價,在商業上也取得了成功,在全球售出了超過100萬份[11]。它被互動成就獎評為"年度最佳冒險遊戲",並被《PC Gamer》雜誌提名為"最佳冒險遊戲"。維珍互動曾希望西木開發續作,不過因為成本太高,在商業上不可行而放棄了。

重新發售

1997年遊戲發行時的載體(4張CD)
銀翼殺手遊戲光碟

遊戲最初發行時的載體是4張CD。2019年12月,遊戲在GOG.com平台以數碼版的形式重新發售。[12]2022年6月,一個增強版在PC和主機上發售。增強版添加了對遊戲手掣的支援,不過收到的評價不高。[13]

註腳

  1. ^ 外表和行動都很像人類的生化機械人。在遊戲的設定中,人造人只能在外太空殖民地工作和生活,出現在地球上是違法行為,會被處以極刑。
  2. ^ 如白龍拉麵店、洛杉磯警察局、泰瑞爾大廈等
  3. ^ 而不是等待玩家的動作
  4. ^ 多使用3D加速卡的基於多邊形的渲染器
  5. ^ 有時玩家必須解開一個強制的謎題
  6. ^ 一個具有強大的三維解像度的電腦系統,可以增強圖片,讓玩家找到圖片裏的細節
  7. ^ 問了太多高強度的問題,導致其壓力過大
  8. ^ 另一方面,如果玩家問了很多低強度的問題,則可能無法得到確定的結果
  9. ^ 會隨機選擇前三種風格之一
  10. ^ 如果玩家曾找到過相片
  11. ^ 嫌犯的線索被分成了四類,分別是 "下落" (嫌犯曾經到訪的地點,對他們現在地點的建議)、 "MO" (和嫌犯之前行動有關的資訊,和對他們未來行動的建議)、 "人造人"(任何支援嫌犯是人造人的證據)和 "非人造人"(任何支援嫌犯是人類的證據)
  12. ^ 括號內是配音演員,下同
  13. ^ 以維克多·加德爾(Victor Gardell)的名義
  14. ^ 由於大部分動物都已經滅絕,所以殺死動物幾乎是和殺人一樣的重罪

參考資料

  1. ^ Staff. Now Shipping. PC Gamer US. 1997-11-14 [201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1998-02-18).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Blade Runner Instruction Manual. Virgin Interactive. 1997 [2016-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2). 
  3. ^ PC GamePro Review: Blade Runner. GamePro. No. 113 (IDG). 1998-02: 69. 
  4. ^ Young, Rosemary. Blade Runner Review. Quandary. 1997-12 [2013-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1). 
  5. ^ Dulin, Ron. Blade Runner Review. GameSpot. 200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4). 
  6. ^ 6.0 6.1 6.2 6.3 Pickering, Chris. Blade Runner Review. Adventure Gamers. 2006-02-10 [2008-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31). 
  7. ^ 25 Breakthrough Games: A Guide to the Next Level in Videogames. Next Generation. No. 35 (Imagine Media). 1997-11: 40. 
  8. ^ Suciu, Peter. Blade Runner Review. Science Fiction Weekly. 1997 [2008-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7). 
  9. ^ 9.0 9.1 Bates, Jason. Westwood's Blade Runner. PC Gamer. 1997-09-09, 4 (9) [2013-08-01]. 
  10. ^ Kelly, Andy. Returning to Westwood's Blade Runner. PC Gamer. [201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9). 
  11. ^ Woodard, Chris. E3 Workshop: The Inner Game: What Goes Into The Industry's Best-Selling Titles. Gamasutra. 2006-05-12 [2008-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24). 
  12. ^ Revisit rainy Los Angeles with the return of the classic Blade Runner. GOG.com. 2019-12-17 [2019-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7). 
  13. ^ Alice O'Connor. The Blade Runner game's new remaster looks worse. Rock Paper Shotgun. [2022-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