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東路
| |||||||
---|---|---|---|---|---|---|---|
道路長度 | 1.402公里(0.871哩) | ||||||
行車線數量 | 2 | ||||||
地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上海市黃浦區 | ||||||
附近主要建築物 | 麥蘭捕房 | ||||||
東端 | 中山東二路 | ||||||
西端 | 西藏南路 | ||||||
建造 | |||||||
動工 | 1860年-1865年 |
金陵東路,是中國上海市黃浦區中東部一條東西向的馬路,東起中山東二路,西到西藏南路與金陵中路相接,全長1402米。該路於1860年由上海法租界管理道路委員會闢築,最初因臨近法國駐上海領事館而稱「領事館路」(法語:rue du Consulat),漢譯公館馬路,俗稱法大馬路(法語:rue principale)。全路沿街多為騎樓式樣。1943年10月更名為金陵路,1945年12月改今名。
歷史
1860年,上海法租界管理道路委員會決定在法國駐上海領事館南側闢築道路。因此,該路也定名公館馬路(法語:rue du Consulat,「領事館路」),又稱作法大馬路(rue principale)。最初,公館馬路僅從法租界外灘至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1865年,由於法租界公董局辦公場所的興建(原址位於今上海市公安局黃浦分局處),馬路向西延伸至老北門大街(今河南南路)。同年,法租界公董局籌備的法商上海自來火行選址今永壽路與廣西南路間的土地。公館馬路再向西修築到今西藏南路。[1]
1874年,法租界公董局拓寬公館馬路到13.3米。1902年,再度拓寬到今天的15米的寬度。1924年,法租界公董局董事會決定於當年3月17日開始實行《公館馬路柱廊章程》,要求業主新建建築時在行人路上建造廊柱,如果改建則應退後底層及二層的外牆,以便形成柱廊。為此,公董局安排了津貼用於補償修造柱廊而導致的空間損失。其中,柱廊所佔面積,由地價的1/3加10%來給付。同時,首次建造柱廊的業主根據提交給公董局的圖樣領取津貼,每根柱子50兩、過梁每米12兩、平頂每平方4兩。但後續柱廊的維護由業主負責,公董局僅負責廊外的鋪地。到1930年代,公館馬路基本形成今天的騎樓樣式風貌。[2]
1943年10月10日,偽上海特別市政府訓令,將公館馬路以南京的古稱金陵命名,改稱金陵路[3]。1945年12月上海光復後,上海市政府發佈佈告,將金陵路東段改成金陵東路,並沿用至今[4]。
由於開發較早,公館馬路是法租界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直到霞飛路的崛起,其商業中心的地位才被取代。目前,金陵東路主要以居民區和辦公樓為主,騎樓底層多沿街店鋪。另外,金陵東路東首有上海市輪渡下轄東金線輪渡使用的輪渡站。[1]
交會道路
與金陵東路交會的馬路,由東到西分別為:
參考資料
- ^ 1.0 1.1 黃浦區人民政府. 上海市黄浦区地名志.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號: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9: 393. ISBN 7805152993.
- ^ 陳倩. 上海近代城市公共管理制度与空间建设. 東南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564117559.
- ^ 上海地名志>>附录>>二、命名更名文件摘编>>上海特别市政府训令 中华民国32年10月8日(沪市四字第12468号).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4-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6).
- ^ 上海地名志>>附录>>二、命名更名文件摘编>>上海市政府布告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2月(布字第34号).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4-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