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軍區
西北軍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49年至1955年設立的大軍區。[1]
歷史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八路軍晉綏部隊轉入大反攻,從陝甘寧晉綏聯防軍中獨立出晉綏軍區,聯防軍司令員賀龍兼軍區司令、軍區政治委員李井泉,轄呂梁、雁門、綏蒙3個軍區;保留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番號,王世泰任代司令員,保衛陝甘寧邊區,轄綏德、關中、延屬、隴東、三邊5個軍分區。
1947年7月31日,根據中共中央小河會議決定:晉綏軍區劃歸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領導,賀龍任聯防軍司令員統一領導陝甘寧、晉綏兩邊區經濟、財稅工作與後方軍事工作,全力支援西北野戰軍;西北局書記習仲勛任聯防軍政治委員。1948年2月6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改名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下轄晉綏軍區、呂梁軍區、綏蒙軍區及延屬、綏德、三邊、隴東、關中、黃龍等6個直屬軍分區。
1949年2月1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改為西北軍區,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習仲勛,副司令員王維舟,參謀長張經武。1949年3月後,晉綏軍區所屬軍區先後撥歸華北軍區建制。
1949年11月,賀龍率西北軍區機關進軍四川,與第二野戰軍機關合併組建西南軍區;11月30日,西北軍區與第一野戰軍合併,西北軍區暨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習仲勛兼,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甘泗淇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閻揆要任參謀長,王政柱、韓練成任副參謀長,張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黎化南任後勤部部長,黃靜波任後勤部政治委員。
1949年9月~1953年10月,剿匪作戰先後投入兵力10萬餘人,共殲滅匪特12.9萬餘人。
1954年8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寧夏行政區劃歸甘肅省的決定,撤銷寧夏軍區機構。
1955年5月1日,根據國務院2月11日關於全國軍區重新劃分的決定,西北軍區改編為蘭州軍區,同時撤銷第一野戰軍番號。原屬西北軍區的新疆軍區改編為大軍區。
組織建制
- 司令員:賀龍/彭德懷
- 政委:習仲勛
- 副司令員:王維舟、張宗遜、趙壽山
- 參謀長:張經武/閻揆要 副參謀長朱早觀、王政柱,第二副參謀長韓練成(1950年2月任)
- 政治部主任:李卓然、甘泗淇(副政委兼),政治部副主任張德生
- 後勤部部長陳希雲/黎化南,後勤部政治委員劉海濱/黃靜波。
- 晉綏軍區(賀龍兼任司令員,李井泉任政治委員)
- 晉南軍區(馬佩勛任司令員,馬明方任政治委員)1949年5月併入晉綏軍區(後撥歸華北軍區建制)
- 警備第2旅
- 西北軍區軍政幹校
- 陝北軍區未成立前,轄延屬、綏德、三邊、隴東、關中、黃龍、西府、榆林直屬軍分區
- 陝西軍區未成立前,轄隴東、渭南、大荔、咸陽、邠縣(今彬縣)、寶雞、三原等7個直屬軍分區及西安警備區
- 西北軍區獨立第1師
- 西北軍區獨立第2師
- 騎兵第2師
- 騎兵第6師
- 陝南軍區兼第十九軍:司令員兼軍長劉金軒,政委張邦英,副司令員陳先瑞,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耀,參謀長薛克忠。1950年12月,陝南軍區撤銷,各分區由陝西軍區直轄。
- 安康軍分區:1949年5月23日在湖北省鄖縣組建,司令員譚友夫,政委唐方雷。轄上關獨立團和3個獨立營,11月27日進駐安康縣城。
- 漢中軍分區:1949年6月在西安市成立,司令員張濤,政委白成銘,12月9日進駐漢中城。1950年4月漢中軍分區與第十九軍第五十七師合併稱五十七師兼漢中軍分區,轄第一六九團、一七○團、一七一團、獨立第十五團、暫編大隊、訓練隊和11個縣大隊。
- 商洛軍分區:1947年11月在河南省盧氏縣蘭草鎮組建豫鄂陝第二軍分區,1948年6月劃歸陝南軍區,1949年1月5日改稱商洛軍分區。司令員孫光,政委王力。轄獨立第四、第五、第六團和商縣、洛南、丹鳳、鎮安、山陽、商南6個縣獨立營.
- 兩鄖軍分區:司令員梁勵生,政委楊銳
- 第五十五師:師長符生輝,政委強明
- 第五十七師: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
- 陝北軍區: 司令員吳岱峰兼,牛書申任代司令員,李合邦任政治委員,副司令員胡景鐸,參謀長李碩,政治部主任惠世恭。
- 綏德軍分區:1945年8月,綏德警備司令部改稱綏德軍分區。1952年7月在綏德專署人民武裝部的基礎上組建綏德軍分區。轄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子洲縣、清澗縣。1956年10月15日撤銷。
- 榆林軍分區:司令員惠世恭兼,政委朱俠夫
- 黃龍軍分區:司令員馬公里代,政委強自珍
- 延安軍分區:1942年12月,在延安東關成立延屬軍分區,由第三五九旅機關兼。1944年11月,第三五九旅南下,延屬軍分區撤銷。1945年11月,以延安衛戍司令部為基礎成立延屬軍分區兼延安衛戍司令部。1946年7月延屬軍分區撤銷。1947年4月組建延屬軍分區,1947年7月改稱第一軍分區。1948年11月改稱延安軍分區。1949年5月延安軍分區撤銷。1950年5月5日再次成立延安軍分區。
- 三原軍分區:司令員黃子祥,政委白治民。1950年4月19日三原軍分區合併入咸陽軍分區。
- 邠縣軍分區:司令員張占雲,政委楊伯倫。轄之西北軍區獨立第三團和邠縣、栒邑、乾縣、醴泉、淳化、永壽、麟遊、長武縣。1950年5月,邠縣軍分區合併入寶雞軍分區。
- 大荔軍分區:1949年2月,以騎兵第六師和黃龍軍分區部分幹部為基礎,在郃陽縣黑池鎮成立東府軍分區,3月改稱大荔軍分區。司令員王清毅,政委劉文蔚。轄第二十二團、東路總隊、朝邑支隊韓城、郃陽、澄城、白水、蒲城、大荔、朝邑等7個縣大隊。1949年5月,第二十二團劃歸渭南軍分區。7月,朝邑支隊改編為監護團劃歸西北軍區後勤部。10月,東路總隊改編為西北軍區獨立第一團。1950年5月,大荔軍分區合併入渭南軍分區。
- 渭南軍分區:1949年5月13日,在延安王家坪成立渭華軍分區。司令員於占彪,政委白清江。1949年5月20日,改稱渭南軍分區。1949年5月24日進駐渭南縣城,下轄步兵第22團和渭南、臨潼、藍田、華陰、華縣、潼關6個縣大隊。
- 咸陽軍分區:1949年5月20日在咸陽縣成立。司令員王寶珊,政委張忠。轄長安、咸陽、盩厔、鄠縣、興平、武功等6個縣。收編的6000餘人與軍分區各縣游擊隊合併為6個支隊。1949年11月,將第一、第五支隊改編為獨立第七團,將第六支隊改編為獨立第八團,將第二、第三、第四支隊改編為獨立第九團。1950年7月,三原軍分區原轄的獨立第二團與咸陽軍分區獨立第八團合編為陝西軍區獨立第六團;咸陽軍分區獨立第七、第九團合編為陝西軍區獨立第七團。1950年5月,大荔軍分區合併入渭南軍分區,轄咸陽、興平、盩厔、鄠縣、涇陽、三原、高陵、淳化、枸邑、醴泉、銅川、耀縣、富平等13個縣。1953年2月,咸陽軍分區撤銷;原所轄之咸陽市、咸陽縣、鄠縣、銅川縣人民武裝部由陝西省軍區直接領導;涇陽、三原、高陵、耀縣、富平5個縣人民武裝部交歸渭南軍分區;枸邑、淳化、盩厔、興平、醴泉5個縣人民武裝部交歸寶雞軍分區。1961年9月13日,咸陽軍分區重新組建。
- 寶雞軍分區:1949年5月4日,在枸邑縣土橋鎮成立。司令員陳國棟,政委呂劍人。6月進駐寶雞市。轄步兵第二十一團、第一支隊和寶雞、鳳翔、岐山、扶風、郿縣、陽縣、隴縣等7個縣。1949年12月,組編了獨立第十團和獨立第十一團,撤銷了步兵第二十一團和第一支隊番號。1950年5月邠縣軍分區合併入寶雞軍分區,西北軍區獨立第三、第十團分別改稱陝西軍區獨立第八、第九團。
- 陝西軍區:1949年11月30日,中央軍委電令成立第十九兵團兼陝西軍區,1949年12月10日,陝西軍區在西安習武園成立。司令員楊得志,政委李志民(兵團政委兼)、馬明方(省委書記兼),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耿飆/陳先瑞,副司令員劉金軒/吳岱峰/左協中,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牛書申,副參謀長楊捷,後勤部部長董永清/閻錫文,後勤部政委況開田/馮超華。[2]1950年12月,第十九兵團參加抗美援朝離陝,第十九軍由漢中進駐西安,第十九軍代陝西軍區,代司令員劉金軒。陝西軍區轄安康、漢中、商洛、寶雞、咸陽、渭南、榆林、延安軍分區和西北軍區獨立第二師(1951年6月,撤銷獨立第二師番號,師部編入榆林軍分區)。1952年8月撤銷第十九軍番號,陝西軍區改為陝西省軍區;19軍所屬的第五十五師直屬西北軍區,第五十七師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1954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陝西省公安總隊番號撤銷,機關併入省軍區,所屬部隊轉隸陝西省軍區,陝西省省軍區兼陝西省公安司令部。
- 甘肅軍區兼第二兵團:1949年8月20日成立。司令員許光達,政委王世泰,副司令員徐國珍、任謙、周祥初,副政委徐立清、張德生、孫作賓,參謀長張文舟,政治部主任朱明兼,副參謀長侯世奎,政治部副主任王再興。
- 第三軍:軍長黃新庭,政委朱明,副軍長唐金龍,副政委朱輝照,參謀長朱文清
- 第四軍:軍長張達志,政委張仲良,副軍長孫超群,參謀長姚知一
- 天水軍分區兼第七軍:軍長彭紹輝,政委羅貴波/高峰,副軍長兼司令員孫超群,參謀長何輝燕,政治部主任侯維煜。
- 慶陽軍分區:司令員劉明山,政委黨永亮
- 武都軍分區:司令員陳仕南,政委李正廷
- 岷山軍分區:司令員李啟賢,政委羅斌
- 張掖軍分區(第三軍第七師兼):師長兼司令員張開基,政委劉昌漢
- 武威軍分區(第三軍第八師兼):師長兼司令員楊嘉瑞,政委王俊
- 酒泉軍分區(第三軍第九師兼):師長兼司令員朱聲達,政委劉長亮
- 臨夏軍分區(第四軍第十一師兼):師長兼司令員郭炳坤,政委高維嵩
- 西北軍區獨立第一師:師長高凌雲,政委江子英
- 騎兵第二師:師長王智,政委惠志高
- 伊盟軍區(王悅豐任司令員,高增培任政治委員)
- 寧夏軍區兼第六十五軍:司令員邱蔚,政委王道邦,第一副司令員肖應棠,第二副司令員黃羅斌,第三副司令員曹又參,第四副司令員馬惇靖,參謀長牛化東,政治部主任陳宜貴,政治部副主任孫潤華。
- 西北軍區獨立第一師:師長李治州,政委麻志浩
- 獨立團
- 青海軍區兼第一軍:1949年9月3日下午,第一軍先遣偵察部隊僅佔西寧市區。1949年10月1日,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決定:第一軍兼青海軍區,脫離第一兵團建制,由西北軍區直接領導。賀炳炎任司令員,廖漢生任政委,副軍長王尚榮,副政委冼恆漢,參謀長陳外歐,副參謀長楊文安。
- 新疆軍區兼第一兵團:1949年6月17日,第一野戰軍發佈關於組建第1、2兵團及幹部配備的命令(勝字第31號)。第一兵團在陝西戶縣成立,司令員暫兼政委王震,兵團政治部主任孫志遠。轄3個軍9個師共8.3萬人。第7軍第21師警備太原,1949年10月下旬抵甘肅天水歸建。9月25日、26日新疆軍、政當局分別發出起義通電後,軍委決定第一兵團部帶第二軍、第六軍火速進疆。新疆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兼,新疆軍區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王震,副司令員陶峙岳、賽福鼎,參謀長張希欽,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副參謀長曹震五、哈沙洛夫,政治部副主任曾滌、支亞。
- 西北軍事政治大學:1948年7月,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步兵學校與賀龍中學合併,在山西省臨汾組成西北軍事政治大學。賀龍兼任校長,李長路、鍾師統為副校長,黃榮忠為教育長,代伯行為副教育長。1949年6月遷長安縣王曲鎮,下轄藝術學校、財經學院、軍大分校和第一、二、三、四、五、六大隊。1949年12月25日除六大隊外其餘學員全部提前畢業分配,西北軍政大學大部遷至重慶與西南軍政大學合併。1950年3月以西北軍政大學六大隊為基礎組建西北軍區軍官學校。
- 西北軍區軍官學校:1950年3月以西北軍政大學第六大隊為基礎組建,校址在長安縣王曲鎮。設高級軍官研究班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隊及解放大隊。韓練成任校長,陳外歐任教育長,高朗亭任政治部主任。1950年12月改稱第一步兵學校。王紹南任校長,李耀任政治委員,康博纓任副校長,張伯達任訓練部部長,許特夫、康應中先後任政治部主任,雷宗林任校務部部長。1952年8月遷至甘肅省天水,改稱天水步兵學校。
- 西北軍區公安司令部:1951年5月由西北軍區和西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各抽調一部分幹部組成。司令員兼政委甘泗淇(1951.5-1952.8)/張達志,第一副司令員李啟明兼副政委。第二副司令員蘇鰲。第三副司令員郭寶珊。第四副司令員張樹芝。副政委:李建良、景明遠。參謀長:郭寶珊/伍生榮。政治部主任:李建良/景明遠/林山。副參謀長:劉威成、伍生榮。政治部副主任:林山。後勤部部長劉世華。後勤部政委:王堅/陳其林。
- 西北軍區騎兵司令部:1951年5月成立。司令員蘇鰲
- 西北軍區炮兵司令部:1951年6月成立。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顏金生,第一副司令員巫金峰,第二副司令員胡興,副司令員張開基,參謀長王德潤,副參謀長楊春芳,政治部主任李書全
- 西北軍區空軍:1949年5月西安解放,軍委航空局西北航空接收隊進駐西安,擴建為軍委航空局西安航空辦事處,歐陽翼任處長,沈晨(後任中國石油學會副理事長)任副處長,章奮任政治協理員。1949年11月,在蘭州機場成立西北軍區司令部航空處,第6軍第17師政委趙光遠(後任民航總局顧問)任處長兼政治委員,沈晨任副處長。設秘書處、航行、機要、通信、機務、總務6個科及政治部、後勤部,下轄西安、蘭州、迪化三個航空辦事處。1952年5月13日,第六軍軍部和西北軍區司令部航空處合編為西北軍區空軍。1954年5月改稱西北軍區空軍部。1955年5月20日改稱蘭州軍區空軍。
- 西北軍區司令部防空處:1952年11月,騎兵第6師與西北軍區騎兵司令部合編。
參考文獻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2007-03-01 第1版,ISBN 9787506554022
- ^ 《陕西省志·军事志》,建国后的陕西部队.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