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石油巨頭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石油巨頭(英語:Big Oil)一般指世界上資本或企業規模巨大的石油集團公司,而最大的五至六家石油集團公司,亦被稱為「石油超級巨頭」(英語:supermajor[1][2][3][4]super major[5]),包括英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荷蘭皇家蜆殼雪佛龍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道達爾石油公司等等,有時也被描述為形成影響美國國會石油幫集團的一部分[6]

石油巨頭的政經影響力,特別是在美國,常與能源產業遊說團體有關[7],亦產生企業貪腐英語Corporate_crime案例,如列根政府期間,石油巨頭的遊說團體成功地使美國能源部減少60%的人力[8]。石油巨頭為上億元的資本避稅和石油開發博弈[9]。於美國及國際媒體使用此詞時,往往不包括在國際石油訂價方面比石油巨頭有更大影響力的的石油輸出國組織石油公司及國家石油公司[10][11][12]。近年來,新興市場也出現了石油企業及資本兼併,產生出新的石油巨頭[13][14][15][16]

歷史演變

世界史觀點來看,1960年代展開了石油宰制的全球化,大科學為石油巨頭鋪開了基礎建設的發展,至1980年代開始的全球氣候變遷石油頂峰的能源變局,石油巨頭均以其政治、經濟及媒體的影響力,在人類走向石油依賴的生活型態及政經問題,包括環境惡化、政治不穩定及全球經濟發展差距,扮演了主要角色[17]。1941-1954年間的美國外交石油政策,亦為美國世紀的重要發展時期,同時也是美國石油巨頭發展其政經影響力的時期[18]。20世紀中多數的戰爭和國際紛爭都和國際石油業相關,而美國羅斯福總統新政時期對美國石油業原有的敵意及管制,也因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動員的需要,取消原有的節制石油巨頭的政經勢力的努力[19]

20世紀國際石油業歷史從石油七姐妹開始,指1950年代起控制着中東石油資源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當時的七姐妹指[20][21][22][23]

20世紀90年代後期,因原油價格崩盤、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西方國家的經濟成長與原油消費脫鈎等等的環境及結構性因素,國際石油巨頭進行了企業及資本兼併。 [24]

石油巨頭的企業及資本兼併

在世界進行企業及資本兼併的歷史上,世界石油巨頭美孚公司與埃克森公司兼併創造了比通用公司還大的企業,同樣是石油巨頭的英國石油公司也合併了美國阿莫克公司 [25],和另一家巨頭荷蘭皇家蜆殼石油公司正面交鋒[26]

現在的石油超級巨頭有[1]

康菲公司(美國)有時也被納入此石油超級巨頭[3]

石油公司要「大」才能制勝的理念在90年代末達到鼎盛並普遍,「特大型」石油公司從企業的合併或聯姻而形成:在美國有康納和石油(Conoco)和菲臘斯石油(Phillips)的合併,埃克森石油與美孚石油聯姻,雪佛龍石油(Chevron)與德士古(Texaco)的合併;歐洲則有法國道達爾石油 (Total)收購了比利時石油財務公司(Petrofina)和本國的埃爾夫-阿奎坦公司(Elf Aquitaine),而英國石油併購了美國石油公司阿莫科(Amoco)和大西洋里奇菲爾德(Arco);其中只有皇家荷蘭蜆殼石油未受合併潮影響。[24]

普遍認知是,透過合併,大公司建立了商業模型精簡運營,提高與石油服務承包商的定價權,與外國政府協商時的談判優勢;合併提高冶煉部門的效率,但不意謂著開採和生產部門的壯大,反之亦然,因為開採部門與冶煉部門的業務沒有太多的關聯。[24]。2004年和2005年,石油行業成為全球最賺錢的行業,使年度《財富》500前10位中,石油巨頭和汽車巨頭平分秋色,各佔四席。[27]

實際上,在2011年左右,石油巨頭幾乎沒有石油定價權,因為定價權實質掌握在擁石油儲備豐富的國家及華爾街銀行和對沖基金的手裏,而投資者正把眼光放在單一業務公司上(參見拆分風潮一節)。[24]

新興市場的新興石油巨頭

石油超級巨頭控制約全球6%左右石油儲量;相對於有88%的儲量是由位於中東OPEC卡特爾壟斷聯盟國家石油公司[28],這些在新興市場日漸有影響力的石油公司中,部分被金融時報點名為「新七姊妹」,分別為中國石油集團(中國),俄羅斯天然氣工業(俄羅斯),伊朗國家石油(伊朗),巴西國家石油(巴西),委內瑞拉石油(委內瑞拉),馬來西亞國家石油(馬來西亞),沙地阿美石油(沙地阿拉伯)[13][14][15][16][29][30][31]

中國

中國中海油公司與日本石油巨頭三井物產也在收購印尼東固液化天然氣專案控股權時有正面遭遇[32]

面對世界石油經濟體系的資本與企業的髙度集中化,為求和大型跨國石油公司抗衡,中國的能源巨頭們以"股權換能源"的方式,期望能將中國的海外石油投資體系集中起來[33]

在中國加入WTO時,雖然在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背景下,中國的石油巨頭有所發展,但在資金和技術方面與國際石油巨頭差距仍在[34][35][36]。在國際併購上中海油和國際石油巨頭競爭,被中國戰略家視為在考驗美國的底線[37]。國際石油巨頭對中國能源市場的投資計劃包括以出租車司機和長途駕車者為目標的加油站附設熱食零售站[38]

2005年,中國石油三巨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雖共盈利1910億元,然而煉化和銷售環節的巨虧被忽視了[39]。中國石油三巨頭在海外上市,而中海油至2006年底成功的7筆收購成果,被認為是中國石油三巨頭中,海外併購戰略在實踐上最成功的[40]

拆分風潮

2011年,康菲石油公司將開採及生產部門與冶煉和營銷部門的拆分為二,財富雜誌預測,若此舉動能帶來公司市值的增加,會帶動拆分潮,包括英國石油和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巨頭若因此在未來進行拆分,將徹底反轉能源行業的歷史整併的原格局[24]

拆分風潮的可能性,其主因在投資者注意到單一業務公司的復興:據花旗投資研究分析公司調查顯示,2000年出現合併潮以來,大型石油公司的股票平均折價,與單一業務競爭對手相比,保持在11%-12%,相當於幾十億美元市值的損失;拆分或可釋放了上億美元的潛在市值[24]

對石油巨頭的批評

知名科普作家亞伯特‧賈夸英語Albert Jacquard出書批評石油巨頭佔用石油這類人類共有財產為已有,製造出霸道的經濟[41]

世界石油業界著名分析員安東尼婭·朱哈斯英語Antonia Juhasz亦出一系列的書揭露石油巨頭相關的政經貪腐及對世界環境的破壞[42][43]

2013年,中國中央政府打擊石油系反腐時,南方周末指出中國兩石油巨頭環保數據長年造假,和與官方數字差十倍,造就了公司自我宣傳與監管結論和公眾期待的落差。[44]

參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Oil majors' output growth hinges on strategy shift. Reuters. 1 August 2008 [28 April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3). 
  2. ^ Shell will invest despite decline in earnings. The New York Times. 2 February 2006 [28 April 2011]. 
  3. ^ 3.0 3.1 ConocoPhillips: The Making Of An Oil Major. Business Week. 12 December 2005 [2006-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3). 
  4. ^ Nafta - Volume 56 - Page 447 2005 "Tom Nicholls, editor, Petroleum Economist, writes WHOEVER coined the term supermajor should have kept some superlatives in reserve. Oil companies may rank as some of the biggest private-sector corporations, but when it comes to oil ..."
  5. ^ 王才良,石油管理幹部學院,世界第四大石油「巨頭」——雪佛龍德士古公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世界石油工業》2003年 第3期
  6. ^ Steven A. Yetiv. The Petroleum Triangle: Oil, Globalization, and Terror.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1: 50– [2013-12-03]. ISBN 978-0-8014-63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7. ^ 美國能源法引發業界「內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9-10-22
  8. ^ Marshall Barron Clinard. Corporate Corruption: The Abuse of Power.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 January 1990: 51– [2013-12-09]. ISBN 978-0-275-9348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5). 
  9. ^ 石油巨頭的億元博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 Time
  10. ^ Green Energy: An A-to-Z Guide - Page 331 Dustin Mulvaney - 2011 "the oil majors have the power to manipulate oil prices, profiteering at the expense of consumer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Although the term Big Oil is used in the media, it is not used to describe the Oil Producing and Exporting Countries'
  11. ^ Crude Reality: Petroleum in World History Brian C. Black - 2012 "Therefore, Big Oil included large-scale corporate infrastructure that spanned the globe without ever releasing the basic elements that titillated the public: fortune, danger, and bust. Today, the term Big Oil most likely evokes a negative visceral ..."
  12. ^ Role of National Oil Compan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Oil Market Robert Pirog - 2011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term 「big oil companies」 is likely to be taken to mean the major private international oil companies, largely based in Europe or America. However, while some of those companies are indeed among the largest in the ..."
  13. ^ 13.0 13.1 The new Seven Sisters: oil and gas giants dwarf western rival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Carola Hoyos, Financial Times. 11 March 2007
  14. ^ 14.0 14.1 Shaky industry that runs the world. The Times (South Africa). 24 January 2010 [26 Octo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7). 
  15. ^ 15.0 15.1 New and Old Leaders in the Upstream Oil Industry. ypenergy.org. [20 Jan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2). 
  16. ^ 16.0 16.1 FT – New and Old Leaders in the Upstream Oil Industry (PDF). FT. [20 Jan 2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30). 
  17. ^ Brian C. Black. Crude Reality: Petroleum in World History.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2 March 2012 [2013-12-09]. ISBN 978-1-4422-16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5). 
  18. ^ Painter, David S. Oil and the American Centur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S Foreign Oil Policy, 1941–1954.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978-0-801-82693-1. 
  19. ^ Yergin, Daniel. 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 Power. New York, NY: Free Press. 1993. ISBN 0-671-79932-0. 
  20. ^ Jan Krikke,All roads lead to Tehr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1. ^ Jerome D. Davis. The Changing World of Oil: An Analysis of Corporate Change and Adaptation.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6: 197– [2013-12-09]. ISBN 978-0-7546-417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5). 
  22. ^ David Seddon.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ictionary of the Middle East. Taylor & Francis. 17 June 2004: 121– [2013-12-09]. ISBN 978-0-203-402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5). 
  23. ^ 桑普森; 協力·任. 七姊妹: 大石油公司及其创造的世界.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79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5). 
  24.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Sanati, Cyrus. 拆分风潮乍起,石油巨头末路. 財富中文網 (Fortune). 2011年8月8日 [2013年12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8日). 
  25. ^ 小島郁夫. 企业兼并. 中信出版社. 2001: 25– [2013-12-18]. ISBN 978-7-80073-32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此外,世界石油 巨頭 Exxon 公司與 Mobil 公司兼併,誕生了超過通用公司的世界一流大企業;同為巨頭的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也與美國阿莫克公司合併。 
  26. ^ 迪瓦恩. 成功并购指南. 中信出版社. 2004: 4– [2013-12-18]. ISBN 978-7-5086-016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比如在石油行業,美孚石油公司與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合併以及英國石油公司與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合併都使得合併後的新公司被業界稱為"巨頭"。這兩家巨頭現在正在和荷蘭皇家蜆殼石油公司正面交鋒。 
  27. ^ 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研究报告, 2006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2013-12-18]. ISBN 978-7-5004-546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能源業尤其是石油行業的表現則可謂是風頭強勁。2004年和2005年兩個年度的《財富》500強榜單結果都顯示出,石油行業正在成為全球最賺錢的行當。2004年500強排名前10位中,石油巨頭和汽車巨頭平分秋色,各佔四席。而美國的埃克森一美孚…… 
  28. ^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Who are the major players supplying the world oil market?. 2009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4). 
  29. ^ 国际石油业:六大哥VS新七姐妹.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 
  30. ^ 环球. 新華出版社. 1983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5). 
  31. ^ Adda, Jacques. 經濟全球化. 知書房出版集團. 2000: 216– [2013-12-09]. ISBN 978-957-0492-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5). 
  32. ^ 劉檸. 摒弃中日友好的鄉愁. MAXRead. : 97– [2013-12-18]. ISBN 97898898616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在並購西班牙RepsoYPF公司在印尼的油田及從英國石油公司(BP)收購印尼東固液化天然氣專案控股權的行動中,中海油公司與日本石油巨頭三井物產正面遭遇,險些敗北; 
  33. ^ 中国投资 第1–6 期. "Zhongguo tou zi yu jian she" za zhi she. 2006: 當今髙度集中的世界石油經濟體系下,世界石油巨頭越來越強大,較分散的世界石油投資不易於與大型跨國石油公司抗衡,因此,我國急需建立更為集中的海外石油投資體系。油源換股權榨乾產業鏈收益在世界各地,中國的能源巨頭們以「股權換能源」的方式。 [2013-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34. ^ 童媛春. 石油真相.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9 [2013-12-18]. ISBN 978-7-5017-873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35. ^ 經濟日報出版社. 中国WTO报告. 經濟日報出版社. [2013-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從資金和技術實力上看,中石油與國際石油巨頭仍存在差距。(第63頁) 
  36. ^ 宋偉良. WTO与能源营销.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 [2013-12-18]. ISBN 978-7-216-0314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37. ^ 中国并购评论: 2005年. 第四册. 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6: 17– [2013-12-18]. ISBN 978-7-302-1312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38. ^ 知識經濟雜誌社. WTO来了:中国人必读. 重慶出版社. 2001 [2013-12-18]. ISBN 978-7-5366-554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阿莫科公司等國際石油巨頭們又對中國市場有了新的投資計劃:他們有意在中國各地數千個加油站建立熱食零售站,以出租車司機和長途駕車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第161頁) 
  39. ^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 [2013-12-18]. ISBN 978-7-80230-52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2005年,中國石油三巨頭共盈利1910億元(第119頁)……國內三大石油巨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的煉化和銷售環節的巨虧被忽視了。(第120頁) 
  40. ^ 黃中文; 李玉曼; 劉亞娟. 跨国并购实务. CICAP. 2006: 50– [2013-12-18]. ISBN 978-7-80193-3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41. ^ Albert Jacquard. 我控訴霸道的經濟. 知書房出版集團. 2003: 121– [2013-12-18]. ISBN 978-986-7746-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42. ^ Antonia Juhasz. Black Tide: The Devastating Impact of the Gulf Oil Spill. John Wiley & Sons. 16 March 2011 [2013-12-18]. ISBN 978-1-118-0677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43. ^ Filmmaker, Explorer and International Activist for Water Conservation Alexandra Cousteau, will Visit the Areas Contaminated by Chevron in the Ecuadorian Rainforest. [2013-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 
  44. ^ 呂明合 袁端端 馮潔 實習生 李一帆 龔君楠,兩石油巨頭環保數據長年造假 與官方數字差十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南方周末記者 每日經濟新聞網,2013年09月12日 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