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狄拉克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狄拉克獎章和講座(新南威爾斯大學)

獲獎者

ICTP狄拉克獎章

狄拉克獎章Dirac Medal)是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在1985年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而設置的年度性獎項。它是理論數學物理領域的最高榮譽,不授予前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獲得者。

獲獎者列表

  • 粗體者為諾貝爾獎或菲爾茲獎得主
年份 獲獎者 所在機構 獲獎原因
1985年 雅可夫·澤爾多維奇  蘇聯莫斯科空間研究所 相對論天體物理學
愛德華·威滕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量子場論
1986年 南部陽一郎  美國芝加哥大學 自發對稱破缺
泊里雅科夫  蘇聯郎道理論物理研究所 標度不變性,臨界現象
1987年 布魯諾·朱米諾  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 手征反常,超對稱和超引力
布萊斯·德維特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經典和量子引力,非阿貝爾規範理論
1988年 戴維·格婁斯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漸進自由,雜交弦理論
福拉德金英語Efim Fradkin  蘇聯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 量子場論和統計
1989年 約翰·施瓦茨
麥克·格林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
弦理論中的反常消除
1990年 路德維格·法捷耶夫  俄羅斯斯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 量子場論和數學物理
西德尼·科爾曼  美國哈佛大學 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
1991年 傑弗里·戈德斯通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自發對稱破缺
斯坦利·曼德爾施塔姆  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 散射振幅解析性質,超弦量子化
1992年 尼古拉·博戈柳博夫  俄羅斯聯合核子研究中心 統計物理和量子場論
雅科夫·西奈  俄羅斯郎道理論物理研究所 遍歷理論,動力系統
1993年 丹尼爾·Z·弗里德曼
彼得·范尼烏文赫伊曾
塞爾焦·費拉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
 瑞士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超引力理論
1994年 弗朗克·韋爾切克  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漸近自由,分數統計
1995年 米高·貝里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 量子絕熱過程中的非可積相位
1996年 馬丁紐斯·韋爾特曼  美國密歇根大學 規範理論可重整化性,輻射修正
圖里奧·雷吉  意大利都靈大學 對偶共振模型,離散化時空
1997年 戴維·奧利弗英語David Olive
彼得·戈達德
 英國天鵝海大學
 英國劍橋大學
流代數
1998年 羅曼·賈基夫
史蒂文·阿德勒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三角反常
1999年 喬治·帕里西  意大利羅馬大學 深度非彈性散射,隨機微分方程,無序系統
2000年 海倫·奎恩
哈沃德·喬吉
 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
 美國哈佛大學
大統一理論
喬傑栩·帕提英語Jogesh Pati  美國馬里蘭大學 夸克-輕子統一模型
2001年 約翰·霍普菲爾德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生物物理
2002年 阿蘭·古斯
安德烈·林德
保羅·斯泰恩哈特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美國史丹福大學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宇宙暴脹模型
2003年 羅伯特·克瑞南英語Robert Kraichnan
查哈洛夫英語Vladimir Zakharov
 美國聖塔菲研究院
 俄羅斯郎道理論物理研究所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
湍流理論
2004年 詹姆斯·比約肯  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 深度非彈性散射
克提斯·卡倫英語Curtis Callan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重整化群
2005年 撒慕爾·愛德華茲英語Sir Samuel Frederick Edwards  英國劍橋大學 聚合物物理,自旋玻璃理論
李雅達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無序和強相互作用多體系統
2006年 彼得·佐勒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 量子計算
2007年 約翰·李爾普羅斯
盧西恩·梅安尼
 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意大利羅馬大學
粲夸克物理
2008年 胡安·馬爾達西那
約瑟夫·波爾欽斯基
卡姆朗·瓦法
 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美國聖巴巴拉理論物理研究所
 美國哈佛大學
超弦理論
2009年 Roberto Car
Michele Parrinello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凝聚態物理
2010年 尼古拉·卡比博
George Sudarshan
 意大利羅馬大學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
對弱相互作用理論貢獻
2011年 Édouard Brézin
約翰·卡爾迪
Alexander Zamolodchikov
 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英國牛津大學
 美國羅格斯大學
弦論
2012年 鄧肯·霍爾丹
查爾斯·凱恩
張首晟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美國史丹福大學
凝聚態物理
2013年 湯姆·基博爾
吉姆·皮布爾斯
馬丁·里斯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英國劍橋大學
基礎物理學
2014年 阿索克·森英語Ashoke Sen
安德魯·施特羅明格
加布里埃萊·韋內齊亞諾
 印度哈里什 - 錢德拉研究所
 美國哈佛大學
 法國瑞士和法蘭西學院
弦理論
2015年 阿列克謝·基塔耶夫
格雷·穆爾
尼古拉斯·里德英語Nicholas Read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美國羅格斯大學
 美國耶魯大學
凝聚態, 量子計算
2016年 內森·塞伯格
米哈伊爾·緒富曼英語Shifman
阿爾卡季·魏因施泰因
 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超對稱理論
2017年 查爾斯·本內特
大衛·多伊奇英語David Deutsch
彼得·秀爾
 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
 英國牛津大學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量子計算, 量子信息
2018年 蘇必爾·沙曲德夫英語Subir Sachdev
譚青山英語Đàm Thanh Sơn
文小剛
 美國哈佛大學
 美國芝加哥大學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強作用多體系統
2019年 維亞切斯拉夫·穆哈諾夫
阿列克謝·斯塔羅賓斯基
拉希德·蘇尼亞耶夫
 德國慕尼黑大學
 俄羅斯朗道理論物理研究所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
宇宙微波背景(CMB)物理
2020年 安德烈·內沃英語André Neveu
皮埃爾·拉蒙
米格爾·比拉索羅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
 阿根廷薩米恩托將軍國立大學英語National University of General Sarmiento
弦理論的創立和形式化表述作出先驅性貢獻,將新的玻色費米對稱性引入物理學
2021年 阿歷珊德拉·布昂納諾英語Alessandra Buonanno
蒂博·達穆爾英語Thibault Damour
弗蘭斯·比勒陀利烏斯英語Frans Pretorius
索爾·圖科斯基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
 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
引力波
2022年 喬爾·勒博維茨英語Joel Lebowitz
埃利奧特·H·利布英語Elliott H. Lieb
達維德·呂埃勒
 美國新澤西州立及羅傑斯大學數學科學研究中心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
對從數學上嚴格理解經典量子物理系統的統計力學作出開創性貢獻
2023年 傑弗里·哈維英語Jeffrey A. Harvey
伊戈爾·克列巴諾夫英語Igor Klebanov
史蒂芬·申克爾英語Stephen Shenker
李奧納特·蘇士侃
 美國芝加哥大學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美國史丹福大學
 美國史丹福大學
微擾及非微擾弦理論量子引力的開創性貢獻
2024年 Horacio Casini
Marina Huerta
 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英語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 Council巴里洛切原子中心英語Bariloche Atomic Centre
笠真生
高柳匡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日本京都大學

IOP狄拉克獎章

IOP狄拉克獎章是每年由物理研究所IOP(英國和愛爾蘭的物理學家主要專業機構)對於「理論(包括數學和計算)物理學有突出貢獻」給予獎勵。該獎項,其中包括銀鎏金獎章和千英鎊獎,於1985年經物理研究所決定,並於1987年首次授予。

獲獎者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 Dirac Public Lecture: Nobel Laureate Professor Serge Haroche. 2014-12-09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6). 
  2. ^ Dirac Medal awarded to Professor Subir Sachdev. 2015-09-08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