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泉行宮
湯泉行宮 | |
---|---|
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承德市承德縣前廟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代 |
認定時間 | 1982年7月23日 |
湯泉行宮,位於中國河北省承德市承德縣頭溝鎮湯泉村,是清朝所建的行宮,也是清朝22座口外行宮中除避暑山莊外唯一保存至今者。[1]
簡介
清朝康熙帝在一篇碑文中稱,「塞外山脈自西北來,至熱河,岡巒回合,形勢郁盤。環左右百裏間多名泉,而山莊之東北有湯山,其泉湧出山腹,自然而溫。」湯山位於承德市東北40公里處。湯山腳下有一口溫泉。史料記載,遼朝此處便建有浴池。遼朝統和十七年(999年),皇子普賢努(當是遼聖宗弟耶律隆慶)到此沐浴。元末明初,熱河一帶成為蒙古牧馬場,大片土地被拋棄,人口遷走,此處浴池被廢棄。清朝前期,再度被開發利用。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康熙帝巡幸塞外。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第一次來到湯山溫泉。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興建湯泉行宮。[1]
湯泉行宮興建前,遼朝浴池早已無存,當地民眾在溫泉周圍建有一座龍王廟,因有水宮娘娘傳說,以及溫泉的療效,龍王廟香火很盛。康熙的湯泉行宮是在龍王廟基礎上興建,《御製湯山龍尊王佛廟碑記》記載「爰於泉上,繚以周垣,構行宮數椽,為避暑休沐之所;其中舊有龍尊王佛廟,新之以奉香火焉。」湯泉行宮依地勢分成上院、下院,上院在西北的山坡上,為行宮宮舍,供皇帝及扈從辦公、接見、休息。下院在土坎下面的平台上,稱「龍尊王佛廟」,為原先的龍王廟。上院、下院之間,有遊廊及甬道連接。整座行宮佔地面積18畝,平面呈不規則圓形。乾隆八年(1743年)熱河總管巴圖的一份奏摺中寫道:「湯泉行宮大小房連遊廊總共一百八十七間。」[1]
龍尊王佛廟規模很小,院落一進,門前有一對石獅,門殿三間、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兩間。東、西配殿為浴室,後面的正殿是主殿,供奉着水宮娘娘。正殿前有兩通石碑,一通無字,一通刻有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御製湯山龍尊王佛廟碑記》。石碑前面,院落正中是湯山溫泉的大總池,溫泉水從總池流向各浴室。總池平面呈方形,邊長7.5米,四周有雕花石欄板。水面有出水口,水位到一定高度後,會經管道流出院外。總池的西北角是溫泉泉眼,直徑1.5米,深4米多。[1]
《御製湯山龍尊王佛廟碑記》碑額為二龍戲珠,中間刻有篆書「御製碑文」四個字,碑身上的碑文為《御製湯山龍尊王佛廟碑記》,讚頌湯山溫泉為,「浴之,蠲煩除疴,導和怡性」,「朕始經其地,謂水候微涼,更得暄暖乃宜於體,比再往則加燠矣」,「記稱丘陵川谷能出云為風雨者皆有神,況是山蘊金沙之氣,蒸為醴液,又應候如意,豈非有神靈黙相者歟?」「考湯泉著於史傳者,驪山天都最為名跡,其他亦散見於山經雜誌,而茲泉尤為靈異。」[1]
湯泉行宮是清朝皇帝自京師到木蘭圍場舉行秋獮大典途中休憩用的多處行宮之一。[2]除康熙三十一年那次,康熙帝又來過湯泉13次,經常是從避暑山莊來,有時則從盛京謁陵回來。在此停留最少兩天,最多六天。康熙帝在此除沐浴、休息外,還理政、接見、賞賜。《康熙起居注》記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四月二十日,康熙帝在湯泉行宮處理了14件事。康熙帝曾作詩描繪湯泉行宮景色:「早霜滿地池水清,一氣涓涓愜勝情。偶坐浮杯幾暇日,君臣對景論平生。」[1]
乾隆中期以後,湯泉行宮逐漸衰落。清朝《內務府奏銷檔》記載,乾隆二十年(1756年),湯泉行宮仍有委署千總一名、兵丁十二名。湯泉行宮現存門殿、正殿、總池、假山、虎皮石牆、御製石碑等等。[1]
1982年7月23日,湯泉行宮被公佈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建築,歷史年代為清代。21世紀初,文物部門維修了現存建築,疏浚了湯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