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杜 (稱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李杜
李白
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隱
杜牧

李杜是李姓和杜姓人物的合稱,最著名的是唐玄宗時最著名的兩位詩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又稱「大李杜」。另外,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杜牧稱為「小李杜[1]

新唐書・杜甫傳》謂杜甫「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韓愈在《調張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在《石鼓歌》又嘆「少陵無人謫仙死」。貞元十四年(798)韓愈作《醉留東野》:「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並世,如何復躡二子蹤。」元稹認為「模寫物象」是李杜詩歌的主要成就之一[2]。乾隆御纂《唐宋詩醇》錄唐宋兩朝六位詩人,首列李白、杜甫二人,序言說「二代風華此六家為最。」

李杜優劣論

元和八年,元稹為杜甫寫《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時,直接「揚杜抑李」,說:「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壺奧乎?」[3]元稹被認為是「李杜優劣論」之始祖。[4]

「揚杜抑李」之說在宋朝達到極點。王安石在選編《四家詩》時,刻意將李白殿後[5],又說李白的詩歌內容總結為「十句九句言婦人酒耳」。[6]

蘇轍在《詩病五事》中認為李白詩「類其為人,駿發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不知義理之所在也」,又說「永王將竊據江淮,白起而從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觀其詩固然」。

唐宋以降對李杜之優劣的爭訟,長達千餘年之久。[7]或以李優(如歐陽修[8],或以杜優,或者李杜齊名,或俱有不足。但是「揚杜抑李」明顯居於多數。[9]葛立芳甚至說:「杜甫詩,唐朝以來,一人而已,豈白所能望?」[10]宋朝「注杜」成風,但「注李」只有楊齊賢一家。明人唐汝詢《唐詩解》卷首謂:「杜集舊有千家注,而李集惟楊、蕭二家。然杜注多偽,李注近煩。」

李杜二人的詩風、性格有鮮明的不同,後世對其有很多論述,形成所謂的「李杜學」。例如:田同之《西圃詩說》云: 「太白詩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子美詩以意為主,以獨造為宗,以奇拔沉雄為貴。詠之使人飄揚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慨慷激烈、歔欷欲絕者,子美也。」[11]楊慎《升庵詩話》:「余謂太白詩,仙翁劍客之語;少陵詩,雅士騷人之詞。比之文,太白則《史記》,少陵則《漢書》也。」今綿陽市遊仙區芙蓉溪畔建有李杜祠

其它李杜

  • 宋人孔平仲《珩璜新論》卷上:「古有三李杜:李固杜喬李膺杜密李白杜甫也。」謝伯采《密齋筆記》卷四也說,「李杜齊名有三:東漢李固、杜喬;李膺、杜密;唐李白、杜子美也。」除以上所提的李白杜甫,另外二李杜為:
  • 洪邁《容齋隨筆》四筆卷一五又有「四李杜」條,除三李杜外,再加上李雲杜眾
  • 李固、杜橋,李膺、杜密,李雲、杜眾被稱為「東漢三李杜」。
  • 南北朝李沖杜預
  • 宋代李韶杜范
  • 《陔餘叢考》卷三十九有「六對李杜」[12],再加上李商隱、杜牧(小李杜),就有七李杜。

註釋

  1. ^ 吳錫麟《杜樊川集注序》:「義山、牧之,世亦以李杜並稱。」
  2. ^ 《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元氏長慶集》卷五六
  3. ^ 《唐故工部員外杜君墓系銘並序》:「詩人已來,未有如杜子美者。時山東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奮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籬,況壺奧乎?」
  4. ^ 《舊唐書·杜甫傳》說:「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優劣」。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與元九書》論云:「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今古,覙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吏》,《蘆子》、《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三四十。杜尚如此,況不逮杜者乎。」韓愈作《調張籍》稱:「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魏泰《臨漢隱居詩話》云:「元稹作李杜優劣論,先杜而後李,韓退之不以為然,詩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為微之發也」。
  5. ^ 王鞏《聞見近錄》:「黃魯直嘗問王荊公:世謂《四家詩選》,丞相以歐、韓高於李太白耶?荊公曰:不然。陳和叔嘗問四家之詩,乘問筌示和叔,時書史適先持杜集來,而和叔遂以其所送先後編集,初無高下也。李、杜自昔齊名者也。何可下也。魯直歸,問和叔,和叔與荊公之說同」。
  6. ^ 陳善《捫虱詩話》中說:「荊公編李、杜、韓、歐四家詩,而以歐公居太白之上,曰:李白詩迅快,無疏脫處,然其識污下,十句九句言婦人、酒耳,予謂詩者妙思逸想,所寓而已。太白之神氣,當遊戲萬物之表,其於詩,特寓意焉耳,豈以婦人與酒能敗其志乎?不然,則淵明篇篇有酒,謝安游山必攜妓,亦可謂其識不高耶?歐陽公文字寄興高遠,多喜為風為月閒適之語,蓋是效太白為之。故東坡作《歐公集序》亦云:詩賦似李白,此未可以優劣論也」。
  7. ^ 2001年季羨林發行《我最喜愛的書》說:「李白的詩風飄逸豪放。……在唐代,以及以後的一千多年中,對李白的詩幾乎只有讚譽,而無批評。」,又說「在文學批評史上,杜甫頗受到一些人的指摘,而對李白則是絕無僅有。」
  8. ^ 劉攽《中山詩話》:「歐公不甚喜杜詩,……然於李白則甚賞之。」楊億稱「摘子美之短而陋之曰村夫子。」
  9. ^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頁六七 ~ 七五。
  10. ^ 《韻語陽秋》卷一
  11. ^ 《清詩話續編》,頁七五二。
  12. ^ 《西溪叢語》云:後漢范滂母謂滂曰:「汝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唐人謂李白、杜甫為李杜。杜子美詩云:「李杜齊名真忝竊。」實隱用此事雲。然後漢所稱李杜,並不止此二人也。滂母所云李杜,乃李膺、杜密,《後漢書·黨錮傳》所謂膺、密俱坐黨禍而名行相次,故時人稱李杜是也。而膺、密之先有李固、杜喬,皆為梁冀所殺。故掾楊匡上書乞李、杜二公骸骨歸葬,郭亮亦乞收固屍,夏門亭長呵之曰:「李、杜二公不能安上納忠,卿曹何等腐生,乃犯詔書乎!」此又一李杜矣。梁冀誅後,宦官用事,白馬令李雲上書諫諍。桓帝怒,下雲北寺獄。五官掾杜眾李雲以忠諫獲罪,上書願與雲同日死。帝益怒,下廷尉,皆死,襄楷上書訟之,謂:「李雲上書,明主所當不諱。杜眾之死,諒以感悟聖朝。」太尉黃瓊亦上書,言:「李固、杜喬既以忠言見滅,李雲、杜眾復以直道受誅。」此又一李杜矣。《魏書》:世宗詔王肅曰:「杜預葬於首陽,司空李沖葬於覆舟,忠義結於二世,英蕙符於李杜,宜葬於預、沖兩墳之間。」又傅修期亦遠慕杜預,近好李沖,買地葬二公間。是預、沖亦稱李杜,則合之唐李、杜甫,共有五李杜。又《宋史》李韶與杜范皆廉直,中外稱為李杜,則並有六李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