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慣性收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慣性收視是一個電視詞彙,其指慣性消費模式對本地電視業的影響與價值。慣性收視指電視觀眾在選擇電視頻道時出現習慣性的消費模式。[1]

此情況有部份來自觀眾的生活習慣,不少中老年香港電視觀眾如常固定於單一電視台無綫電視(TVB)中的翡翠台,不過近年隨着觀眾觀看電視的模式轉變,如不會固定按電視台時段觀看節目,加上OTT平台互聯網的崛起,觀眾得以有更多的途徑接觸其他資訊。

消費慣性源自,權威、從眾、經驗。由明星帶起的宣傳效果[2]、親朋戚友及社會的互相感染[3]、品牌過往的質素(如商品質素、企業責任)[4][5]

簡介

在香港,慣性收視的認同者表示此為影響本地電視業的收視比率的一個因素,如此有指已停播的亞洲電視(ATV)因為「不享有慣性收視」,而收視低。雖然慣性收視在香港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但從沒有人實際地投入資源以科學解決此分爭,此話包括支持及反對「慣性收視」理論之徒。

電視節目的收視率不是全都由質素主宰,因為還有很多未知因素。免費電視台的服務性質與質素相近,電視台人才不時轉投其他陣營。2009年無綫《絕代商驕》與2000年亞視的《世紀之戰》的第五集賣傘一幕的商業理論及其表達手法,有很多「雷同之處」。1992年無綫電視巨作《大時代》的監製韋家輝為亞視製作「似乎是《大時代》續集的劇集」的《世紀之戰》和《大時代》主角相同,都是劉青雲鄭少秋張家輝在《最佳男主角》中表示:「在間隔台(亞視)演得再好也沒人看。」(收視低)

約定俗成的習慣下,及媒界宣傳的環境下,港人習慣看TVB電視台。香港有電視的食市多數都是看無綫電視的翡翠台或者是高清翡翠台報紙的娛樂版及雜誌報導無綫情況遠多於報導亞視。生活環境及常見例子下,港人是完全沒有「慣性的消費模式」的可能性不大。[6]

香港不少的酒店、家居都把電視設成「一字無綫、二字亞視」。亞洲電視官方節目表示電視遙控「二字」為亞視,暗示「一字」為無綫。以上電視台的行為,只是反映出半世紀以來的電視觀眾的慣性問題。[7]雷霆掃毒》中,陳家碧教陳家俊用電視遙控看電視時說:「按一字就有電視看(粵語:㩒一字就有電視睇)」。《讀心神探》中,姚學琛講心理學其中的理論時說:「人一般看到物體時是先看其左上方」。在此則電視遙控選台按鈕左上方的「1」字,加上電視遙控的設定習慣。人們按下「一字就是無綫」的機會較其他可能性為大。而兩大電視台在節目中都有提及本訊息,可見本地電視業的消費模式都出現心理因素。

背景及近況

1957年,香港首間電視台麗的映聲(亞洲電視前身)是以有線接駁,並須付費才可以看到。1967年,無綫電視啟播,是不用鋪線及付費,觀眾只要有一部電視機以及接收天線,便可收看無綫的節目,故迅速吸引大批觀眾,亦使電視娛樂迅速普及。因此大多數港人初次接觸的電視台,並非香港首間電視台麗的,而是無綫。而且無綫啟播後,連麗的觀眾也持續過檔無綫,港人亦因此養成「看電視即是看無綫」的習慣。麗的映聲要到1973年才由有線接收轉為無線接收,轉型期間,還因當時技術所限,須停播1個月以作過渡,此空白期更進一步把觀眾推向無綫,包括麗的原有觀眾在內的廣大市民紛紛轉為收看無綫電視,甚至出現購買電視機的潮流。但麗的轉型後,收視仍然遠不及無綫。普遍分析認為,港人看電視只看無綫的慣性,無綫的慣性收視優勢,此時已形成,且已根深蒂固,維持至今。除此之外,由於無綫電視的頻率較亞洲電視的為低,因此人們便慣性的看第一台,即順序掃台的翡翠台(另有說是因為當時無綫的訊號接收較亞視佳所致)[8]

麗的,及後改稱亞洲電視,多年來利用各種方法,例如由蕭若元發起「千帆並舉」計劃加強製作;1980年代末由周梁淑怡主政時,從無綫電視以高薪聘請職員及藝員;以致購買內地改編劇集《還珠格格》、英國遊戲節目《百萬富翁》的版權,該等行動都一度改善亞洲電視的收視率,甚至取得收視優勢。但節目完結過後,亞洲電視的收視優勢皆隨之而去。有人將這個現象歸咎於「慣性收視」,而不是亞洲電視的失誤。而根據杜耀明在2009年的研究顯示,無綫與亞視各佔本地粵語頻道的巿場份額,由1994年的七三之分,降至1999年的八二之比,2007年更變成的九一之比,認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趨勢十分明顯。[9]

亞洲電視前製作人蕭若元,經常對外聲稱,多年前無綫電視曾因發射站故障,令所有觀眾未能收看該台節目10分鐘,畫面只有雪花(無訊號畫面),仍成功取得55%收視[10],即逾半觀眾,即使無綫畫面只有雪花,也仍不轉台,足以反映慣性收視。

另一普遍現象在於兩台同時直播相同節目,收視率仍懸殊。例如煙花匯演、沈殿霞追悼會、港台節目、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禮、突發事件直播、特首答問大會等,兩台即使共用同一組訊號及畫面,收視都可以有天壤之別。即使港台皇牌節目輪流在兩台相類時段播放,仍難逃慣性收視的厄運,例如《頭條新聞》、《議事論事》、《警訊》等,兩台收視比例仍達九一之比;《頭條新聞》於2009年4月10日播出二十週年特輯「七百萬零一夜」,前任主持林旭華在模仿《百萬富翁》的問答遊戲節目,回答問題「頭條新聞播出二十年來受過最大的懲罰是甚麼?」,其答案是「節目在亞視播出」,以此幽本節目一默[11]

無綫電視在其官方網站中亦承認該台擁有慣性收視,並指出其中一個原因是「龐大的資深演員陣容」[12]

兩台旗下英文台同樣有嚴重慣性收視問題。每年公佈英文台最高百大收視節目均由無綫明珠台包攬,亞視國際台總是一個都不入,收視經常徘徊不足一點,即使街知巷聞的劇集《甜心俏佳人》、《超人外傳》、《異世奇人》、《大衛牙擦騷》、《六十分鐘時事雜誌》等亦如是。由於兩台沒有太多本地製作,主要依賴相同來源的外購片商,顯然與質素無關,然而收視依然懸殊。亞視曾豪花銀彈大手買入大批A級荷理活製作,並開拓每晚之「雙語930」時段,推出多個系列,例如二戰系列、浪漫系列等,但仍不得要領,最終被逼放棄至今。

2007年末,香港開始數碼電視廣播數碼電視各頻道均有指定頻道編號 (邏輯頻道編號,Logical channel number,簡稱LCN),儘管亞視選擇了「1」字為首的編號,其中本港台編號更是「11」,希望籍此把約定俗成逾30年的「二字亞視」改變成「一字亞視」,但還是沒有扭轉廣大觀眾的收視習慣。

2010年11月28日晚上,無綫電視播映《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大結局,錄得平均44點,最高47點,即約300萬觀眾[13]亞洲電視本港台於同一時段宗教節目《恩雨之聲》罕有錄得0收視點(少於半點不作計算),這成為一個具爭議性的例子。有輿論甚至指亞視是香港之恥辱,應盡速結業停播。

2015年4月1日,香港政府通訊事務管理局宣佈,亞視牌照不予續期。2016年4月2日,亞視停播,延至9月5日,公司結束。同時,ViuTV港台電視奇妙電視3家電視啟播。開播時,雖然ViuTV製作的真人show節目如《跟住矛盾去旅行》、《G1格鬥會》一度引起坊間討論,但首播時收視卻遠遠不及無綫電視。而港台電視及香港開電視,矚目程度遠不及ViuTV,坊間及傳媒亦甚少提及,收視經常徘徊0至1點。有分析認為「慣性收視」現象並未因新免費電視台加入而打破。

2018年6月,電訊盈科取得2018俄羅斯世界盃香港區獨家播映權,其中19場放在ViuTV直播,為無綫電視自1970年以來,不曾直播任何世界盃賽事。開幕後,每逢ViuTV有份直播的時段,收視皆拋離無綫電視。其中在決賽,ViuTV更是取得自開台以來的最高收視,使無綫電視同時段只獲得2點收視。然而,當ViuTV沒有直播賽事時,收視優勢皆隨之而去,尤其在世界盃完結後,足以反映慣性收視。

2021年7月23日晚上6:59至10:54,翡翠台、ViuTV、香港開電視同時直播《2020年東京奧運開幕典禮》,根據CSM媒介研究的數據,有72%觀眾仍然選擇收看翡翠台,平均收視14.2點,而ViuTV平均收視5.3點,開電視平均收視1.3點。7月26日晚上8:15,直播男子個人花劍香港選手張家朗擊敗意大利選手加路素,奪得香港第二個奧運金牌的直播賽事,翡翠台平均收視20.2點、最高21.1點(觀眾高達140萬),ViuTV平均收視8.9點,開電視平均收視2.9點。8月8日星晚上7:02至9:17直播《2020年東京奧運閉幕典禮》,翡翠台平均收視16.2點,ViuTV平均收視5.6點,開電視平均收視4點。證明眾多電視台播放相同節目甚至相同畫面的情況下,無綫收視仍以倍數拋離他台,反映慣性收視仍然存在。

2022年4月30日,翡翠台、ViuTV、香港開電視同時直播《2022行政長官選舉答問會》,翡翠台平均收視11.1點,ViuTV平均收視1.0點,開電視平均收視0.8點。[14]

慣性收視的論點

心理學市場學角度,消費模性普遍都出現慣性,尤其一些長久建立品牌的產品和服務,在每個行業、服務、國家都會出現,並非所謂某地區、某服務、某頻道獨有,並非獨特的現象,難以定性為個別現象。不同的電視頻道都會存有「慣性收視」,問題是實際上的比例之差。

節目的質素無法量化,「質素」的定義亦無法確定,質素與收視的關係更難以說清。例如無綫電視的三個新聞節目,在香港電台主辦的「2005電視欣賞指數調查」中,「欣賞指數」分別是全港三甲,但該三個節目收視率並非收視率排名的前列。故所謂「有質素」的節目亦不一定是觀眾所喜歡收看的節目[15]

有指無綫電視和亞洲電視在同一時段播映同一節目,而無綫收視通常較高。而收看模式更不一定以每個節目來選擇,可以整個頻道來選擇(史文鴻引述這稱為「垂直收看」)。亦有稱就算無綫電視播放「雪花」(無訊號畫面)也有五成多收視率,故等如存在「慣性收視」,此現象仍值得深思。

參考資料

  1. ^ 香港廣播業的困局與未來發展的路向 (PDF).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 [2022-09-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6-14). 
  2. ^ 陈百祥称台庆收视跌会跪回家 成炮轰箭靶. [2013-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9). 
  3. ^ 「萬千熄機賀台慶」 電視迷誓要終止慣性收視 尋800收視調查戶. [2013-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9). 
  4. ^ 無綫捐310萬做善事副本. [2013-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
  5. ^ 存档副本. [2013-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9). 
  6. ^ 畢明:〈慣性收視之毒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 ^ 亞視硬膠生日歌 一哥啟泰藐晒. [2013-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8. ^ http://hk.news.yahoo.com/071006/12/2h0ur.html[失效連結]
  9. ^ 杜耀明. 沒有競爭的日子 — 從亞視風雲看廣播政策失效. 香港電台. 2009-01-14 [2022-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1). 
  10. ^ 口述:蕭若元,筆錄:朱倬誼. 細台難打持久戰 元憶錄:麗的游擊隊三斬無綫. 蘋果日報. 2007-06-07 [2018-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11. ^ 香港網絡大典,《頭條新聞》條目,2009年事件─最大懲罰. [2017-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5). 
  12. ^ 法證先鋒II - 必睇場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vb.com
  13. ^ 300萬人捧《義海》結局 ATV零收視. 蘋果日報. 2010-11-30 [2022-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9). ,
  14. ^ 黃梓恆. 三台收視報告|《金宵大廈2》全劇成績令人意外 《勁騎26》有驚喜. 香港01. 2022-05-03 [2022-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7) (中文(香港)). 
  15. ^ 「2005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 [2006-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5). 

外部連結

註:以下並非「慣性收視」的研究,但使用了「慣性收視」一詞,並沒有對「慣性收視」一詞作出任何證明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