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宋應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宋應星
族裔漢族
出生1587年
江西南昌府奉新縣
逝世約1666年(78—79歲)

宋應星(1587年—約1666年),字長庚明朝著名發明家江西南昌府奉新縣北鄉雅溪牌坊宋家(今宋埠鎮牌樓村)人,漢族江右民系英國漢學家歷史學家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的狄德羅」。

生平

宋家的族譜描繪宋應星為一名天資敏悟、到晚明仍然矢志問學的人。童年時期的宋應星與其兄宋應昇同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家塾中就讀,先師於族叔宋國祚,後學於新建舉人鄧良知[1]

明萬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二十九歲的宋應星與兄長宋應昇一同參加江西省鄉試,全省有1萬餘人應試,考中錄取109人,奉新縣僅宋氏兄弟二人中舉,時人稱為「奉新二宋」。宋應星名列鄉試榜第三,宋應昇名列第六。

後來他前後5次應試,1616年、1619年、1623年、1627年、1631年,皆不第。感於「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着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這五次赴京趕考,行程萬里,也大大加深了宋應星對底層社會認識與見識廣博。

崇禎七年(1634年)任江西分宜教諭(縣學教師),開始編著《天工開物》,崇禎十年(1637年)四月寫成,由友人塗伯聚發行。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百科全書」。

崇禎九年(1636年)武官陳啟新強行穿過等待上奏的群臣,在紫禁城東門挑起一陣喧譁,吸引皇帝注意並上奏《論天下三大病根》,痛斥大明面臨軍事威脅,卻將軍人排除政府事務之外。皇帝封陳啟新為吏部給事中(正四品),引發朝野爭議。聲討不乏宋應星學友姜曰廣。宋應星認為陳啟新言之有理,朝野上下包括並學友出於錯誤的理由敵視他。宋斥之為「此千秋遇合奇事」,乃「炊燈具草,繼以詰朝」,憤而疾書而成《野議》。 [2]

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在教諭崗位上考績優異,提拔為福建汀州府推官。1640年辭官歸鄉。

崇禎十六年(1643年),前往安徽亳州就任知州,州內因戰亂破壞,官員大多出走,百廢待舉。幾經努力重建,使之粗具規模,又捐資建立書院。甲申(1644年)年,亳州李自成軍包圍,宋應星棄官回鄉。明朝覆滅,曾在南明任職。清兵南下,1646年大哥宋應昇服毒殉國,宋應星隱居不仕。1655年,宋應星草成了其兄的《宋應升傳》。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宋應星的去世日期,然而據《宋應星評傳》作者潘吉星估計,宋應星約在1666年辭世[3]。1666年宋應星去世,享年80歲,葬於本村戴家園祖墓側。《天工開物》曾經失佚,期間被丁文江重新發現,自此《天工開物》廣泛流傳,成為了記錄中國傳統科學與科技的巨著。宋應星被李約瑟尊為「中國的狄德羅」。他的其餘四部着作皆在1976年重印。

著述多佚,約1976年前,在中國發現了宋應星的《野議》、《談天》、《論氣》、《思憐》四部著作。

著作

宋應星著作等身,其中以《天工開物》最出名。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他流傳的著作有[4]

以下是失傳的著作:

家世

宋氏祖先為農民,家族鼎盛在宋應星的曾祖父宋景[5]明朝正德嘉靖年間,宋景累官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後改兵部尚書。入為左都御史,官至正二品[5]

祖父宋承慶,字道征,縣學稟膳生員

父宋國霖,字汝潤,號巨川,庠生

據薜鳳教授考證,「宋氏家族的田產有二十戶佃戶,大約200人左右,因而是中等水平的土地擁有者。按照17世紀三十年代族譜修訂者宋應星之長兄的說法,這個家庭後來遭遇了災難。一場大火燒毀了家裏的住宅,重修住宅讓家庭陷入艱難的困境」。[6]

兄弟4人,胞兄宋應升,同父異母兄宋應鼎、弟宋應晶。

宋應星有兩個兒子,長子宋士慧,字靜生,次子宋士意,字誠生。

寫作

宋應星有不少著作經已失佚,傳世的有《野議》、《天工開物》、《論天》、《論氣》、《思憐詩》。當中《天工開物》聲名至隆。《天工開物》不是單獨而立,而是宋應星系列寫作的一部分。這首先顯示在著作內及着作間的編排,《天工開物》的序:「卷分前後,乃『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宋應星是沿着一個主旨(『義』)來編排內容的,他不是按難易將技術分等編排,而是按一個非常傳統的原則:「生存之需先於奢華尤物。」他遵循此一原則時「沒有用傳統的學術方式來簡單地對不同知識領域做價值評判。這意味着,關於『物』與『事』的知識,宋應星是本着『由本及末』的原則,來理解它們如何彼此相關並給世界帶來秩序。」 [7]

每一部宋應星的著作都體現了思想的一個面向[8]

  1. 《畫音歸正》確證他作為一個縣學教師對書面文獻知識的精通,以及對自己的職業身份和社會身份的認同。
  2. 在政論《野議》中,宋應星將自己與一個文人官員的理想連在一起:他有為國家和社會獻身的理想,但因政治躁動、社會混亂,自己因而被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撕裂。
  3. 詩集《思憐詩》中提出自己的審美理想,表明他從一個滿腔熱忱地追求仕途、立志為國家服務的人變為一個作出讓步的學者,他雖然對自己的命運處境心存不滿,卻仍然充滿激情地捍衛讀書人的價值觀。
  4. 《論氣》體現了他對佛教的看法,以及他與「氣」理論的泰山北斗張載在思想上的多重關聯。《論氣》中的宋應星是自然事象精細的觀察者、謹慎的分析者。
  5. 他的《談天》一文表明,他是一位一以貫之的理論家。他的目標在於去揭示當時現實政治中荒謬,他的政治態度充斥着道德評判,認為儒家對天的態度是非理性的(「儒者言事應以日食為天變之大者,……,事應又何如也?」)。
  6. 《天工開物》表明他是一個具有天馬行空般自由思想的人,在構成物質環境的「物」與「事」中去尋找秩序。

紀念命名

宋應星紀念館在江西奉新縣獅山大道。現今奉新縣主幹道命名為「應星北大道」和「應星南大道」。

參考文獻

  1. ^ 宋应星. [2008-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0). 
  2. ^ 「此千秋遇合奇事」是宋應星撰寫《野議》的動機;乍看「此千秋遇合奇事」指的是陳啟新獲封吏部給事中一事,屢試落第的宋應星批評這種取巧的取得官位的方法,然而薜鳳教授指出,從《野議》精心用詞可見,宋應星不是批評陳啟新取巧、軍人取得文官之類,而是朝野對這件事的態度:陳啟新之言有其成理的地方,但朝野卻出於錯誤的理由敵視他,「宋應星敏銳地意識到,無論是誰提出了同樣的批評,哪怕這個人提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不管這個人的行為如何正確、道德上如何無可挑剔,最後都會陷入同樣的僵局」。薜鳳《工開萬物》(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頁47-51)
  3. ^ 潘吉星《宋應星評傳》(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頁90)
  4. ^ 沈一民 等著,"大明的崛起",京華出版社,北京,2007年7月,pp.184-188. ISBN 978-7-80724-396-0
  5. ^ 5.0 5.1 薜鳳《工開萬物》(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頁31)
  6. ^ 薜鳳《工開萬物》(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頁38)
  7. ^ 薜鳳《工開萬物》(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頁53-54)
  8. ^ 薜鳳《工開萬物》(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頁59)

研究書目

  • 潘吉星:《宋應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 薛鳳:《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