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昂立克
埃里希·昂立克 Erich Honecker | ||||||||||||||
---|---|---|---|---|---|---|---|---|---|---|---|---|---|---|
德國統一社會黨第3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
任期 1971年5月3日—1989年10月18日 (18年168天) | ||||||||||||||
前任 | 瓦爾特·烏布利希 | |||||||||||||
繼任 | 埃貢·克倫茨 | |||||||||||||
東德第3任國務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76年10月29日—1989年10月24日 (12年360天) | ||||||||||||||
前任 | 維利·斯多夫 | |||||||||||||
繼任 | 埃貢·克倫茨 | |||||||||||||
東德第2任國防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71年5月3日—1989年10月18日 | ||||||||||||||
前任 | 瓦爾特·烏布利希 | |||||||||||||
繼任 | 埃貢·克倫茨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德意志帝國諾因基興 | 1912年8月25日|||||||||||||
逝世 | 1994年5月29日 智利聖地牙哥 | (81歲)|||||||||||||
國籍 | 德國 | |||||||||||||
政黨 | 德國共產黨(1922–1946) 德國統一社會黨(1946–1989) 德國共產黨(1990–1994) | |||||||||||||
配偶 | 夏洛特·紹努埃爾 (1945年結婚—1947年去世) 伊迪絲·鮑曼 (1950年結婚—1953年離異) 瑪格特·費斯特(1953年結婚) | |||||||||||||
兒女 | 艾瑞卡(1950年出生) 索尼婭(1952年出生) | |||||||||||||
專業 | 政治人物 | |||||||||||||
獲獎 |
| |||||||||||||
簽名 |
埃里希·恩斯特·保羅·昂立克[註 1](德語:Erich Ernst Paul Honecker,國際音標:[ˈeːʁɪç ˈhɔnɛkɐ],1912年8月25日—1994年5月29日),民主德國政治人物,曾經擔任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和東德國務委員會主席。兩德統一以後,他首先逃亡到蘇聯,但由於蘇聯瓦解,新政府俄羅斯聯邦將其引渡回德國。因他在冷戰期間的所作所為,特別是指使士兵槍殺那些試圖逃出昂立克政權的192位東德人,被指控濫權和叛國罪等罪行。不過,由於昂立克患有癌症而獲釋,不久後在智利逝世,終年81歲。
早年
童年和青年
埃里希·昂立克的父親威廉·昂立克(1881年-1969年)是名礦工,在1905年與卡洛琳·凱瑟琳娜·魏登霍夫(1883年-1963年)結婚。婚後他們育有6個子女:凱瑟琳(凱瑟)(1906年-1925年)、威廉(威利)(1907年-1944年,在匈牙利逝世)、芙烈達(1909年-1974年)、埃里希、格特魯德(1917年-2010年)和卡爾-羅伯特(1923年-1947年)。埃里希·昂立克於1912年8月25日在諾因基興(今屬薩爾州)的馬克思-百靈街的家裏出生,但是不久以後他的全家就搬到了現在諾因基興管轄的維貝爾斯基興市。
埃里希·昂立克是社會主義青年組織青年斯巴達克同盟的成員。1926年,他加入了德國共產主義青年聯合會,1929年,他成為了該聯合會地方的領導人。1928年-1930年,埃里希·昂立克從事於屋頂裝修幫工的工作,並開始了屋頂裝修的學習,但是他並沒有完成。
政治生涯開始和反抗納粹黨
1930年,18歲的埃里希·昂立克加入了德國共產黨。他的政治教父奧圖·尼伯格是後來的德國共產黨國會議員。1930年到1931年,埃里希·昂立克在莫斯科國際列寧學校學習。回國後他擔任了德國社會主義青年聯合會薩爾地區的領導人。從1933年開始德國共產黨的工作在德國只能在地下進行。不過當時薩爾地區還不屬於德國管轄,埃里希·昂立克曾在德國被短暫關押,很快就被釋放。
1934年,埃里希·昂立克來到薩爾州發起了反對併入納粹德國的運動。由於1935年1月13日德國的全民公決結果的失敗,埃里希·昂立克流亡到法國。8月,埃里希·昂立克化名回到柏林。在反抗活動中埃里希·昂立克和德國共產黨幹部赫伯特·韋納(戰後加入了社會民主黨)並肩工作,1935年12月,埃里希·昂立克被蓋世太保拘捕,一批關於昂立克在二戰時期經歷的秘密檔案顯示遭受審訊期間,他未能像外界普遍相信的那樣嚴守秘密,很可能「出賣」了其他同志。不僅如此,他還托自己的父親向納粹求情,為此表示將「放棄共產主義信仰」。[1]直到1937年埃里希·昂立克被以調查名義被關押在柏林莫阿比特的監獄。同年,埃里希·昂立克被宣判入重刑監獄監禁10年,因此直到1945年3月6日他被關押在勃蘭登堡-哥登監獄。
戰後
在被重刑監獄釋放後,埃里希·昂立克1946年作為自由德國青年聯盟的創始人和主席直到1955年5月27日。他組織了從1950年開始的在柏林舉辦的三次德國青年聚會,同時他在第一次德國青年聚會舉行的一個月後被吸收進入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1956年埃里希·昂立克在莫斯科培訓停留期間親身經歷了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黨代會赫魯曉夫關於去除史太林主義的講演。
埃里希·昂立克是1961年8月建造柏林圍牆的決策者和組織者之一。
家庭生活
1947年到1953年,埃里希·昂立克和他的第二任妻子自由德國青年聯盟幹部伊迪絲·鮑曼,兩人育有一女艾瑞卡(1950年—)。1952年12月,和他的第三任妻子瑪格特·費斯特(兩人於1953年結婚),兩人育有一女索尼婭。
東德領導人
伴隨着烏布利希的經濟政治理論退出中央政治,埃里希·昂立克的社會政治理論取而代之。埃里希·昂立克宣稱他的理論是統一經濟政治和社會政治。在得到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的支持後,埃里希·昂立克於1971年5月3日作為瓦爾特·烏布利希的繼任者,當選為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隨後在1976年當選為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埃里希·昂立克從1976年10月29日同時擔任民主德國國務委員會主席(作為維利·斯多夫的繼任者)。埃里希·昂立克的私人幕僚是曾從事記者專業的法蘭克·約阿希姆·赫曼,他的長期秘書是艾莉·凱爾姆。
埃里希·昂立克執政期間的主要外交成績是:與聯邦德國達成了兩德基礎條約、參加了在赫爾辛基舉行的歐洲安全與合作委員會談判和聯合國接受東德成為會員國。
另外埃里希·昂立克於1981年5月訪問日本期間被日本東京日本大學授予名譽博士頭銜。埃里希·昂立克於1982年12月31日在萬德利茨社區僥倖逃脫泥瓦工保羅·埃斯令的刺殺,在該次行弒中,埃里希·昂立克的汽車側面被撞壞。埃里希·昂立克於1985年被國際奧委會授予奧林匹克金質勳章。
在文化藝術領域中,埃里希·昂立克試圖勾畫出了自由和諧的趨勢。但同時他也通過規章取消藝文人士的國籍(如沃爾夫·比爾曼),以及利用史塔西(國家安全機構)鎮壓國內反對派。
在經濟政策方面,埃里希·昂立克加緊推動國家和中央集權經濟。在嚴峻的經濟狀況下,民主德國不得不從聯邦德國接受上億的信用貸款,使基本的生活水平得以維持。
1987年9月7日,埃里希·昂立克出訪了聯邦德國,在波恩受到了聯邦總理科爾的隆重接待。在訪問聯邦德國期間他走訪了杜塞爾多夫、烏博塔、埃森、特立爾和拜仁州,同時在9月10日還走訪了他在薩爾州的出生地。這次出訪其實早在1983年就已經計劃,但是一直受到蘇聯領導人的阻撓。1988年1月,埃里希·昂立克對法國巴黎國事訪問。埃里希·昂立克的最大的、卻是最終未能實現的目標是正式訪問美國,為此他在民主德國結束的最後一年改善了和猶太人戰爭委員會的關係,作為開啟之門。
埃里希·昂立克幾乎得到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所有的重要榮譽勳章,其中包括卡爾·馬克思勳章、一等祖國榮譽勳章、勞動英雄、勞動紅旗和蘇聯最高榮譽勳章列寧勳章。
1989年以後
1989年10月6日至7日,昂立克和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巴卓夫出席慶祝民主德國成立40周年的紀念活動,在這次活動上幾百名自由德國青年成員在行進到主席台前時出人意料地齊呼:「戈比,幫幫我們!戈比,救救我們!」(「戈比」為戈巴卓夫的暱稱。)1989年10月17日,埃里希·昂立克召集了所有政治局委員,包括反對他的君特·米塔格和埃里希·梅爾克召開政治局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梅爾克宣稱,埃里希·昂立克必須對大部分民主德國的弊端的形成負責,梅爾克甚至威脅說:「如果埃里希·昂立克不辭職,他將給出讓埃里希·昂立克名聲掃地的消息。」次日,埃里希·昂立克被迫以「健康因素」為由正式辭職。
1989年12月3日,埃里希·昂立克被德國統一社會黨開除黨籍。1989年11月,民主德國最高法院展開了針對埃里希·昂立克濫用職權和叛國罪的調查,他為此被關押,一天後又被釋放。接下來埃里希·昂立克和他的妻子暫時寄居在基督教牧師烏韋·霍爾默在洛貝塔爾的家。之後埃里希·昂立克夫婦在蘇軍駐貝利茲療養院居住,直到1991年3月13日他們夫婦飛往莫斯科。在八一九事件後,掌權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不再保護以前的盟友,因此埃里希·昂立克流亡到智利駐俄羅斯大使館,當時民主德國在薩爾瓦多·阿連德政府倒台之後收留了大量智利政治流亡者。據埃里希·昂立克妻子瑪格特的回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也都曾邀請過埃里希·昂立克。
由於德國的逮捕令,埃里希·昂立克於1992年7月29日被遣返回德國。儘管他患有肝癌,但是由於他對兩德邊界的逃亡者開槍射擊的命令,還是對他在法庭上進行了審判。為埃里希·昂立克辯護的是東柏林律師弗里德里希·沃爾夫。1992年,他在獄中加入了新組建的德國共產黨。儘管有許多東德受害者的反對,但是由於埃里希·昂立克的健康狀況,對他的審判沒有最終結束,而是於1993年由柏林憲法法院擱置。
1993年1月13日,埃里希·昂立克飛往智利,與他的女兒索尼婭、智利女婿利奧·亞內茲和外孫羅貝托團聚。1994年5月29日,患有肝癌的埃里希·昂立克在智利聖地牙哥逝世,終年81歲。其遺體於聖地牙哥中央公墓火化,骨灰盒由其遺屬留存。[2][3][4]
個人生活
瑪格特·費斯特於1953年與昂立克成為夫婦,直至昂立克逝世。兩人育有一女桑尼婭。費斯特同時也是東德的國家教育部長(1963年—1989年)。
榮譽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英雄(1982年,1987年)
- 勞動英雄(1962年)
- 卡爾·馬克思勳章(五次:1969年,1972年,1977年,1982年,1985年)
- 蘇聯英雄(1982年)
- 列寧勳章(三次:1972年,1982年,1987年)
- 十月革命勳章(1977年)
- 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勳章(1982年9月2日)[5]
註釋
- ^ 昂立克(Honecker,中國大陸譯昂納克,香港譯昂立克,台灣譯何內克)
參考資料
- ^ 存档副本. [2011-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 ^ Ed Stuhler: Margot Honecker. Eine Biografie. Ueberreuther, Wien 2003, S. 210.
- ^ Honeckers letzte Reise ins Exil: Der Passagier auf Platz 13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piegel.de, 12. Januar 2018, abgerufen am 17. Januar 2018.
- ^ Buscador de sepultado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rabstellensuche) des Cementerio General de Recoleta, konsultiert am 16. August 2021 (spanisch).
- ^ Řád Klementa Gottwalda (PDF). 2015-01-17 [2019-07-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6-27) (捷克語).
外部連結
- CNN 昂立克的介紹 (英文)
- 昂立克的網頁 (德文)
參見
政黨職務 | ||
---|---|---|
前任: 自己 (第一書記) |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76年-1989年 |
繼任: 埃貢·克倫茨 |
前任: 瓦爾特·烏布利希 |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1971年-1976年 |
繼任: 自己 (總書記) |
官銜 | ||
前任: 維利·斯多夫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 1976年-1989年 |
繼任: 埃貢·克倫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