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沛霖
羅沛霖 | |
---|---|
出生 | 1913年12月30日 中華民國天津 |
逝世 | 2011年4月17日 中國北京 | (97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母校 | 交通大學、加州理工學院 |
職業 | 電子學與信息學家 |
羅沛霖(1913年12月30日—2011年4月17日),曾用名羅容思、羅雨,男,天津人,中國電子學與信息學家。[1][2][3]
生平
1913年生於天津。1935年畢業於交通大學。1939年,羅沛霖來到重慶,歷任重慶上川實業公司、新機電公司、中國興業公司、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中央無線電廠重慶分廠工程師、設計課課長等職。1940年,羅沛霖同志提出入黨要求,但董必武決定在黨外做統一戰線工作。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徐冰的秘密領導下,和孫友余、周建南等創建了中國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協進會。隨後在原青科協的基礎上成立中國建社。
1947年中,黨組織決定羅沛霖赴國外留學。羅沛霖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提出了入學申請。根據他的科研業績反映出來的學識素養,加州理工學院建議他直攻博士。1948年9月,羅沛霖赴美攻讀博士研究生,並擔任研究助理。他僅用了23個月便完成了加州理工學院的電工、物理和數學專業,並當選為美國Sigma Xi榮譽會會員。1950年6月,朝戰爆發,提前進行了答辨,並婉謝了導師的挽留,1952年獲特榮譽級哲學博士學位。於9月回國。1958年,超遠程雷達的研製工作開始,他任領導小組負責技術與協調的副組長,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雷達檢測能力及二十五米天線反射體結構、「門波積累」的思想並用於試驗雷達中,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成功地觀測到了月球回波的國家,並於70年代建成並服役於我國的衛星監測網。
1964年,應古巴政府的要求,我國政府派遣羅沛霖等考察古巴電子和自動化行業,以協助古巴制定發展電子工業規劃。以羅沛霖為主提出了符合實際的方案,向周恩來總理及四機部領導匯報,獲得首肯。文化大革命中,羅沛霖無端受到隔離審查,蒙受了不白之冤。1969年7月,被下放到河南葉縣幹校勞動。
1972年,羅沛霖重返第四機械工業部,繼續任科技局副局長、信息產業部高級工程師。1973-1975年期間,他組織和指導了我國最早的通用計算機100系列和200系列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在推廣計算機的應用和培養軟件人員方面起了開拓性的作用。這些計算機在我國的導彈試驗和衛星發射中起了核心作用。1974 主持中國第一台半導體化電視機的聯合研製工作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任技術科學部常務委員,計算機學科組組長,電子學科組副組長。1992年,羅沛霖與張光斗、王大珩等6名院士創議並起草了《關於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建議》。1994年5月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羅沛霖當選為第一批院士,並被選為主席團成員。[4]
家庭
父羅朝漢,曾創辦天津電報學校, 任北京電話總局局長。妻子楊敏如,古典文學教授。妻兄楊憲益,妻妹楊苡,均為翻譯家。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這是一篇關於中國科學家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