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達·巴克
- Алтай тил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অসমীয়া
- Asturianu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Башҡортса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Català
- کوردی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eilge
- Galego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Latina
- Lëtzebuergesch
- Lietuvių
- Latviešu
- മലയാളം
- Монгол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Plattdüütsch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Occitan
- ਪੰਜਾਬੀ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Русский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Shqip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தமிழ்
- తెలుగు
- Тоҷикӣ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Тыва дыл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Oʻzbekcha / ўзбекча
- Tiếng Việt
- 吴语
- Yorùbá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2年8月5日) 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 {{Translated page}} 標籤。 |
琳達·布朗·巴克 Linda Brown Buck | |
---|---|
出生 | (1947-01-29) 1947年1月29日(77歲) 美國 華盛頓州西雅圖 |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華盛頓大學 |
知名於 | 嗅覺受器 |
獎項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04年)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生物學家 |
機構 | 福瑞德哈金森腫瘤研究中心 華盛頓大學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哥倫比亞大學 哈佛大學[1] |
琳達·布朗·巴克(英語:Linda Brown Buck,1947年1月29日—[2]),美國生物學家,她由於在嗅覺受器方面的卓越研究與理查德·阿克塞爾一起獲得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
生平
巴克生於西雅圖,1975年獲得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和微生物學學士學位,1980年獲得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英語: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免疫學博士學位。她在哥倫比亞大學阿克塞爾手下作為博士後工作。1991年巴克成為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助理教授,擴展了她的神經系統知識。[4]她是福瑞德哈金森腫瘤研究中心基礎科學部的成員,華盛頓大學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的教授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2004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8年被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5]她還是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推選委員會的成員。
參見
參考資料
- ^ Facts & Figures. Harvard Medical School. Harvard College. [2012-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5).
- ^ Linda Buck, Richard Axel. A novel multigene family may encode odorant receptors: A molecular basis for odor recognition. Cell: 175–187. [2018-04-02]. doi:10.1016/0092-8674(91)90418-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Press Release: The 2004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Nobelprize.org. [201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 Linda B. Buck - Autobiography. NobelPrize.org. [2012-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6).
- ^ Book of Members, 1780-2010: Chapter B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11-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7-25).
外部連結
- 諾貝爾官方網站琳達·巴克自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福瑞德哈金森腫瘤研究中心琳達·巴克的網頁
-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琳達·巴克的網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Secrets of smell land Nobel Prize. BBC News. 2004-10-04 [201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5).
- 琳達·巴克個人履歷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1926年:菲比格 / 1927年:瓦格納-堯雷格 / 1928年:尼科勒 / 1929年:艾克曼、霍普金斯 / 1930年:蘭德施泰納 / 1931年:瓦爾堡 / 1932年:謝靈頓、阿德里安 / 1933年:摩爾根 / 1934年:惠普爾、邁諾特、莫菲 / 1935年:斯佩曼 / 1936年:戴爾、勒維 / 1937年:聖捷爾吉 / 1938年:海門斯 / 1939年:多馬克 / 1943年:達姆、多伊西 / 1944年:厄爾蘭格、加塞 / 1945年:弗萊明、柴恩、弗洛里 / 1946年:馬勒 / 1947年:科里、G·科里、奧賽 / 1948年:穆勒 / 1949年:赫斯、莫尼斯 / 1950年:肯德爾、賴希施泰因、亨奇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泰累爾 / 1952年:瓦克斯曼 / 1953年:克雷布斯、李普曼 / 1954年:恩德斯、韋勒、羅賓斯 / 1955年:特奧雷爾 / 1956年:考南德、福斯曼、理查茲 / 1957年:博韋 / 1958年:比德爾、塔特姆、萊德伯格 / 1959年:奧喬亞、科恩伯格 / 1960年:伯內特、梅達沃 / 1961年:貝凱希 / 1962年:克里克、沃森、威爾金斯 / 1963年:埃克爾斯、霍奇金、赫胥黎 / 1964年:布洛赫、呂嫩 / 1965年:賈克柏、利沃夫、莫諾 / 1966年:勞斯、哈金斯 / 1967年:格拉尼特、哈特蘭、沃爾德 / 1968年:霍利、科拉納、尼倫伯格 / 1969年:德爾布呂克、赫希、盧瑞亞 / 1970年:卡茨、奧伊勒、阿克塞爾羅德 / 1971年:薩瑟蘭 / 1972年:埃德爾曼、波特 / 1973年:弗里希、洛倫茲、廷貝亨 / 1974年:克勞德、迪夫、帕拉德 / 1975年:巴爾的摩、杜爾貝科、特明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布隆伯格、蓋杜謝克 / 1977年:吉耶曼、沙利、耶洛 / 1978年:亞伯、內森斯、史密斯 / 1979年:科馬克、豪斯費爾德 / 1980年:貝納塞拉夫、多塞、斯內爾 / 1981年:斯佩里、休伯爾、威澤爾 / 1982年:伯格斯特龍、薩米爾松、范恩 / 1983年:麥克林托克 / 1984年:傑尼、克勒、米爾斯坦 / 1985年:布朗、戈爾茨坦 / 1986年:科恩、列維-蒙塔爾奇尼 / 1987年:利根川進 / 1988年:布拉克、埃利恩、希欽斯 / 1989年:畢曉普、瓦慕斯 / 1990年:默里、托馬斯 / 1991年:內爾、薩克曼 / 1992年:費希爾、克雷布斯 / 1993年:羅伯茨、夏普 / 1994年:吉爾曼、羅德貝爾 / 1995年:路易斯、紐斯林-沃爾哈德、威斯喬斯 / 1996年:杜赫提、辛克納吉 / 1997年:布魯希納 / 1998年:佛契哥特、伊格納羅、慕拉德 / 1999年:布洛伯爾 / 2000年:卡爾森、格林加德、坎德爾 |
2001年-至今 | 2001年:哈特韋爾、亨特、納斯 / 2002年:布倫納、霍維茨、蘇爾斯頓 / 2003年:勞特伯、曼斯菲爾德 / 2004年:阿克塞爾、巴克 / 2005年:馬歇爾、沃倫 / 2006年:法厄、梅洛 / 2007年:卡佩奇、埃文斯、史密西斯 / 2008年:豪森、巴爾-西諾西、蒙塔尼耶 / 2009年:布萊克本、格雷德、紹斯塔克 / 2010年:愛德華茲 / 2011年:博伊特勒、奧夫曼、斯坦曼 / 2012年:格登、山中伸彌 / 2013年:羅思曼、謝克曼、聚德霍夫 / 2014年:奧基夫、莫澤夫人、莫澤 / 2015年:坎貝爾、大村智、屠呦呦 / 2016年:大隅良典 / 2017年:霍爾、羅斯巴什、揚 / 2018年:艾利臣、本庶佑 / 2019年:凱林、拉特克利夫、塞門扎 / 2020年:阿爾特、霍頓、賴斯 / 2021年:朱利葉斯、帕塔普蒂安 / 2022年:佩博 / 2023年:考里科、韋斯曼 / 2024年:安布羅斯、魯夫昆 |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22年、1926年、1938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獲得者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