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 (三國)
王凌(172年—251年6月15日[1] [2]),字彥雲,太原郡祁縣人,三國時曹魏重要將領,東漢末年謀誅董卓的司徒王允之侄。
生平
早年與同郡王昶齊名,因年長而被王昶以兄視(事)之[3]。後王允一家被李傕殺害,只有當時還年少的王凌與其兄王晨幸運逃出長安,跑回太原。後來舉孝廉,被并州刺史梁習舉薦[4],任發干縣長。
王凌後因罪獲刑。服刑期間,恰逢兗州刺史曹操巡察,在車上看到王凌便開口詢問為何人。
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兒之後,又是因公犯罪,曹操當即解除他的勞役,委以驍騎將軍主薄之職。及中山太守,頗有治績,後來出任丞相掾屬。
曹丕稱帝後,任散騎常侍,出任兗州刺史,曾參與222年的洞口之戰,因功封為宜城亭侯加建武將軍。來任青州刺史時又整理法度,重建當地戰亂後的秩序以助平定利城唐咨的叛亂[5],得到百姓稱頌;期間錄用王基為州別駕[6]。後來在夾石之戰率兵勇戰,令曹休得以撤退。後先後任揚州和豫州刺史,甚得軍民歡心。
太和五年(231年),王凌不聽滿寵勸告,擅自出兵,不慎中了吳將孫布的詐降計,所出之兵死傷過半。再加上與滿寵平時就意見不合,便向明帝誣告滿寵年老體衰、飲酒誤事,使得滿寵被明帝召還。[7]
正始元年(240年),任征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次年(241年),在芍陂大戰擊敗吳將全琮,全琮撤退。進封南鄉侯,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8]又於正始九年(248年)升任司空。
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大將軍曹爽被處死,司馬氏掌握魏國大權。王凌則升任太尉[9],假節鉞。
王凌任司空、太尉期間並未入朝,仍鎮守揚州。當時兗州刺史令狐愚是王凌的外甥,二人掌兵。二人合謀要推舉楚王曹彪為帝,推翻司馬氏,令狐愚更派部將張式聯絡曹彪,但同年令狐愚就病死。次年夜觀星象,認為有祥瑞的兆頭,決定待機會實行計劃。
嘉平三年(251年),趁着吳軍在塗水有軍事行動,王凌決定藉此機會行動,上表要求討伐東吳,但未有回音,王凌於是派將軍楊弘將計劃通知兗州刺史黃華,但他們卻報告給司馬懿。司馬懿於是討伐王凌,但先下令赦免王凌罪行。王凌自知不敵,於是投降,司馬懿納降,並派兵送王凌回洛邑。王凌害怕事情不會就此完結,向司馬懿取棺材釘以知其心意,但司馬懿還是命人送他一顆;王凌知道自己必定會被殺,到項縣時飲毒藥自殺。後來司馬懿到壽春,張式將王凌的計劃供出,相關的人包括王凌及令狐愚等都被誅滅三族,王凌和令狐愚更被開棺暴屍三日。王凌有一妹為郭淮妻,因郭淮求情,終得免罪。
逸聞
評價
- 蔣濟:王凌文武俱贍,當今無雙。
- 陳壽:「王凌風節格尚……咸以顯名,致茲榮任,而皆(同毌丘儉、諸葛誕、鐘會)心大志迂,不慮禍難,變如發機,宗族塗地,豈不謬惑邪!」
- 伏滔:及至彥雲、仲恭、公休之徒,或憑宿名,或怙前功,握兵淮楚,力制東夏,屬當多難之世,仍值廢興之會,謀非所議,相系禍敗。
- 南朝宋將領王玄謨被伯父評有王淩之風。[11]
- 沈攸之:吾寧為王凌死,不為賈充生。
- 柳莊:昔袁紹、劉表、王凌、諸葛誕,皆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
- 鄭樵:晉史黨晉而不有魏,凡忠於魏者,目為叛臣,王凌、諸葛誕、毌丘儉之徒,抱屈黃壤。
- 韓皋:王凌都督揚州,謀立荊王彪;毌丘儉、文欽、諸葛誕前後相繼為揚州都督,咸有匡復魏室之謀,皆為懿父子所殺。叔夜以揚州故廣陵之地,彼四人者,皆魏室文武大臣,咸敗散於廣陵,《散》言魏氏散亡,自廣陵始也。
- 王應麟:然節義之臣,齾巨奸之鋩,若王凌以壽春欲誅懿而不克,文欽、毌丘儉以淮南欲誅師而不遂,諸葛誕又以壽春欲誅昭而不成,千載猶有生氣,魏為有臣矣。
- 蕭常:凌儉欽誕數子,不附司馬氏而甘於一死,可謂忠於所事者。
- 郝經:王凌之欲廢僣孽,立宗子,澄汰王室,大臣之節也。議者謂凌於齊王君臣分定,並儉誕等為淮南三叛。此晉之臣子尊晉之志也,凌欲廢而誅之,師遂廢之,昭又殺之而無為誅之。則淩知所廢而非叛也,儉誕繼起聲罪致討。聞雒中禪代之語,投袂致死,有古義士之風。夫豈叛乎哉?
- 王夫之:王凌可以為魏之忠臣乎?蓋欲為司馬懿而不得者也。為懿不得,而懿愈張矣。齊王芳,魏主叡之所立也,懿殺曹爽而制芳於股掌,其惡在懿,其失在叡,而芳何尤焉!使霍光而有操、懿之心,漢昭亦無如之何,而可責之芳乎?凌誠忠於魏而思存其社稷,正懿閉門拒主、專殺宗臣、覬覦九錫之罪,抗表而入討,事雖不成,猶足以鼓忠義之氣,而懿不能駕禍於楚王以錮曹氏之宗支,使斂跡而坐聽其篡奪。而凌欲廢無過之主以別立君,此其故智,梁、隋之季多效之者,而終以盜鈴。
- 姜宸英:魏之忠臣,惟毌丘仲恭一人而已。王彥雲事跡猶在影響之間。
- 何焯:至於三賢,乃心王室,事連不就,而典午之勢益重,諸人之終即國之終也,故次於此焉。
- 盧弼:當時勤王諸將,惟文欽父子,粗猛武夫,反覆無常,彥雲、仲恭皆為儒將,懋著功勳,事之成否,豈可概論?……此皆魏之忠臣義士,承祚合為一傳,有微旨焉。君子平情論事,不能以成敗相繩,不佞考訂事實,不為空論,偶因姜氏之說,特發其凡於此。
子女
- 王廣,字公淵,王凌之子,《漢晉春秋》載其知道王凌要廢曹芳立曹彪後,曾勸王凌不要輕舉妄動,但王凌不聽,然裴松之質疑此記載的真實性。後與王凌家族一同被誅殺,死時四十多歲。
- 王飛梟,王廣弟。
- 王金虎,王廣弟。
- 王明山,王凌幼子,字明山,以擅長書法聞名,後因王凌事被捕。
參考
- 《三國志·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 《三國志·魏志·滿寵傳》
- 《三國志·魏志廿七·王昶王基傳》
- 《資治通鑑》
參見
譯注與參考文獻
- ^ 《三國志·魏書·齊王紀》:(嘉平三年)四月丙午(6月7日),聞太尉王凌謀廢帝,立楚王彪,太傅司馬宣王東征凌。五月甲寅(6月15日),凌自殺。
- ^ 《魏略》:凌行到項,夜呼掾屬與決曰:「行年八十,身名並滅耶!」遂自殺。
- ^ 《王昶傳》:王昶字文舒,太原晉陽人也。少與同郡王凌俱知名。凌年長,昶兄事之。
- ^ 《三國志·常林傳》:後刺史梁習薦州界名士林及楊俊、王凌、王象、荀緯,太祖皆以為縣長。
- ^ 《三國志·魏文帝紀》:(帝)遣屯騎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與青州刺史討平之
- ^ 《王基傳》:黃初中,察孝廉,除郎中。是時青土初定,刺史王凌特表請基為別駕,後召為秘書郎,凌復請還。
- ^ 《三國志·滿寵傳》全文(附裴注):其明年,吳將孫布遣人詣揚州求降,辭云:「道遠不能自致,乞兵見迎。」刺史王凌騰布書,請兵馬迎之。寵以為必詐,不與兵,而為凌作報書曰:「知識邪正,欲避禍就順,去暴歸道,甚相嘉尚。今欲遣兵相迎,然計兵少則不足相衛,多則事必遠聞。且先密計以成本志,臨時節度其宜。」寵會被書當入朝,敕留府長史:「若凌欲往迎,勿與兵也。」凌於後索兵不得,乃單遣一督將步騎七百人往迎之。布夜掩擊,督將迸走,死傷過半。初,寵與凌共事不平,凌支黨毀寵疲老悖謬,故明帝召之。既至,體氣康強,見而遣還。〈世語曰:王凌表寵年過耽酒,不可居方任。帝將召寵,給事中郭謀曰:「寵為汝南太守、豫州刺史二十餘年,有勛方岳。及鎮淮南,吳人憚之。若不如所表,將為所闚。可令還朝,問以方事以察之。」帝從之。寵既至,進見,飲酒至一石不亂。帝慰勞之,遣還。〉
- ^ 《三國志·魏書·齊王紀》:(二年)六月己卯(7月2日),以征東將軍王凌為車騎將軍。
- ^ 《三國志·魏書·齊王紀》:冬十二月辛卯(250年1月28日),以司空王凌為太尉。
- ^ 《晉書·宣帝紀》
- ^ 《宋書·王玄謨傳》:王玄謨,字彥德,太原祁人也。六世祖宏,河東太守,綿竹侯,以從叔司徒允之難,棄官北居新興,仍為新興、雁門太守,其自敘雲爾。……玄謨幼而不群,世父蕤有知人鑒,常笑曰:「此兒氣概高亮,有太尉彥雲(王淩表字)之風。」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曹魏官職 | ||
---|---|---|
前任: 蔣濟 |
曹魏太尉 249年—251年 |
繼任: 司馬孚 |
前任: 高柔 |
曹魏司空 248年—249年 |
繼任: 孫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