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主義
一些人認為必須研究與解釋人類歷史發展,基於這些解釋才能認真了解社會與政治。這樣的見解被奧地利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稱為歷史主義[1]。在這裏,「人類歷史」一詞與「人類發展」或「人類發展史」相通,即是英語History的廣義,而不是「記錄往事」的意思。
簡介
自古以來就有不少人嘗試以研究與解釋個別人類歷史發展(如部落史、國王史)為基礎去理解個別的社會與政治,認為了解歷史發展的趨勢便能掌握未來發展,知道什麼趨勢將會容易成功。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是較早有系統地理解整體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參見辯證法),為歷史主義建立基礎元素。這些元素在十九世紀興起,包括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人類發展的最終目標(參見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主義有時會與還原論相比較:還原論主張人類發展可以還原為基礎法則。例如,有些人類歷史發展是由經濟法則所決定的(經濟決定論)。歷史主義者則以解釋個別人類歷史發展,建立他相信的基礎法則。
此詞在其他範圍有不同的使用。在人類學上,「歷史主義」指人類或生物會適應當地的環境而作出發展。在神學上的使用,一些基督教教派亦會以「歷史主義」為名理解聖經的預言,特別是與教會發展作出關連理解。
卡爾·波普爾批評歷史主義的各種形式,指其根源為決定論與整體論。
古典歷史主義
十九世紀初期,歷史學研究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它被試圖轉化成一門專業化的學科,且當時的人們認為歷史是為政治目的及公共需要而存在的,蘭克是這一時期典型的代表,他認為歷史是一門不折不扣的科學,必須擺脫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價值判斷,以客觀的態度去撰寫「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他說:「歷史學在每一樁存在之中都識別出無限的東西,在每種情況中,每種生存中,都有出自上帝的永恆。」簡言之,歷史家是「上帝之手」,而這種觀念被稱作「歷史主義」,它被視為是思想上的進步,它的出現不僅僅限於歷史理論,更是結合社會、政治秩序的人生哲學。
普世歷史
康德在論及普世歷史中開宗明義地說明,每種生物都會發展成為其「註定的目的」(或稱「歷史的終結」),而人類作為獨有可以使用理性的生物,人類的歷史發展也有其完整使用理性的目的:建立普世的公民社會。邁向這個目的的發展就是社會進步。
後世對黑格爾的歷史主義的詮譯,明顯比起康德的普世歷史豐富得多。黑格爾曾經為學生授課,學生的筆記被後世稱為「歷史哲學講義」,其形式雖然是對不同地方的歷史作逐一研究,但其核心仍然是普世歷史的具體內容,亦即是不論歷史的形態在各地不同,速度也有不同,歷史都是由理性所推動。在黑格爾死後,其支持者在詮釋普世歷史時有不同取向,有些支持者認為當時的歐洲已經到達「註定的目的」,較重視國家機器與憲法的重要性,另一些認為歐洲仍然存在很多矛盾,較重視辯證法並將推動社會進步。隨之而來,歷史主義的發展變得多樣化。
因為馬克思的共產主義被後世一步步實踐(至少共產政權對外如是宣稱),共產主義的「註定的目的」本質亦為後世所留意,而且一般來說馬克思比起黑格爾更為人認識。
現代也有針對「註定的目的」的論述,例如法蘭西斯·福山相信現代社會以自由民主制已實際上成為自然人的「註定的目的」,但有些因素(例造生物科技,超人類等)可能產生新的歷史目的。
新歷史主義
米歇爾·傅柯與雅各·拉岡認為,在理解某個觀念或某個論據時,必須先理解背後的歷史環境。這個理論在八九十年代發展迅速。
這個態度在理解與評論文學作品時亦有被應用,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是這個學派的代表。
人類學上的歷史主義
人類學學者法蘭茲·鮑亞士在研究人類發展時,特別重視人類首先適應本地的環境與文化語境(馬文·哈里斯後來將其稱為「歷史特殊論」),然後人類文化才慢慢向外擴散與互相影響。他領導的學派反對直向進化論(認為人類進化只有程度高低之差異之學說,因此產生演化光譜)。歷史特殊論同樣重視進化論的適應與競爭要素,只是,能適應某個地區的文化不一定可以適應其他地區。
法蘭茲·鮑亞士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以採集經驗為主的,即是在針對某一社會或某一事件中,研究人員需要採集與導致此事件有關的輸入,然後達至有關的因果關係理論。因此,這樣的方法學被稱為歷史主義。然而與「普世歷史」觀念不同,這樣的研究方法是不可能建立廣義理論。
基督教的歷史主義
歷史主義也可以指一些新教派系在理解聖經(特別是但以理書與及啟示錄)預言時的方法。按這些理論,有關預言是正在發展之中,既非只在過去出現亦非只在展望未來。這些派系將現世的教會(公教)與「真正教會」區分出來,並對公教作強烈的批判。
批評
卡爾·波普爾
卡爾·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攻擊柏拉圖與卡爾·馬克思有關他們歷史主義的立場,特別是有關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罷黜每個人貢獻社會演進的民主責任,因此導致極權主義。
波普爾在此書第二十二章亦反對「道德歷史主義」:指企圖從歷史發展中建立道德。這包括道德實證主義(現在當權者是合理的),道德保守主義(傳統是合理的)與及道德未來主義(未來的當權者是合理的),這三者都沒有任何道德標準可言。
波普爾也抨擊阿諾爾得·約瑟·湯恩比的歷史相對主義(historism)(集中抨擊《歷史研究》)。所謂歷史相對主義,就是指所有歷史思想都侷限於其歷史語境與環境,因此新歷史主義是歷史相對主義。這個悖論與相對主義相同:「歷史相對主義如何脫離其歷史語境與環境,成為普世的歷史思想呢?」波普爾並不反對歷史相對主義者的研究結論,只是認為這個研究方法是反理性。
參見
外部連結
普世歷史
- Idea for a Universal History from a Cosmopolitan Point of View (1784), 康德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
-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 法蘭西斯·福山著 ISBN 0380720027
-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譯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基督教歷史主義(英文)
- historicism.net
- historicism.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istoricism.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istoricist.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註釋
- ^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第一章,第一至第二段,作者: 卡爾·波普爾, ISBN 0-415-12739-4]
參考資料
- Georg G.Iggers,〈作為歷史學研究典型的古典歷史主義〉、〈古典歷史主義的危機〉均收錄在《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後現代的挑戰》,(山東:山東大學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