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怡和洋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怡和控股有限公司
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Limited
公司類型上市公司
股票代號OTCBBJMHLY
SGXJ36
LSEJAR
港交所除牌時0015.HK
ISINBMG507361001在維基數據編輯
成立1832年7月1日,​192年前​(1832-07-01
代表人物亨利凱瑟克爵士,董事長
班哲明·凱瑟克,董事總經理
彭耀佳(Y K Pang),副董事總經理
總部 香港中西區中環怡和大廈48樓
業務範圍全球
產業服務業
產品零售
房地產
金融
航運
建築
營業額923.48億美元(2018年)
淨收入49.31億美元(2018年)
資產862.58億美元(2018年)
員工人數469,000 (2018)
網站www.jardines.com
怡和門現置於上水馬會入口
怡和門介紹銅牌

怡和洋行(英語:Jardine Matheson,前名渣甸洋行)是一家英資洋行遠東最大英資財團。蘇格蘭威廉·渣甸透過在中國與印度等地鴉片販售起家,推動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以便促進貿易。清朝政府在沿海城市開埠後,怡和洋行改做實業,在香港和上海購置大量土地並興建工廠,對兩地的初期工業化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並在抗日戰爭與中國展開合作做出貢獻。怡和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其後怡和洋行通過大量投資鐵路,產業逐漸多元化,一度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最大財團。

今天的怡和是一家業務多元化的國際集團,組成集團的母公司怡和控股有限公司(英語: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Ltd.)在百慕達註冊,發行6.34782億股份在新加坡倫敦兩地上市。2018年怡和洋行的總資產達到862.58億美元,淨資產263.42億美元,總營業額923.48億美元,盈利49.31億美元。

歷史

威廉·渣甸早年在東印度公司任職,1817年離職後,在英屬印度的若干家貿易公司任職。1825年,在孟買與英商印度士堅拿公司(INDO-SKINER)合夥創辦了渣甸士堅拿洋行英語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從事向中國出口印度煙土。[1][2]該洋行的合伙人均來自蘇格蘭,與英屬印度在孟買與加爾各答的各機構關係密切。[3]蘇格蘭蔭親關係紐帶發揮重要作用。[4]後在1844年由威廉·渣甸的姊妹瑪格麗特的小兒子戴維·渣甸(David Jardine,1819-1853)執掌該洋行。[5]該洋行在倫敦的合作夥伴是馬地臣公司英語Matheson & Company詹姆士·馬地臣1848年由香港返回倫敦後創辦)[6],負責進口英屬印度的茶葉、稻米、絲綢、棉花、黃麻靛藍[7]在香港則與怡和洋行合作,由後者接手印度煙土(主要為鴉片)並打開中國入口的渠道。[2] 渣甸士堅拿洋行英語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也向新加坡出口煙土,供應馬來半島的華人以及東南亞其它地方的華人。[8]到1860年,渣甸士堅拿洋行英語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與怡和洋行攜手控制了印度煙土到遠東的貿易渠道。[9]最終在1946年,與George Henderson合併為Jardine Henderson公司,但仍然控制在渣甸家族手中。[6]

成立私營公司

1832年7月1日,英國蘇格蘭裔威廉·渣甸詹姆士·馬地臣中國廣州創辦了渣甸洋行(JARDINE-MATHESON& CO.LTD.)。渣甸洋行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1841年香港開埠之初,渣甸洋行即以565英鎊購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鴉片戰爭爆發後,渣甸洋行於1842年將總公司從廣州遷至香港,藉助怡和行廣州十三行之一)的名聲更名為怡和洋行。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購得。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他貿易公司。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1912年以後,怡和的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香港公司的成立

蘇格蘭大班

怡和的英國人老闆習慣上稱為大班。19世紀後期受蘇格蘭貴族蘭地路(LANDALE)家族控制。20世紀以後的怡和大班多數來自凱瑟克家族(曾譯作 茄士域),是創辦人之一威廉·渣甸姐姐的後人。現時的怡和大班班哲明·凱瑟克(Ben Keswick)。前任大班韋德樂(Percy Weatherall)則是凱瑟克家族的表親。前兩任大班為亨利·凱瑟克西門·凱瑟克兄弟。

怡和早年即與香港的關係密切。公司在1841年購下今日香港銅鑼灣附近的大幅土地作貨倉。今天當地附近不少的地方和街道,都是以怡和或「渣甸」為名,例如怡和街渣甸街等。銅鑼灣每天中午鳴放禮炮,亦是由怡和負責。怡和亦是香港中環商業中心區的大地主,至今很多中環的貴重物業都是由怡和屬下的置地所擁有。當中在1973年落成的康樂大廈(現稱怡和大廈)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樓,亦是怡和大班的辦公室。

在殖民地時代,怡和大班是香港政府行政局的非官守議員。當時的怡和對香港的政治、經濟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隨着華人資本的興起,以及1997年主權移交,怡和在香港的影響力在1980年代起已經消退。

怡和洋行與香港的開發

1872年在上海設立公和祥碼頭公司,1873年開設香港火險公司,1882年正式成立怡和輪船公司,並在香港、上海等地設立碼頭、倉庫等。以後通過清內務府和李鴻章等關係,以中關稅作保證,在倫敦籌集資金對中國發放各種借款。《馬關條約》簽訂的當年(1895),即在上海籌建怡和棉紡廠。1898年與滙豐銀行合資設立中英銀公司,先後貸款建造京瀋滬寧、滬杭甬、廣九鐵路,控制近代中國的鐵路投資,又贊助英商福公司投資礦業。1902年在上海開設怡和冷氣堆棧。1923年創立怡和機器有限公司,經營機器進口業務。1930年在上海設立怡和麥酒釀造廠。抗日戰爭前,除上海、香港外、還在漢口青島天津長沙重慶宜昌九江南京廣州汕頭蕪湖福州等地設有分支機構,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最大財團。

戰爭和重建

1932年,日軍佔領東北後,怡和退出。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了除重慶昆明孟買以外各地所有分支機構;在香港怡和損失了存倉物資幾千萬元。1941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怡和作為一家英國公司仍堅持在華留守,與中國共同進退。戰爭期間,怡和的領導者們,特別是約翰·凱瑟克(John Keswick),都堅信應在中國處於危難之時不離不棄。所以,當國民政府決定撤退至內陸地區並在重慶建立戰時首都時,怡和也一同隨遷。1946年秋,怡和籌備復業,經二、三年的努力才逐漸復甦,可是業務範圍,大不如前,只及1941年(出入口全盛時期)的一半弱。中共在1949年奪得中國大陸的政權後因介入韓戰而受到制裁,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怡和在中國大陸的資產及生意都被中國當局全部充公,變成「國有資產」,怡和在中國大陸最後一間辦事處於1954年亦被迫關閉,之後業務集中在香港。怡和在1961年於香港證券交易所首次將股份掛牌上市,獲超額認購50多倍。到了1984年,怡和將公司駐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達[10],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

怡和遷冊

1984年3月28日,怡和洋行宣佈建議把怡和控股公司的註冊地點,由香港改為百慕達

怡和與廣州

嘉慶十年(1805年),渣甸(即怡和)與寶順兩家洋行為主,在廣州創立在華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諫當保安行(Canton Insurance Society),亦稱廣州保險社廣州保險協會,經營水火險和意外險。規定由兩家洋行每三年輪流擔任經理,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第十屆,寶順洋行宣佈退出合作,另行組建於仁洋面水險保安公司(Union Insurance Society of  Canton),原諫當保安行解體。怡和洋行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成立諫當保險行,又稱諫當保險公司或廣東保險公司,總公司由廣州遷香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向香港當局註冊[11]

怡和與香港

1841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同時是其遠東重要的貿易轉口港。貨船往來頻繁,需要精確的報時服務,但開埠早期,人們只能透過怡和洋行的「午炮」預測時間。[12]

怡和總行買辦先後為蔡昇南吳榮魁(吳炳垣)、何東、其胞弟何福何棣生、何福之子何世亮、何棣生之子何世傑、最後為羅文顯擔任。部份人在港英時期成為香港四大家族成員。1946年夏,香港洋行廢除了買辦制度,改為華經理。

1899 年,清政府主掌工部的盛宣懷與怡和簽訂「九廣鐵路草約」,再由兩廣總督岑春煊與中英公司訂立合同。九廣鐵路全長21哩,九龍租界段由香港殖民地政府承包。九龍至廣州一段,由清政府向英國借款建築,並與粵漢鐵路銜接。[13]

早年香港開埠時,英國當初的殖民目標並非香港,英方官員亦經常質疑香港的價值,當時香港區內最大英資公司怡和洋行的大班勿地臣(Alexander Matheson),亦於1847年5月向下議院坦白,要不是已經大筆投資買地和建設,相信大部分英資早就撤走。[14]

根據「97 前最大撤資事件:怡和遷冊百慕達」一文記述:「在80年代中,中英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當時社會亦瀰漫憂慮情緒。1984年3月就發生了震驚全港的怡和遷冊事件,怡和(前稱渣甸行)是當時四大英資之一,對香港經濟舉足輕重。當時的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相當於今天的中聯辦主任)許家屯就在其回憶錄中,披露了一些細節。

渣甸行於 1832年在廣州創立,從印度殖民地向中國輸出茶葉、棉花、鴉片等產品牟利。1841年香港開埠,渣甸行以56英鎊投得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翌年香港島正式被割讓予英國後,渣甸行就把總行搬遷到香港,並希望藉其合作夥伴、廣州十三行之一怡和行的名氣,拓展在華生意,於是更名為怡和洋行。怡和後來不賣鴉片,轉向鐵路、銀行、物流、礦業等大生意,在中港兩地發展成為首屈一指的英資巨企。

1980年代初香港九七前途問題浮現,怡和在中英談判期間非常憂慮香港的未來。其時的怡和是香港的大地主,旗下著名物業有康樂大廈太子大廈文華酒店、世界貿易中心等等,子公司有置地九倉牛奶公司港燈,並持有香港電話35%股權。然而,怡和集團因為在1950年代於中國大陸受到的遭遇而對中共將會在香港落實全面管治甚為警惕,怡和由滿清到國民政府,乃至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怡和都沒有撤出中國,但新中國成立後中共把怡和的物業全數充公。[15]

2024 年,明捷航空宣佈收購怡和洋行持有怡中航空服務集團(「怡中航空服務」)的50%股權。收購完成後,中國航空(集團)有限公司與明捷航空各持有50%股權,建立合資企業,品牌名稱正式更名為「中航明捷航空服務[16]

怡和與上海

1843年,怡和洋行在上海開設分行。1844年取得外灘27號(北京路口)土地,建造一幢2層樓房。怡和曾經長期是上海規模最大的一家洋行,經營進出口貿易、長江和沿海航運、怡和紗廠(楊樹浦)、怡和絲廠等眾多業務,號稱「洋行之王」。1876 年,怡和洋行修築了上海至吳淞的鐵路。不久因火車輾斃行人被迫停駛。清政府以 28.5 萬兩銀收回鐵路,以安全理由予以拆除。[17]1920年至1922年11月,上海的怡和洋行第四次翻建房屋,建成一座6層的文藝復興風格怡和洋行大樓。1955年以後,大樓被當局沒收,由上海市外貿局佔用。

怡和在漢口

除香港、上海以外,怡和在漢口的分支機構規模最大。怡和於1866年在漢口設立分支機構。當時,同屬英資的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共同控制了長江航運,怡和在漢口地區聲勢日益壯大。在漢口,怡和洋行不僅在漢口英租界建有辦公大樓和碼頭、倉庫,還在租界外毗鄰跑馬場的地方建立了一大片高級住宅區,稱為怡和村,通往漢口德租界的馬路則稱為渣甸路(今解放公園路)。[18]怡和洋行是當時漢口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其所投資的房產,在漢口租界內外,大約有一百餘棟(處)。[19]1927年,漢口發生「一·三慘案」,國民政府收回英租界,怡和發展受到挫折。但是一年之後,1928年,漢口怡和洋行就恢復工作,怡和洋行的職員也陸續回到漢口。漢口怡和洋行重新佔據領導地位。

怡和與天津

英租界怡和洋行天津各租界內最具實力的進出口貿易商

1867年,怡和洋行作為天津第一家由外商開辦的以從事遠洋運輸為主的洋行在紫竹林碼頭成立。該行早期以代理船舶為主,1872年將所轄輪船改組為華海輪船公司,1881年在上海成立怡和輪船公司,天津怡和洋行船務部也相應改組為怡和輪船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怡和洋行大樓建於1921年,為二層混合結構樓房。建築呈對稱佈局,主入口位於立面中段,兩側各有一棵科林斯巨柱。建築體量穩重,裝飾簡潔,室內裝飾豪華大氣,具有古典主義建築特徵。[20]

怡和與其他中國大陸城市

1949年以前,怡和洋行在許多中國大陸城市曾設有分支機構,在當地都具有重要影響。怡和在華的其他分支機構分佈在青島廣州汕頭福州長沙昆明廈門北平芝罘長江沿岸港口:泰州高港,鎮江南京蕪湖九江宜昌沙市

1979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之際,怡和開始重返大陸。當年秋天,中國怡和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開始從事對外貿易,並於1981年擴展業務到農業、農產品、原材料。今日,怡和在中國大陸的業務不拘泥於對外貿易,更擴展至農業、原材料、重型機械、電子元器件、建築業、房產開發、零售業乃至金融。中國怡和的總部設於北京市海淀區,在大連、青島、武漢、上海、廣州、深圳均有辦事機構,從事多元化的生意。

怡和的海外生意

與怡和有關的歷史人物

參考文獻

  1. ^ Jones 2002,第52頁.
  2. ^ 2.0 2.1 Chapman 2004,第114頁.
  3. ^ Misra 1999,第29頁.
  4. ^ Misra 1999,第32頁.
  5. ^ Pichon 2006,第529頁.
  6. ^ 6.0 6.1 Jones 2000,第33頁.
  7. ^ Harvey 1981,第8頁.
  8. ^ Munro 2003,第58頁.
  9. ^ Trocki 1999,第112頁.
  10. ^ Jardines History 1980s. Jardines Matheson Web Site. [2010-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1). 
  11.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外资保险公司. 上海金融志.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5). 
  12. ^ 殖民時期的經濟考量:香港天文台為甚麼不叫氣象局?. *CUP. 2021-10-17 [2022-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8) (美國英語). 
  13. ^ 陶傑:鐵路帝國主義萬歲?. *CUP. 2019-02-17 [2022-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3) (美國英語). 
  14. ^ 香港開埠記(上):甫誕生便險夭折的殖民地. *CUP. 2021-02-07 [2022-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3) (美國英語). 
  15. ^ 97 前最大撤資事件:怡和遷冊百慕達. *CUP. 2021-07-12 [2022-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3) (美國英語). 
  16. ^ 中航明捷今昔. www.menziescnac.com. [2024-11-13] (英語). 
  17. ^ 陶傑:他建鐵路是侵略,你建鐵路是「雙贏」?. *CUP. 2019-02-14 [2022-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3) (美國英語). 
  18. ^ 怡和洋行:日落轉身,磅礴依舊[失效連結]
  19. ^ 怡和洋行大班的房地產生意 [永久失效連結]
  20. ^ 原怡和洋行大樓[永久失效連結]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