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科比意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12月3日) |
勒·科比意 Le Corbusier | |
---|---|
出生 | 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 1887年10月6日 瑞士拉紹德封 |
逝世 | 1965年8月27日 法國羅克布呂訥-卡普馬丹 | (77歲)
國籍 | 瑞士 法國 |
職業 | 建築師 |
建築 | 法國普瓦西的薩伏伊別墅 法國廊香市鎮的廊香教堂 法國馬賽的馬賽公寓 埃及阿萊曼紀念碑的諸多建築 |
簽名 | |
勒·科比意(法語:Le Corbusier,法語:[lə kɔʁbyzje],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又譯勒科比意[註 1]、柯布西耶或柯比西埃,原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瑞士-法國建築師、室內設計師、雕塑家、畫家,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是功能主義建築的泰斗,獲稱為「功能主義之父」[2]。他和畢敏斯特·富拿、密斯·凡·德羅並稱為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
勒·科比意致力於讓居住在擁擠城市的人們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在城市規劃有相關的影響,也是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IAM)的創始成員[3][4][5][6]。
生平
出生於瑞士西北納沙泰爾州,汝拉山區的拉紹德封,父母在昂熱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少年時曾在故鄉的酒廠學習釀酒。從小對美術感興趣,1907年先後到布達佩斯和巴黎學習建築,在巴黎到以運用鋼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築師維克多·拉盧處學習,由於科比意患有癲癇症,遭維克多·拉盧驅逐。於是到德國孟德爾松事務所工作,埃瑞許·孟德爾松事務所以嘗試用新的建築處理手法設計新穎的工業建築而聞名,在那裏他遇到了同時在那裏工作的畢敏斯特·富拿和密斯·凡·德·羅,他們互相之間都有影響,一起開創了功能主義建築的思潮。他又到埃及和土耳其週遊,參觀探訪古代建築群和伊斯蘭文化建築。
他於1917年定居巴黎,同時從事繪畫和室內設計,與新派立體主義的畫家和詩人合編雜誌《華麗精神》,按自己外祖父的姓取筆名為勒·科比意,他在第一期就寫到:「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它植根於一種新的精神,有明確目標的一種建設性和綜合性的新精神。」後來他把其中發表的一些關於建築的文章整理匯集出版單行本書《走向新建築》,激烈否定十九世紀以來的因循守舊的建築觀點、復古主義的建築風格,歌頌現代工業的成就,提出「我們的時代正在每天決定自己的樣式」,稱頌工程師的工作方法,「工程師受經濟法則推動,受數學公式所指導,使我們與自然法則一致,達到了和諧。」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鼓吹以工業的方法大規模地建造房屋「建築的首要任務是促進降低造價,減少房屋的組成構件。」對建築設計強調「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讚美簡單的幾何形體。
1926年科比意就自己的住宅設計提出著名的「新建築五點」(Cinq points de l'architecture moderne),它們是:
- 底層架空(les pilotis):主要層離開地面。獨特支柱使一樓挑空。
- 屋頂花園(le toit-terrasse):將花園移往視野最廣、濕度最少的屋頂。
- 自由平面(le plan libre):各層牆壁位置端看空間的需求來決定即可。
- 橫向長窗(la fenêtre-bandeau):大面開窗,可得到良好的視野。
- 自由立面(la façade libre):由立面來看各個樓層像是個別存在的,樓層間不互相影響。
按照「新建築五點」的要求設計的住宅都是由於採用框架結構,牆體不再承重以後產生的建築特點。勒·科比意充分發揮這些特點,在三十年代設計了一些同傳統的建築完全異趣的住宅建築。薩伏伊別墅是一個著名的代表作。科比意的建築設計充分發揮了框架結構的特點,由於牆體不再承重,可以設計大的橫向長窗,他的有些設計當時不獲人們接受,許多設計被否決,但這些結構和設計形式在以後獲其他建築師推廣應用,如逐層退後的公寓,懸索結構的展覽館等,他在建築設計的許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對現代建築設計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
勒·科比意還對城市規劃提出許多設想,他一反當時反對大城市的思潮,主張全新的城市規劃,認為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靜衛生的城市環境,首先提出高層建築和立體交叉的設想,是極有遠見卓識的。他在20和30年代始終站在建築發展潮流的前列,對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現代化起了推動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他祖母有猶太人血統,遭受維琪政府迫害,許多親戚被逮捕,迫使他逃亡到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工作。遭受此次打擊後,他的建築設計風格明顯起了變化,從注重功能轉向注重外觀的華麗;從重視現代工業技術轉向重視視覺體驗;從追求平整光潔轉向追求別樹一幟,引人注目。因此他在戰後的新建築流派中處於顯耀地位。他的設計理念直到去世,都對世界各國的建築師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他的設計經常引起很大的爭議,他設計的聖文森教堂的怪異外觀,令守舊派異常憤怒,又飽受革新派批評。他為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設計的方案引起評審團長時間的爭論,最後由政治家裁決否定。他的馬賽公寓,被法國風景保護協會提出控告,到後來,又成為當地的名勝;他為的黎波里市做的規劃和建築設計被格達費當局否決,但後來其中的逐層後退設計方法卻得到許多非洲和地中海的沿海國家採納。
1965年,前往度假勝地羅克布呂訥-卡普馬丹避暑,在地中海海邊游泳時,心臟病發作,不慎溺死。
科比意的建築思想
- 科比意在他24歲(1911年)的時候,開始他個人三次遊歷歐洲的壯遊,其行經的路線從中歐到君士坦丁堡,再從君士坦丁堡到意大利,最後才回到他自己的家鄉瑞士。在壯遊的歷程中,科比意開始逐步建構他的建築思想。他認為現代建築必須要向古典主義(特別是米開朗基羅、巴洛克風格之前)的建築學習,滿足簡單的生活機能即可,不必再加上瑣碎的、頹廢的、裝飾的、貴族的美學風格。
- 接着在科比意27歲(1914年)的時候,他提出了多米諾屋住宅的概念,特別是「構架結構」(Frame Architecture)的思想:將牆跟結構分離,牆不再跟結構產生關係。因為這樣子的關係,形成了他自由平面(Free Plan)的想法,科比意認為透過「牆柱分離」才能產生自由化的建築。
- 著名的「新建築五點」是科比意在39歲(1926年)時所建構出的美學理論,而此五項原則與科比意早先發展之Dom-Ino系統有着一些原則上之關連。簡言之,科比意於1914年發展出Dom-Ino系統的構造研究,此系統是他從鋼筋混凝土邏輯中所發展出的技術概念,這種概念中他提出Dom-Ino為一種配備,就其形狀及拼合方式成為一種產品設計,用來正視住宅問題,而得到「住宅機器」(House Machine),因而滿足了戰後重建、大量生產、標準化、可自由之拼組之需要。而科比意的五項原則正是Dom-Ino觀念的具體化。而如1922年科比意由Dom-Ino系統所建造出的一架空支承於托柱上的Citrohan住宅也很接近的預示了科比意的五項原則[7]。
評論
在科比意死後,隨着當代建築中建築設計價值及其伴隨概念的轉變,包括在學校教授的內容及建築師的實務都有變化,也有許多針對科比意作品的熱烈評論[8]。在建築的層次上,他後期的作品呈現了對現代化衝擊的理解,但他的城市設計受到許多評論者的嘲笑。
勒·科比意影響了公營住宅的計劃,不過有些觀點認為公房將一片的高樓大廈中隔離出一些貧困的族群,切斷了族群發展整合需要的社會連結。珍·雅各在其著作《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中嚴厲批評科比意的城市計劃理論[9]。
影響
勒·科比意對城市規劃的影響很大,是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IAM)的創始成員之一。科比意也是頭幾位理解汽車會改善人類群體的人之一,他描述未來的城市是由許多的公寓組成,公寓是分散在一個類似公園的地方,下方由底層架空柱支撐。英國的城市規劃者在1950年代末期開始使用科比意的「Cities in the Sky」,認為可以較廉價提供公營住宅的方法[10]。在建築設計本身,勒·科比意批評所有裝飾性的效果。
許多著名的建築師都曾在勒·科比意的工作室工作過,包括也是畫家的建築師那德爾·亞馮梭,他將勒·科比意的概念吸收到他的美學理論中,盧西奧·科斯塔對巴西利亞的城市規劃[11][12],以及František Lydie Gahura對捷克工業城茲林的規劃都是受到勒·科比意的概念所影響,印度的昌迪加爾是勒·科比意所設計的[13]。勒·科比意的思想也對於蘇聯的城市規劃及建築有顯著的影響,特別是構成主義建築的領域。
紀念
1997年發行的第八套瑞士法郎10法郎紙幣上印有勒·科比意的肖像,上面有他與眾不同的眼鏡。[14]該版10瑞士法郎紙幣於2021年退出流通。
以下是一些以勒·科比意為名的地名。
- 巴黎的Place Le Corbusier:靠近他在Rue de Sèvres的工作室。
- 勒·科比意大道:在加拿大魁北克的拉瓦勒。
- 瑞士的Place Le Corbusier:在他的家鄉瑞士拉紹德封。
- 巴西的勒·科比意街:位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阿根廷馬爾維納斯。
- 加拿大的勒·科比意街:在加拿大魁北克的寶樂沙。
- 法國羅屈埃布蘭卡馬爾坦 (濱海阿爾卑斯省)的水邊有勒·科比意長廊。
- 印度的昌迪加爾有勒·科比意紀念館。
- 德國司徒加特的魏森霍夫住宅展有勒·科比意紀念館。
重要建築與規劃
2016年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勒·科比意的位於7個國家的17件作品獲列入世界遺產。
註釋
參考文獻
- ^ Le Corbusier – Transcription en caractères chinois 法语专名汉语转写. [2024-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9).
- ^ 10座現代建築 美列入「保持現代」計畫. 自由時報. 2014-09-19 [2014-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 ^ من هو لوكوربوزييه؟ | Buildex Online. [2014-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9).
- ^ لوكوربوزييه معماري القرن العشرين تستذكره نيويورك | الجديدة. [2020-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9).
- ^ لوكوربوزييه..المعماري كما يظهره فن الرسم | فداء الأحمر. [2014-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 ^ معماري الشهر لوكوربوزييه | الجزيرة. [2014-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5).
- ^ 柯比意之五項原則( Five Points ). [201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9).
- ^ Holm, Ivar. Ideas and Beliefs in Architecture and Industrial design: How attitudes, orientations, and underlying assumptions shape the build environment. Osl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2006. ISBN 82-547-0174-1.
- ^ 珍·雅各. 导言.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譯林出版社. 2006-8. ISBN 9787544701211 (中文(中國大陸)).
- ^ 存档副本. [2014-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9).
- ^ 愛德華•格萊澤. 巴西利亚:过度城市规划的警示. FT中文網 (The Financial Times). 2012-12-11 [2014-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 ^ 奥斯卡·尼迈耶:建筑与大地共生. [2014-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7).
- ^ 柯比意對當代建築的影響與啟發 (PDF). [2014-12-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12-11).
- ^ Eighth banknote series, 1995. Swiss National Bank. [2023-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