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傣仂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傣仂語 Tai Lü
ภาษาไทลื้อ ᦅᧄᦑᦺᦟᦹᧉ
發音[kâm.tâj.lɯ̀]
母語國家和地區中國緬甸老撾泰國越南
母語使用人數
70萬
語系
壯侗語系
文字泰文老傣仂文、西雙版納新傣文
語言代碼
ISO 639-2tai
ISO 639-3khb

taai3lak6ᦅᧄᦑᦺᦟᦹᧉ,ภาษาไทลื้อ,kam tai lue;或lak6)屬於侗台語族台語支,泰族支系泐人的語言,是泰語的一種方言,稱為泰語西雙版納話,或泰語泐方言。有自己的文字——老傣仂文和素可泰文。使用人口分佈於中國西雙版納州江城縣)30多萬,緬甸30萬,老撾13萬,泰國100萬,越南5千多。操該語言的族群自稱,中國官方認定為傣族的一支,泰國認定為泰族的一個支系——泰泐,越南認定為盧族;傣語泐方言和泰國北部的阮方言有很大的一致性。傣語泐方言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官方語言之一,又被中國稱爲西雙版納傣語

文字

老傣仂文是一種元音附標文字,一般認為創製於13世紀,源自緬文。創製之初僅用於宗教活動,被稱為「經書文字」。這種文字結構複雜,難於認讀。1954年在其基礎上修訂出西雙版納新傣文。目前新老傣仂文並用。

素可泰文(ฝักขาม fȃkkhaːm fàk-kǎam)是西雙版納古代使用的文字,後來在緬甸擴張下,形態近似於緬文的經書文在緬甸勢力範圍的地區(蘭納、景棟和西雙版納)成為主流,素可泰文在西雙版納式微。

語音

傣仂語以景洪市口音為標準音。有21個聲母,91個韻母,和6個聲調促聲只能是其中三個聲調,舒聲則可以是所有六個聲調。本條目採用新傣仂文

聲調

傣仂語有六個聲調,分高音和低音兩組,每組三個聲調。高音和低音用發音相同而字形不同的聲母來區別。

無標記 -(但陽入和元音是/aː/的長陰入不標) -
高音組 高平55(陰平、短陰入) 高升35(陰去、長陰入) 低升13(陰上)
低音組 降51(陽平) 中平33(陽去、陽入) 低平11(陽上)

舒聲韻可以是全部六個聲調。促聲只有三個聲調:短陰入、長陰入、陽入。韻母是/ap//at//ak/的或者韻尾是/ʔ/的音節不可能是長陰入調;韻母是/aːp//aːt//aːk/的音節不可能是短陰入調。

在和其他侗台語比較時,通常按如下順序排列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短陰入、陽入、長陰入,依次為第1至9調。

傣仂語的現代漢語借詞一般借自西南官話

西南官話聲調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傣語聲調 陽去 (33) 陽上 (11) 陽平 (51) 陰去 (35)

漢語入聲字在西南官話派入陽平,在傣仂語的現代漢語借詞中一般是陽上調(11),也可以是陰上調(13)。

聲母

傣仂語有21個聲母。新傣仂文聲母分高調聲母和低調聲母,共42個。下表中每格中的傣仂文字母,前者為高調聲母,後者為低調聲母,傣仂文字母之前是國際音標

[p] ᦔᦗ [] ᦕᦘ [b] ᦢᦥ [m] ᦖᦙ [f] ᦚᦝ [v] ᦛᦞ ~ว
[t] ᦎᦑ [] ᦏᦒ [d] ᦡᦤ [n] ᦐᦓ [l] ᦜᦟ
[ʦ] ᦈᦋ ~จ [s] ᦉᦌ [j] ᦊᦍ
[k] ᦂᦅ [ŋ] ᦄᦇ [x] ᦃᦆ
[] ᦦᦨ กฺว [] ᦧᦩ ฅฺว
[ʔ] ᦀᦁ [h] ᦠᦣ

元音[i][e][ɛ]會使之前的輔音發生齶化,例如聲母[ʦ-][s-]齶化爲[ʨ-][ɕ-]

低音組的聲母 [b] [d] [kʷ]比較少見。另有聲母[sʷ] ᦪᦫ

聲母的排列順序見新傣仂文#聲母

韻母

傣仂語有10個單元音

i ɯ u
e ə o
ɛ a ɔ

10個韻尾ɯ, i, u, m, n, ŋ, p, t, k, ʔ

元音和韻尾組合成傣仂語的91個韻母。下表是聲母[k] ᦂ和各韻母的拼合形式。表中第二行是元音,第一列是韻尾。

[-ʔ] -ᦰ [aʔ][注 1] [iʔ] ᦂᦲᦰ [eʔ] ᦂᦵᦰ [ɛʔ] ᦂᦶᦰ [uʔ] ᦂᦳ [oʔ] ᦂᦷᦰ [ɔʔ] ᦂᦸᦰ [ɯʔ] ᦂᦹᦰ [əʔ] ᦂᦵᦲᦰ
[aː] ᦂᦱ [i] ᦂᦲ [e] ᦂᦵ [ɛ] ᦂᦶ [u] ᦂᦴ [o] ᦂᦷ [ɔ] ᦂᦸ [ɯ] ᦂᦹ [ə] ᦂᦵᦲ
[-i] [ai] ᦂᦺ [aːi] ᦂᦻ [ui] ᦂᦼ [oi] ᦂᦽ [ɔi] ᦂᦾ [ɯi] ᦂᦿ [əi] ᦂᦵᧀ
[-u] -ᧁ [au] ᦂᧁ [aːu] ᦂᦱᧁ [iu] ᦂᦲᧁ [eu] ᦂᦵᧁ [ɛu] ᦂᦶᧁ [əu] ᦂᦵᦲᧁ
[-ŋ] -ᧂ [aŋ] ᦂᧂ [aːŋ] ᦂᦱᧂ [iŋ] ᦂᦲᧂ [eŋ] ᦂᦵᧂ [ɛŋ] ᦂᦶᧂ [uŋ] ᦂᦳᧂ [oŋ] ᦂᦷᧂ [ɔŋ] ᦂᦸᧂ [ɯŋ] ᦂᦹᧂ [əŋ] ᦂᦵᦲᧂ
[-n] -ᧃ [an] ᦂᧃ [aːn] ᦂᦱᧃ [in] ᦂᦲᧃ [en] ᦂᦵᧃ [ɛn] ᦂᦶᧃ [un] ᦂᦳᧃ [on] ᦂᦷᧃ [ɔn] ᦂᦸᧃ [ɯn] ᦂᦹᧃ [ən] ᦂᦵᦲᧃ
[-m] -ᧄ [am] ᦂᧄ [aːm] ᦂᦱᧄ [im] ᦂᦲᧄ [em] ᦂᦵᧄ [ɛm] ᦂᦶᧄ [um] ᦂᦳᧄ [om] ᦂᦷᧄ [ɔm] ᦂᦸᧄ [ɯm] ᦂᦹᧄ [əm] ᦂᦵᦲᧄ
[-k] -ᧅ [ak] ᦂᧅ [aːk] ᦂᦱᧅ [ik] ᦂᦲᧅ [ek] ᦂᦵᧅ [ɛk] ᦂᦶᧅ [uk] ᦂᦳᧅ [ok] ᦂᦷᧅ [ɔk] ᦂᦸᧅ [ɯk] ᦂᦹᧅ [ək] ᦂᦵᦲᧅ
[-t] -ᧆ [at] ᦂᧆ [aːt] ᦂᦱᧆ [it] ᦂᦲᧆ [et] ᦂᦵᧆ [ɛt] ᦂᦶᧆ [ut] ᦂᦳᧆ [ot] ᦂᦷᧆ [ɔt] ᦂᦸᧆ [ɯt] ᦂᦹᧆ [ət] ᦂᦵᦲᧆ
[-p] -ᧇ [ap] ᦂᧇ [aːp] ᦂᦱᧇ [ip] ᦂᦲᧇ [ep] ᦂᦵᧇ [ɛp] ᦂᦶᧇ [up] ᦂᦳᧇ [op] ᦂᦷᧇ [ɔp] ᦂᦸᧇ [ɯp] ᦂᦹᧇ [əp] ᦂᦵᦲᧇ
  1. ^ 韻母[aʔ]是聲母自帶的默認韻母,無須額外的字母表示。

韻母的排列順序是,先排前兩行,再排後八行。前兩行先按列排,再按行排;後八行先按行排,再按列排。

喉塞音韻尾[ʔ](上表第一行)使元音縮短。帶塞音韻尾[ʔ][k][t][p]音節為促聲,其他音節為舒聲。

有幾個韻母有兩種寫法:[ɛŋ] ᦶᧂᦰ和 ᦶᧂ;[ɛk] ᦶᧅᦰ和 ᦶᧅ;[uk] ᦳᧅ和 ᦴᧅ。反映了這些韻母在過去曾經有元音長短之別。

語音演變

原始侗台語的濁音聲母清化(*b變成p*d變成t*g變成k)。聲調分裂成陰調和陽調。

原始侗台語聲母 *ˀn*n̥ *ˀd *t *dʱ *d *n
傣仂語聲母 n ɗ t t  n
陰調 陽調

參考文獻

  • 刀世勛,《傣漢詞典》,雲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老傣仂文
  • 喻翠榮,羅美珍著,《傣仂漢詞典》,民族出版社,2004年。(新傣文

參閲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