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遮婁其建築
西遮婁其建築(卡納達語:ಪಶ್ಚಿಮ ಚಾಲುಕ್ಯ ವಾಸ್ತುಶಿಲ್ಪ),亦可稱 卡爾延遮婁其建築或後遮婁其建築,是位於印度卡納塔克邦中部的棟格珀德拉河流域的一種獨特裝飾風格建築群,係十一、二世紀西遮婁其王朝統治期間發展出來的。在這期間,西遮婁其在德干高原的政治影響達到頂峰。棟格珀德拉河流域是文化和廟宇建築活動的中心,大型的中世紀工作坊在那裡建造了眾多古蹟。[1] 這些古蹟,是之前存在的達羅毗荼(南印度)廟宇的變體,定義了「卡納塔-達羅毗荼」傳統。[2]保留至今的那個時代遮婁其建築師建造的大大小小的廟宇,都是這種建築風格的例子。[3]
這一時期的建築中,最值得關注的有在卡巴爾縣伊塔吉的馬哈德瓦神廟、加達格縣拉昆迪的卡西威斯維斯瓦拉神廟、貝拉里縣庫魯瓦提的馬里卡朱那神廟和在達文蓋雷縣巴加里的卡列許瓦拉神廟。[4][5]其他著名的精巧的古蹟包括在希莫加縣庫巴圖爾的凱塔布赫許瓦拉神廟和巴里加維的凱達瑞許瓦拉神廟、哈韋里縣哈韋里的西德赫斯瓦拉神廟、達爾瓦德縣安尼蓋里的阿姆特斯瓦拉神廟、加達格縣加達格的薩拉斯瓦提神廟和但巴爾的多達·巴薩帕神廟。[6]
現存的西遮婁其遺蹟,都是按濕婆教、毘濕奴教和耆那教傳統建的宗教廟宇。沒有用泥、磚和木建造的軍事、城市或者國家建築遺存下來,這種結構可能不能抵抗反覆的入侵。[7] 這些建築的發展地帶以今天的達爾瓦德縣為中心,包括哈韋里縣和加達格縣的一些地方。[8][9]在這些縣中,大概存有50處遺蹟,作為西遮婁其工匠建造的廣泛傳播的神廟的證據。這種風格的影響,超過了東北邊的卡爾延地區,到達了東邊的貝拉里地區和南邊的邁索爾地區。在北邊的比賈布爾-貝爾高姆地區,這種風格與「赫馬德潘提」(Hemadpanti)式神廟混合在一起。雖然一些西遮婁其神廟可以在康坎地區找到,西高止山脈的存在可能阻礙了這種風格向西的傳播。[8]
注釋
- ^ Hardy 1995,第156頁.
- ^ Sinha, Ajay J. Indian Temple Architecture: Form and Transformation, the Karṇāṭa Drāviḍa Tradition, 7th to 13th Centuries by Adam Hardy. Artibus Asiae. 1999, 58 (3/4): 358–362. JSTOR 3250027.
- ^ Hardy 1995,第6-7頁.
- ^ Hardy (1995), p323, p333, p335, p336
- ^ The Mahadeva Temple at Itagi has been called the finest in Kannada country after the Hoysaleswara temple at Halebidu (Cousens in Kamath (2001), p 117)
- ^ Hardy,第321頁.
- ^ Cousens (1926), p 27
- ^ 8.0 8.1 Cousens (1926, p 17
- ^ Foekema (1996), p 14
參考資料
- Hardy, Adam. Indian Temple Architecture: Form and Transformation-The Karnata Dravida Tradition 7th to 13th Centuries. Abhinav Publications. 1995. ISBN 81-7017-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