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格登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Català
- کوردی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English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עברית
- Hrvatski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Latina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Plattdüütsch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icilianu
- Simple English
- Slovenšč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தமிழ்
- Тоҷикӣ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Tiếng Việt
- Yorùbá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約翰·格登 John Gurdon | |
---|---|
出生 | (1933-10-02) 1933年10月2日(91歲) 英國漢普郡哈特區 |
國籍 | 英國 |
母校 | 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 |
知名於 | 體細胞核移植、克隆[1] |
獎項 | 沃爾夫醫學獎 (1989) 拉斯克獎 (2009)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2)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發育生物學 |
機構 | 牛津大學 劍橋大學 加州理工學院 |
論文 | Nuclear transplantation in Xenopus(1960) |
博士導師 | 邁克爾·菲什伯格[1] |
博士生 | 道格拉斯·A·梅爾頓 |
約翰·伯特蘭·格登爵士,FRS,(英語:Sir John Bertrand Gurdon,1933年10月2日—),英國發育生物學家。他主要以在體細胞核移植與克隆方面的先驅性研究而知名。[2]2009年與日本成體幹細胞專家山中伸彌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
生平
榮譽
參考資料
- ^ 1.0 1.1 Williams, R. Sir John Gurdon: Godfather of cloning. 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08, 181 (2): 178–179. PMC 2315664 . PMID 18426972. doi:10.1083/jcb.1812pi.
- ^ 克隆之父約翰·格登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2-16.,亞太日報,2013年12月16日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2. NobelPrize.org. 2012-10-08 [2012-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1).
外部連結
- John Gurdon interviewed by Alan Macfarlane 20th August 2008 (fil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Wolf Prize in Medicine 1978-2008 edited by John Gurdon (film)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1926年:菲比格 / 1927年:瓦格納-堯雷格 / 1928年:尼科勒 / 1929年:艾克曼、霍普金斯 / 1930年:蘭德施泰納 / 1931年:瓦爾堡 / 1932年:謝靈頓、阿德里安 / 1933年:摩爾根 / 1934年:惠普爾、邁諾特、莫菲 / 1935年:斯佩曼 / 1936年:戴爾、勒維 / 1937年:聖捷爾吉 / 1938年:海門斯 / 1939年:多馬克 / 1943年:達姆、多伊西 / 1944年:厄爾蘭格、加塞 / 1945年:弗萊明、柴恩、弗洛里 / 1946年:馬勒 / 1947年:科里、G·科里、奧賽 / 1948年:穆勒 / 1949年:赫斯、莫尼斯 / 1950年:肯德爾、賴希施泰因、亨奇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泰累爾 / 1952年:瓦克斯曼 / 1953年:克雷布斯、李普曼 / 1954年:恩德斯、韋勒、羅賓斯 / 1955年:特奧雷爾 / 1956年:考南德、福斯曼、理查茲 / 1957年:博韋 / 1958年:比德爾、塔特姆、萊德伯格 / 1959年:奧喬亞、科恩伯格 / 1960年:伯內特、梅達沃 / 1961年:貝凱希 / 1962年:克里克、沃森、威爾金斯 / 1963年:埃克爾斯、霍奇金、赫胥黎 / 1964年:布洛赫、呂嫩 / 1965年:賈克柏、利沃夫、莫諾 / 1966年:勞斯、哈金斯 / 1967年:格拉尼特、哈特蘭、沃爾德 / 1968年:霍利、科拉納、尼倫伯格 / 1969年:德爾布呂克、赫希、盧瑞亞 / 1970年:卡茨、奧伊勒、阿克塞爾羅德 / 1971年:薩瑟蘭 / 1972年:埃德爾曼、波特 / 1973年:弗里希、洛倫茲、廷貝亨 / 1974年:克勞德、迪夫、帕拉德 / 1975年:巴爾的摩、杜爾貝科、特明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布隆伯格、蓋杜謝克 / 1977年:吉耶曼、沙利、耶洛 / 1978年:亞伯、內森斯、史密斯 / 1979年:科馬克、豪斯費爾德 / 1980年:貝納塞拉夫、多塞、斯內爾 / 1981年:斯佩里、休伯爾、威澤爾 / 1982年:伯格斯特龍、薩米爾松、范恩 / 1983年:麥克林托克 / 1984年:傑尼、克勒、米爾斯坦 / 1985年:布朗、戈爾茨坦 / 1986年:科恩、列維-蒙塔爾奇尼 / 1987年:利根川進 / 1988年:布拉克、埃利恩、希欽斯 / 1989年:畢曉普、瓦慕斯 / 1990年:默里、托馬斯 / 1991年:內爾、薩克曼 / 1992年:費希爾、克雷布斯 / 1993年:羅伯茨、夏普 / 1994年:吉爾曼、羅德貝爾 / 1995年:路易斯、紐斯林-沃爾哈德、威斯喬斯 / 1996年:杜赫提、辛克納吉 / 1997年:布魯希納 / 1998年:佛契哥特、伊格納羅、慕拉德 / 1999年:布洛伯爾 / 2000年:卡爾森、格林加德、坎德爾 |
2001年-至今 | 2001年:哈特韋爾、亨特、納斯 / 2002年:布倫納、霍維茨、蘇爾斯頓 / 2003年:勞特伯、曼斯菲爾德 / 2004年:阿克塞爾、巴克 / 2005年:馬歇爾、沃倫 / 2006年:法厄、梅洛 / 2007年:卡佩奇、埃文斯、史密西斯 / 2008年:豪森、巴爾-西諾西、蒙塔尼耶 / 2009年:布萊克本、格雷德、紹斯塔克 / 2010年:愛德華茲 / 2011年:博伊特勒、奧夫曼、斯坦曼 / 2012年:格登、山中伸彌 / 2013年:羅思曼、謝克曼、聚德霍夫 / 2014年:奧基夫、莫澤夫人、莫澤 / 2015年:坎貝爾、大村智、屠呦呦 / 2016年:大隅良典 / 2017年:霍爾、羅斯巴什、揚 / 2018年:艾立遜、本庶佑 / 2019年:凱林、拉特克利夫、塞門扎 / 2020年:阿爾特、霍頓、賴斯 / 2021年:朱利葉斯、帕塔普蒂安 / 2022年:佩博 / 2023年:考里科、韋斯曼 / 2024年:安布羅斯、魯夫昆 |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22年、1926年、1938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201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 | |
---|---|
2001年至2050年科普利獎章獲得者 |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 Webarchive模板wayback鏈接
- 自2018年2月擴充中的條目
- 自2018年2月需要專業人士關注的頁面
- 所有需要專家關注的頁面
- 其他需要專家關注的頁面
- 自2018年2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
- 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
- 自2022年8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
- 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
- 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維基共享資源分類鏈接使用了維基數據上的匹配項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ibr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OR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copu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Trov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