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瘦小豬籠草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瘦小豬籠草
產自大漢山高地山坡的瘦小豬籠草的上位籠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屬: 豬籠草屬 Nepenthes
種:
瘦小豬籠草 N. gracillima
二名法
Nepenthes gracillima
Ridl. (1908)[1]
異名[9]

瘦小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gracillima)是西馬來西亞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gracillima」來源於拉丁文gracilis」,意為「細長的,瘦小的」。[10]

植物學史

20世紀初,英國植物學家亨利·尼古拉斯·里德利考察了馬來西亞,並攀登了彭亨的大漢山。在考察期間,里德利發現了兩種豬籠草。1908年,他將其中一種具有細長捕蟲籠的豬籠草命名為瘦小豬籠草,其捕蟲籠為綠色,上面具有明顯的黑色斑點。1924年,里德利描述了第二種豬籠草,並將其命名為白豬籠草N. alba,其具有小型的白色捕蟲籠。[11]

自從里德利發現這兩個物種後的一百年間,學界對於這兩者的分類一直存在着錯誤。一部分植物學家認為這兩個種群實為一個物種,另一部分則將其歸入了其他豬籠草的名下,如岔刺豬籠草N. ramispina邦蘇豬籠草N. bongso欣佳浪山豬籠草N. singalana[11]

2008年,斯圖爾特·麥克弗森再次對大漢山進行了考察,並試圖弄清該山上豬籠草的分類關係。他觀察了大漢山高地山坡上的兩個獨立的豬籠草種群的形態特徵,發現其與里德利對於瘦小豬籠草和白豬籠草的原始描述相一致。這兩個豬籠草種群的捕蟲籠的形狀、顏色和大小都不同。它們分布於不同的海拔高度,且原生地並不重疊。所以斯圖爾特·麥克弗森認為里德利對於這兩個種群的分類是正確的,白豬籠草與瘦小豬籠草是兩個獨立的物種。[11]

形態特徵

瘦小豬籠草的下位籠可高達22厘米,寬至7厘米。下位籠的下半部為卵形,寬大;中部可能會出現籠肩;上半部為圓柱形。籠翼可寬達9毫米,翼須可長達1厘米。有光澤,可寬達1.8厘米,其前部較窄,兩側和靠近籠蓋處較寬。唇頸處的縫隙可有幾毫米寬。唇肋明顯,高1.5毫米,間距為1.5毫米。唇齒可長達2毫米。籠蓋為橢圓形或卵形,可長達6厘米,寬至5厘米。無附屬物。籠蓋基部後方的籠蔓尾不分叉,可長達2厘米。[11]

下位籠外表面大多數為黃綠色,帶有暗紅色或紫色斑點。內表面的顏色較淺。唇為綠色或紅色,且常帶有暗紅色或紫色的條紋。籠蓋下表面為黃綠色或淺黃色,上表面為橄欖綠,常具有深紫色或黑色的斑點。在斯圖爾特·麥克弗森所觀察過的所有瘦小豬籠草的植株中,其下位籠的性狀都是一致的。[11]

瘦小豬籠草的上位籠可高達26厘米,寬至5厘米(比白豬籠草上位籠的一般尺寸大了好幾倍)。上位籠為漏斗形,非常的細長。偶爾基部三分之一可能略微膨大,形成一個隱隱的籠肩。籠翼縮小為一對隆起。唇可寬達12毫米,兩側和基部可能略寬。唇肋較模糊,高0.5毫米,間距為1毫米。其他部分與下位籠相同。[11]

上位籠外表面大多數為黑色,並帶有淡綠色的斑點,斑點呈細長狀。籠蓋上表面的花紋類似於籠身外表面,而其下表面及籠身內表面為淡黃綠色。唇為黃色,帶有黑色和紫色的條紋。[11]

生態關係

瘦小豬籠草僅存在於大漢山的高地山坡上,相比也產於大漢山的白豬籠草更為罕見。所有瘦小豬籠草都分布於山脊頂部潮濕的高地山林中,其海拔為1600至1700米。它在大漢山的分布並不廣泛,數量也很少,僅有幾十棵,但它們的性狀都是一致的,統一的。瘦小豬籠草很容易形成分枝,莖每3米長至少有一個分枝。其通常匍匐生長,或附生於周圍的植被上,特別是在陽光較為強烈的地方。但瘦小豬籠草並不生長於暴露的開闊地上,在這樣的環境下其會生長遲緩且矮化。[11]

根據2000年的評估結果,瘦小豬籠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保護狀況為瀕危[12]

種下類群

  • Nepenthes gracillima f. ramispina (Ridl.) Hort.Westphal (2000) [=N. ramispina]
  • Nepenthes gracillima var. maior Ridl. (1924)

相關物種

瘦小豬籠草、白豬籠草岔刺豬籠草的分類比較混亂。查爾斯·克拉克在其專著中對瘦小豬籠草與岔刺豬籠草進行了區別。

瘦小豬籠草、岔刺豬籠草和白豬籠草之間形態特徵的區別
形態特徵 瘦小豬籠草 岔刺豬籠草 白豬籠草
籠蔓尾 通常不分叉 通常分叉 通常不分叉
上位籠的顏色‍ 黑色,具淡綠色的斑點 深綠色,外表面具大量細小的黑色斑點,內表面發灰 白色,內外表面具紅色或粉紅色的斑點
捕蟲籠的形狀 下半部通常為卵形 下半部膨大,但不為卵形 下半部通常為卵形
捕蟲籠內表面的顏色 下位籠外表面大多數為黃綠色,帶有暗紅色或紫色斑點。內表面的顏色較淺 覆蓋白粉樣的藍色或綠色 下位籠的顏色非常統一,外表面為深紫褐色,常帶有深紫色的斑點。內表面為均勻的淺紫色,偶爾具有紫色的斑點。上位籠的外表面和內表面主要為白色。


參考文獻

  1. ^ Ridley, H.N. 1908. On a collection of plants made by H. C. Robinson and L. Wray from Gunong Tahan, Paha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otany 38(266): 301–336. doi:10.1111/j.1095-8339.1908.tb02454.x
  2. ^ Danser, B.H. 1928. 15. Nepenthes gracillima Rid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p. 296–300] In: 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 Bulletin du Jardin Botanique de Buitenzorg, Série III, 9(3–4): 249–438.
  3. ^ Shivas, R.G. 1984. Pitcher Plants of Peninsular Malaysia & Singapore. Maruzen Asia, Kuala Lumpur.
  4. ^ 4.0 4.1 Smythies, B.E. 1965. The distribution and ecology of pitcher-plants (Nepenthes) in Sarawak. UNESCO Humid Tropics Symposium, June–July 1963, Kuching, Sarawak.
  5. ^ Schlauer, J. N.d. Nepenthes gracillim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Database.
  6. ^ Kiew, R.G. 1990. Pitcher plants of Gunung Tahan. Journal of Wildlife and National Parks (Malaysia) 10: 34–37.
  7. ^ Jebb, M.H.P. & M.R. Cheek 1997. 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Blumea 42(1): 1–106.
  8. ^ Cheek, M.R. & M.H.P. Jebb 2001. Nepenthaceae. Flora Malesiana 15: 1–157.
  9. ^ Clarke, C. & C.C. Lee 2012. A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from Gunung Tahan, Peninsular Malaysia.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07. Gardens' Bulletin Singapore 64(1): 33–49.
  10. ^ Clarke, C.M. 2001. 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McPherson, S. 2009. Nepenthes alba and Nepenthes gracillima.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38(4): 102–106.
  12. ^ Schnell, D., Catling, P., Folkerts, G., Frost, C., Gardner, R. et al. Nepenthes gracillim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0. [11 May 2006]. 

擴展閱讀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瘦小豬籠草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瘦小豬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