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河中地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圖中Transoxanien為「河中地區」,Choresmien為「花剌子模」,Chorasan為「大呼羅珊

河中(英語:Transoxiana)指中亞錫爾河阿姆河流域以及澤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烏茲別克全境和哈薩克西南部。河中為古代歐亞陸路主商道絲綢之路重要通道;自波斯帝國(前559—前336年)時期開始,該地區先後被希臘突厥唐朝阿拉伯帝國薩曼王朝喀喇汗王朝西遼花剌子模察合台汗國帖木兒帝國等統治。

河中地區 Transoxiana / ˌtɹænsɔk͡sɪˈænə /[1](也拼寫為Transoxania),在阿拉伯語中稱為 MāWarāʾan-Nahr(阿拉伯語:ما وراء النهر‎, [ˈmaː waˈraːʔ anˈnahr] – 「過了阿姆河(Oxus [river])以外的地方」)在波斯語則稱為 Farârud(波斯語:فرارود,[fæɾɒːˈɾuːd̪]-「超出阿姆河([Amudarya] river)以外的地方」),是中亞裡面一個區域的古稱,大約包括現代的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南部,和哈薩克西南部。在地理上,它是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地區。[2] 古代伊朗人將該地區稱為圖蘭(Turan)(波斯民族史詩《列王紀》Shahnameh[3]),羅馬人將該地區稱為「外索克薩尼亞」(Transoxania,阿姆河以外的土地)。阿拉伯人稱為 「Māwarāʼ an-Nahr」(河流以外的土地),這名詞導入波斯語文學中,並一直持續到後蒙古時代英語Mongol conquest of Central Asia[4]

歷史

古代

該地區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總督(satrapies)(省)治理區域之一,稱為粟特(Sogdiana)。它在薩珊帝國統治之前,先後依序被塞琉古帝國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統治。從薩珊帝國開始[5]粟特(Sogdiana)這個名稱在伊朗的古典世界中使用,來和伊朗本身,特別是和伊朗東北部的呼羅珊省有所區別[6] - 儘管早期的阿拉伯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傾向於將該地區納入寬鬆定義的名稱「呼羅珊」之中,以表示更大的區域。[7][8] 花剌子模(Khwarazm,唐稱貨利習彌),粟特(Sogdiana),石汗那英語Chaghaniyan(Chaghaniyan), 和骨咄英語Khuttal (Khuttal) 的領土位於河中地區的南部。塔什干 (Chach,唐稱石國),烏什魯薩那英語Osrushana (Osrushana,唐稱曹國)和費爾干納(Farghana,唐稱拔汗那)位於北部。[9]

河中地區的主要城市和文化中心是撒馬爾罕布哈拉。兩者都在河中地區的南部(儘管仍然在阿姆河的北部,在澤拉夫尚河 (Zeravshan)河邊,該地區的大部分地區都是乾燥但肥沃的平原。在伊斯蘭教徒征服伊朗之後,這兩個城市仍然是波斯文化和文明的中心,並在薩曼尼德帝國建立後的波斯文化復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前,這裡是米底亞王國(前678—前553)的領土。河中在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以前為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地。公元前3—1世紀為希臘人的大夏所統轄,由於亞歷山大大帝的征伐功勳,河中地區(Transoxiana)這個名字一直留存在西方意識中,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4世紀入侵,將希臘文化擴展到這個地區。亞歷山大的繼任者繼而建立了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在河中地區導入獨特的希臘文化,存在了200多年。位於阿富汗北部阿姆河上的艾哈努姆(Ai Khanoum)遺跡仍然是唯一被發現,並廣泛發掘的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城市。

此後,該地區又被阿薩息斯王朝(安息帝國)(前238—224)與貴霜帝國占領。中國探險家張騫在公元前126年訪問了巴克特里亞帕提亞的鄰國,也訪問了河中地區,發表了已知是中國首次有關該地區的報導。張騫明確地將帕提亞視為擁有先進的城市文明,它種植穀物和葡萄,並鑄造銀幣和製作皮革製品。[10]

大約到440年時,河中在懨噠(Hephthalite)(大月氏王寄多羅的後裔,424—558年)與薩珊王朝(224—651年)之間易手;薩珊帝國在當地的統治在5世紀末被懨噠人入侵而中斷,直到公元565年它才重歸薩珊帝國。在波斯薩珊帝國時期,它通常被稱為粟特,這是從阿契美尼德帝國時期就有的一個省名,用來將其與附近的巴克特里亞有所區分,由於北部絲綢之路英語Northern Silk Road帶來的財富,該地區成為主要的文化中心。

中國唐朝時期(公元618年-907年)的唐三彩粟特馬夫陶像

之後,它受到古突厥(Göktürks)(西突厥)的統治。穆斯林入侵波斯後,許多波斯貴族和地主逃到這地區。唐朝平息阿史那賀魯之亂後,在此區域設置都護府,冊昭武九姓羈縻永徽年間,以康國康居都護府(別稱河中府[11],以史國為佉沙州[12]顯慶年間,以安國王為安息州刺史。[13]唐顯慶三年(658年)米國置南謐州,授其君昭武開拙為刺史。[14]此後,此地隸屬唐朝安西大都護府,直到公元705年至715年間阿拉伯人征服此地為止,該地區被稱為 Māwarāʼ al-Nahr(阿拉伯語,「河流以外的土地」),有時也被稱為「Mavarannahr」。

667年 倭馬亞王朝的勢力自北向南渡過烏滸河,開始將影響擴張至其中部分地區,並一直統治到747年。公元706年至715年間將領屈底波·伊本·穆斯林擔任負責該地區經營與擴張事務的呼羅珊總督。此後,在公元715至738年間被倭馬亞王朝鬆散的統治。最後一任的總督奈斯爾·伊本·賽耶爾在公元738年至740年之間鞏固了這一地區的統治,倭馬亞王朝對這個地區的控制持續到公元750年,751年的怛邏斯之戰以後,由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統治。唐朝在此期間仍控制著該地區的東部地區,直到大約同一時間,發生安史之亂後而結束控制。

公元8世紀的河中地區

840年漠北霍爾回鶻汗國覆滅後,由西遷西域的回鶻人匯同其他操突厥語諸族的十箭回紇和樣磨鍾雲等建立的君主制政權,前者以高昌(西州)地區為中心,後者控制包括天山南部、于闐、河中等廣大地區。   

10世紀,波斯薩曼王朝(819—999年)(布哈拉為首都)統治。突厥烏古斯人阿弗剌昔牙卜家族的後裔在870年於錫爾河(藥殺水三角洲)三角洲建立的喀喇汗國(870—1212年)阿爾斯蘭·伊列克·納斯爾侵入河中於999年10月23日進入布哈拉,監禁了馬立克,吞併河中地區。  

1032年,阿里特勤仍去世後,喀喇汗國的另一支貝里特勤(桃花石汗)占據河中。11世紀時期,河中地區屬於喀喇汗國的領域,烏滸河以南今阿富汗之地則屬於加茲尼王朝(962—1187)。   

1124年(1128年?),契丹人建立的遼朝皇族耶律大石率眾西遷,打敗喀喇汗國後在伊塞克湖流出河流的楚河河畔的托克馬克建立西遼,河中地區為西遼附屬國花剌子模沙朝(1194—1220年)領地。1200年阿拉烏丁·摩訶末即位之後,該屬於花剌子模沙朝所有,一直到1219年底。

13世紀蒙古帝國擴張後,占據河中地區,並先後在撒馬兒罕設阿姆河行中書省,管轄河中地區。蒙古帝國創始人成吉思汗於公元1219年入侵河中地區,滅亡花剌子模,他在公元1227年去世之前,他將中西部的土地分配給了他的第二個兒子察合台,該地區被稱為察合台汗國。1360年察合台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部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統治河中地區,後被帖木兒帝國所滅。公元 1369年,巴魯剌思氏(Barlas)族的帖木兒(Timur)成為統治者,並把撒馬爾罕建為他未來帝國的首都。 河中地區在14世紀中葉的繁榮,為人所知。在此一時期,蒙古民族和其他民族在此融合。[15]

近代

16世紀,大部分時段為烏茲別克人昔班尼的後裔控制,一度臣服於奧斯曼帝國。17世紀至18世紀分別被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希瓦汗國三個政權統轄,臣服於伊朗薩法維王朝阿夫沙爾王朝,並曾向清朝納貢。

1860年代,隨着西方列強在中亞殖民擴張,俄羅斯帝國通過戰爭吞併了希瓦、布哈拉、浩罕三汗國,在河中地區設立了「突厥斯坦總督區」,河中地區被西方稱為「俄國突厥斯坦」。

現代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之後俄羅斯帝國滅亡,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之後,蘇維埃俄國建立,1918年土耳其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成立。1924年實行民族劃分,河中被劃入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蘇聯解體,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成立。

宗教

歷史學家馬克·狄更斯(Mark Dickens)指出:[9] 河中地區(Transoxiana)在伊斯蘭時期之前,主要宗教是瑣羅亞斯德教,但是用當地的形式表達。佛教基督教摩尼教瑪茲達克教瑣羅亞斯德教的旁支派別)也有許多信徒,特別是在城市地區。這些最初的宗教多樣性在阿拉伯人征服之後逐漸受到侵蝕。

另見

參考資料

  1. ^ 存档副本. [2020-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3). 
  2. ^ Transoxania (historical region, Asi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7-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1) (英語). 
  3. ^ Sabloff, Paula L.W. Mapping Mongolia: Situating Mongolia in the World from Geologic Time to the Present.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2011: 62. ISBN 1934536180. OCLC 794700604. 
  4. ^ C. Edmund Bosworth, (2002), 'CENTRAL ASIA iv. In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ncyclopaedia Iranica (online)
  5. ^ Khorāsān. britannica.c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14 Nov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5). 
  6. ^ Svat Soucek, A History of Inner As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4
  7. ^ C. Edmund Bosworth, (2002), 'CENTRAL ASIA iv. In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ncyclopaedia Iranica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Šāh-nāma of Ferdowsī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ēdūn’s son Tūr...At the outset, however, those nearby parts of Central Asia with which the Arabs were familiar were often subsumed into the vast and ill-defined province of Khorasan, embracing all lands to the east of Ray, Jebāl, and Fārs." (online)
  8. ^ C. Edmund Bosworth, (2011), 'MĀ WARĀʾ AL-NAH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ncyclopaedia Iranica " It was defined by the early Arabic historians and geographers as the lands under Muslim control lying to the north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Oxus or Āmu Daryā, in contrast to Iran proper and its eastern province of Khorasan, sometimes called Mā dun al-nahr (lit. 「what lies this side of the river」), althoug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ab historians writing in distant Iraq, the term 「Khorasan」 might extend to all lands beyond the Oxus, including Khwarazm and Transoxiana." (online)
  9. ^ 9.0 9.1 Dickens 2018,第1531-1532頁.
  10. ^ Silk Road, North China, C. Michael Hogan, The Megalithic Portal, ed. A. Burnham (2007). [2020-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8). 
  11. ^ 《新唐書·西域傳》:「永徽時以其地為康居都督府,即授其王拂呼縵為都督。」
  12. ^ 《新唐書·西域傳》:「顯慶時以其地為佉沙州,授君昭武失阿喝刺史。」
  13. ^ 《新唐書·西域傳》:「顯慶時,以阿濫為安息州,即以其王昭武殺為刺史。」
  14. ^ 《新唐書·西域傳》:「米或曰彌末,曰弭秣賀,北百里距康,其君治缽息德城。永徽時為大食所破,顯慶三年,以其地為南謐州,授其君昭武開拙為刺史,自是朝貢不絕。」
  15. ^ The Timurid Empir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