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旋式
凱旋儀式(拉丁語:triumphus,古希臘語:θρίαμβος,羅馬化:thríambos)是古羅馬授予取得重大軍事成果,特別是那些獲得打贏了一整場戰爭的軍事將領的慶祝儀式。對於統治羅馬的貴族而言,凱旋儀式是最大且最受歡迎的榮耀。
獲得凱旋式的將領被稱為凱旋者(或凱旋英雄,拉丁語:vir triumphalis),並且有權在其餘生中保留使用這一稱號的權利。在他死後,每當其家族舉行葬禮時,都會僱傭一名演員戴上他的死亡面具(拉丁語:imago),穿上其在凱旋儀式上穿着過的紫色繡金的刺繡托加相同的托加,以彰顯其生前的成就。
歷史
現在已經很難搞清凱旋儀式的起源,但是它可能源自於伊特魯里亞時期,拉丁語的triumphus來自於古希臘語中對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頌歌的θρίαμβος一詞。傳統上認為,第一個凱旋者是羅穆盧斯[1]。後來的凱旋儀式變得越來越複雜。在從羅馬建國到東羅馬帝國滅亡的約1900年的時間裡,共舉行了大約500場凱旋儀式。羅馬皇帝們會隨意為自己舉行凱旋儀式,因而凱旋式的真正意義和重要性逐漸消失。
由於後期凱旋儀式在儀式上的變化,以及在舉辦上的隨意性,很難說哪些是真正的凱旋儀式,同樣也很難說誰是最後一個凱旋者。可能的候選者包括403年的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里烏斯,以及查士丁尼一世時期的貝利撒留。後者於543年在君士坦丁堡,舉行了一場凱旋式以慶祝其對汪達爾人的勝利。
獲得凱旋儀式的條件
要獲得一場凱旋儀式的人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 對外族獲得一場重大勝利,殺死至少5,000名敵軍並獲得統帥(拉丁語:imperator)頭銜。
- 當選擁有統治大權的長官,即獨裁官、執政官或裁判官,且在獲得勝利和舉行凱旋式時都應擁有此類頭銜。
- 帶領軍隊回到羅馬城以證明戰爭已經結束且軍隊已經不再需要。當然,這個條件僅適用於共和國時期,此時的羅馬軍隊完全是一支由羅馬公民組成的非職業軍隊。到了帝國時期,軍隊已經職業化。因此,一旦某位將軍被授予凱旋儀式,他將僅帶領他的部分象徵性的部隊參加凱旋儀式而無需帶回所有部隊。
- 在共和國時期,還必須得到元老院的批准。
這些條件可能會導致理應獲得凱旋儀式的將軍們得不到凱旋儀式,例如大西庇阿,他將迦太基人從西班牙逐出後並沒有獲得凱旋儀式,直到他成為「阿非利加征服者」。必須要注意的是,條件中被消滅的敵人必須來自羅馬之外。理論上,一場內戰的勝利並不會獲得凱旋儀式。同時,敵人的身份也是條件之一,成功鎮壓奴隸起義也不會獲得凱旋儀式。對於獲得某些戰役勝利而不能獲得凱旋儀式的將領,他們將得到一場小凱旋儀式的獎勵。
在元首制建立後,凱旋式只是為皇帝及其家人所保留,以便皇帝家族能夠更好的掌控大權。其他的公民則會被授予凱旋標記(拉丁語:ornamenta triumphalia)。
遊行隊列
凱旋儀式上的遊行隊伍一般都非常長,根據蘇維托尼烏斯記載,韋帕薌就曾抱怨自己被凱旋式上緩慢而累人的遊行儀式而弄得精疲力盡[2]。
通常的凱旋儀式的遊行隊列順序為:
- 元老院元老,由不帶扈從的長官引領
- 號手
- 車載的戰利品
- 用以獻祭的白色公牛
- 被征服者首領的武器及徽章
- 被征服者首領及其親屬,以及其他戰俘
- 凱旋者作為統帥的扈從,其束棒(拉丁語:fasces)用月桂枝包裹
- 凱旋者本人,站在兩匹(後變為四匹)戰馬拉的戰車上
- 凱旋者的已成年兒子及副官、軍團長、軍事保民官、騎兵隊長等
- 凱旋者的士兵,他們一般都扛着上書有描述這位將軍的口號的標語牌(例如愷撒的VENI VIDI VICI)
被授予凱旋儀式的統帥們可能會將他們的臉塗成紅色,並且戴上一頂凱旋冠(拉丁語:corona triumphalis),穿一件長袖丘尼卡(拉丁語:tunica palmata)和刺繡托加(拉丁語:toga picta),手握權杖。傳統上,站在戰車上的凱旋者身邊會有一名奴隸,手托一頂金色月桂花冠於凱旋者頭頂之上。據少量且有爭議的證據,這名奴隸會不斷地在凱旋者耳邊耳語,以提醒其只是一個凡人。
參與凱旋儀式的部隊都不攜帶武器也不穿裝甲[a],而是穿戴托加和花冠。此外,在後期參加凱旋儀式的部隊被減少到一個百人隊的規模。
通常凱旋儀式中還會根據凱旋者意願增加不同的隊伍,包括各種異域的動物,樂師以及捧着被征服地區或民族的標誌、畫像的奴隸。
慶典
凱旋式的慶典開始之初,凱旋者將等候在瑟維爾牆之外的戰神廣場上,然後他將站在戰車上通過只在舉行凱旋式才會打開的凱旋城門(拉丁語:Porta Triumphalis[b])進入羅馬城。理論上,他應當在進入羅馬城城牆的同時交出軍隊統帥權[a]。在城門口,他將遇見在此等候的元老及其他長官,後者將配備其參與凱旋式。
隨後遊行將按照一條嚴格的路線在羅馬城內舉行。從凱旋城門開始沿凱旋大道(拉丁語:Via Triumphalis,後被墨索里尼更名為帝國廣場大道(義大利語:Via dei Fori Imperiali)一直行進至弗拉米尼烏斯廣場(拉丁語:Circus Flaminius)和馬克西穆斯競技場(拉丁語:Circus Maximus)。被俘的地方首領或將軍經常(但不是始終,例如巴爾米拉的芝諾比婭就逃過此劫)被帶到圖利亞努姆地牢(拉丁語:Tullianum)被扼死。然後凱旋者將沿着神聖大道(拉丁語:Via Sacra)到達廣場並登上卡比托利歐山到達終點——朱庇特神廟。沿途,他將受到沿途拋撒花瓣的人群的歡呼。
在卡比托利歐山上,凱旋者會將公牛獻祭給朱庇特,然後他將進入神廟將他的花冠和權杖獻給朱庇特以表明他並沒有僭越稱王的野心。到此,典禮的官方部分已經結束。但是,慶典非官方部分仍將繼續。神廟將保持開放,並在祭壇上焚香,士兵們則四散在城內慶祝。最後,這天將在凱旋者向羅馬市民提供晚宴這種結束。
通常還會有新的紀念物被樹起以紀念這場凱旋式,設置的地點往往在羅馬鬥獸場附近,例如提圖斯凱旋門和君士坦丁凱旋門,或者是戰場附近,例如特萊尼亞紀念碑(拉丁語:Tropaeum Traiani)。此外,弗拉維王朝的君主們還會樹立圓錐柱(拉丁語:Meta Sudans)以標識遊行隊伍從凱旋大道轉入神聖大道和廣場的位置。
注釋
參考文獻
- ^ (中文) 張獻軍、孫霞著:《勝利與光榮:羅馬凱旋式》,《世界文化》2007年11月刊
- ^ 蘇維托尼烏斯. 第八卷 神圣的韦帕芗传、神圣的提图斯传、图密善传 第12节. 罗马十二帝王传. 張竹明、王乃新、蔣平譯. 商務印書館. 1996: 第310頁. ISBN 7100022029 (中文).
- ^ Samuel Ball Platner. Porta Triumphalis (英語).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