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五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五軍
軍旗
存在時期1941 - 1952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部門 中國人民解放軍
進行曲解放軍進行曲
參與戰役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五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曾經的一個軍。1952年被撤銷。

沿革

1941年5月,新四軍新編第3支隊、無為抗日游擊隊和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部分部隊合編為新四軍第七師,師長張鼎丞(未到職),政治委員曾希聖,參謀長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偉,下轄第19旅和挺進團。至1942年底,第7師各部建成巢(湖)無(為)根據地和開闢了含(山)和(縣)桐(城)東遊擊根據地。1943年,第7師兼皖江軍區,所屬部隊編成含和、沿江、皖南、巢湖4個支隊和獨立團。1943年9月,調新四軍第2師第6旅第16團加強第7師。此後,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反對日偽軍"掃蕩"、"蠶食"和反對國民革命軍製造摩擦的鬥爭。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9月,第7師免兼皖江軍區。10月,第7師轄第19、第20、第21旅近2萬人撤離皖江地區,由師長譚希林、政治委員曾希聖、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步新、參謀長孫仲德率領開赴魯南,隸屬於津浦前線野戰軍(後改稱山東野戰軍),阻擊國民黨軍沿津浦路北犯,並肅清拒絕投降的日偽軍,先後參加臨城、棗莊等戰鬥[1]

1946年1月,新四軍第七師改稱山東野戰軍第七師。6月,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第7師移師淮北,參加朝陽集、泗縣及保衛淮陰等作戰。9月,第21旅番號撤銷,部隊併入第20旅。10月,調整編組,第20旅拆散,補入華中野戰軍第1、第6師,第7師師部率第19旅與華中野戰軍第11縱隊合併,仍稱第7師。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第七師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第19、第5旅分別改稱第19、第20師,以魯中軍區第4、第6團組建第21師,共2.5萬餘人。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五軍,隸屬於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成鈞任軍長,黃火星任政治委員,詹化雨任副軍長,鄧少東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熊應棠任參謀長。第19師改稱第73師,王培臣任師長,蕭學林任政治委員;第20師改稱第74師,張懷忠任師長,鄧清和任政治委員;第21師改稱第75師,謝銳任師長,何志遠任政治委員,全軍共3萬餘人。

1952年7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第25軍軍部及第75師師部調歸空軍,25軍3個師並為2個師,9個團並為6個團,75師的223團編入74師。第73師調歸第23軍,第74師調歸第24軍。第74師的221團機關、75師的224、225團機關調歸江蘇軍區和福建軍區,第25軍番號撤銷[2]

編制

1952年撤編前,第二十五軍下轄:

參考來源

  1. ^ 中国人民解放军1-70军组织及部队番号全集. 中國軍視網. 2015-04-17. [失效連結]
  2. ^ 君威.百戰雄師(二十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軍[J].軍事史林,2008(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