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刘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晔
国家魏国
时代东汉末年
主君曹操曹丕曹叡
子扬
封爵东亭侯
籍贯淮南成德(今安徽省寿县南)
逝世234年
曹魏
谥号景侯
亲属
父亲刘普
母亲
兄弟刘涣
刘寓 刘陶

刘晔(170年代?[1]—234年),子扬淮南郡成德县(今安徽省寿县南)人,三国时期曹魏的战略家和政治家。历事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是汉光武帝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刘晔自小胆识过人而机巧;对于分析局势等有其过人之处,汝南名士许劭躲避战乱到扬州时,评价刘晔有佐世之才,逝世后谥曰景侯

生平

独略胆智

刘晔七岁时母亲死去,临终前说父亲刘普的仆人有诬害人的性格,害怕自己死后会出乱局,希望他和他的兄长刘涣长大后能除去他。十三岁时就按母亲的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刘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刘晔的动机后亦对他十分欣赏,不作苛责。

刘晔二十多岁时,天下大乱,扬州地方的豪强们大多不愿抑强扶弱而且狡猾残暴。扬州当地有郑宝张多许干等人拥兵自重,其中以郑宝最为骁勇果断,才能和力气都很突出,为当地人所忌惮。当时郑宝想掳略百姓渡过长江到江南地区,看中了刘晔是当地的高族名人,想要强逼他倡导这个计谋。刘晔知道后很害怕,但都没有被郑宝找到。此时曹操派使者到扬州,刘晔去见使者,论及当前时势,并请使者在他那里停留数日。郑宝于是带数百人带著迎接使者,并等待刘晔。刘晔则在中门外设酒菜饭席给郑宝部众,自己则与郑宝在内宴饮,并暗中要人借敬酒的机会杀掉郑宝。但郑宝原来不好酒,并且很留意他们,令那人不敢下手。刘晔于是亲手用佩刀斩杀郑宝,并斩他的头下来,向他的部众恐吓:“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部众见此都很震惊和害怕,跑回营舍。当时营中尚有精兵数千,刘晔为防他们作乱,即骑郑宝的马匹到郑宝的营门前,向一些首领陈说祸福利弊,最终众人叩头迎纳刘晔。刘晔入营后安抚群众,令众人归服,更推举刘晔为新首领。但刘晔见汉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不想拥兵,于是将那些部曲都委托给庐江太守刘勋

明智权计

刘勋当时在江淮之间因为俘虏袁术遗属而有很强的兵力及大量的财产,受到孙策的忌惮,于是孙策派使节特以卑下的言辞和财宝要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城。刘勋相信孙策,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各人都祝贺,但刘晔则不感喜悦。刘勋询问,刘晔则说:“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今出,祸今至矣。”但刘勋不听,坚持出兵。而孙策果时从后乘虚袭击刘勋,刘勋失败后,于建安四年(199年)投奔曹操,刘晔亦跟随。

后来曹操到寿春,当时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众数万人,并据险而守。曹操曾派偏将试图消灭但不果。曹操于是询问群下问可否征伐。很多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无足轻重,不应征伐;但刘晔认为其实是偏将资历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贼仍敢对抗,而当时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应该先悬赏劝降,再用军事实力进逼,那山贼就会自己溃败。曹操同意,并派猛将在前,大军在后,最终如同刘晔所预测般平定陈策。战后曹操辟刘晔为司空仓曹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据守汉中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当时张鲁弟弟张卫领兵坚守,曹操攻阳平山上各个屯寨,但山势险峻难登,难以攻克;而且士兵死伤甚多,粮食又缺乏,曹操于是打算撤军,命令夏侯惇许褚呼叫山上的军队撤退。此时有一些军队在夜里误闯张卫别营,营中士兵大惊四散,当时在军队后方的刘晔见此认为可以取胜,劝夏侯惇等不要退军。夏侯惇见后相信,于是回去告诉曹操,曹操于是进攻张卫,张卫不敌退走。张鲁不久投降,曹操得汉中。刘晔及后即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认为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震惊,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否则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但曹操不听。七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2]。曹操于是再问刘晔现在可否进攻,刘晔却说蜀人人心已经稍微安定,不能进击。曹操最终回师,及后任行军长史,兼领军队。

料断局势

黄初元年(220年),刘晔升任侍中,赐爵关内侯。当时曹丕问朝臣究竟刘备会否为被孙权袭取荆州而杀害的关羽报仇,大多数都是认为刘备力量薄弱,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国内忧虑,根本不会再发动战争。但刘晔却认为刘备一定会借出兵而重振声威;而且认为刘备和关羽兄弟情重,一定会为他报仇[3]。最终刘备果然于次年(221年)进攻孙权,发动夷陵之战。当时孙权举全国之力应付,并向曹魏称藩,朝臣很多都庆贺,但刘晔却认为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刘晔更建议曹丕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但曹丕不同意。东吴在夷陵之战战胜后果然渐见不臣之心,曹丕于是打算讨伐,但刘晔认为吴国刚刚大胜蜀汉,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不能这么仓卒进攻,但曹丕又不听。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亲自领军到广陵泗口,命令荆州扬州的军队并进,进攻东吴。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孙权会亲率军队抵抗,但刘晔认为孙权知道曹丕只率大军到江北压境,过河战斗者必定是其他将领,因而必定会静待进攻,不会亲率迎击。最终孙权都没有来,曹丕唯有撤退。

揣摩知人

魏讽在东汉末年很有名声,卿相以下的官员都与他诚心结交。延康元年(220年),刘备将领孟达率众投降,曹丕对孟达甚为器重,任命他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当时的人都称他有“乐毅之量”。而刘晔一见他们二人,都说他们必定会叛变。最终魏讽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邺城叛变;而孟达则于太和元年(227年)与诸葛亮通信,意图叛乱。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继位,进封刘晔东亭侯,食邑三百户。次年,辽东公孙渊胁逼叔父公孙恭让位,自立为辽东太守﹕刘晔认为公孙氏占领辽东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会好像胡族一样难以制约,甚至发动叛乱。建议应趁公孙渊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讨伐,并开设悬赏引诱他的反对者协助,可能未必开战就能解决辽东割据问题。但最终都没有被接纳,公孙渊亦与于景初元年(237年)叛魏。

微言纳察

刘晔得到明帝宠信亲近,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汉,朝臣都说不可以,但刘晔私下却对曹叡说可以;后出去和朝臣又说不可以,因为刘晔的胆识,说时都好像是真心的,曹叡和各大臣都没有怀疑。当时中领军杨暨被明帝宠信,亦敬重刘晔,他是最为反对曹叡伐蜀的大臣,刘晔与杨暨见面时亦有向他说不可攻伐的理由,杨暨于是以为刘晔一定会支持自己。到后来杨暨再和明帝讨论攻伐蜀汉之事,杨暨恳切地进谏反对;明帝指责他是儒生出身,不通军事,杨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对伐蜀,亦是重臣的刘晔去劝告明帝,但明帝却一直听刘晔说可以攻伐,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但召见时刘晔却不发一言。后来刘晔再私下见明帝,刘晔指责明帝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其他人,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明帝要来攻的情报[4];明帝更是感谢刘晔。而后见到杨暨,又提醒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应要婉转地表达[5];杨暨亦感谢他。有人见刘晔这样巧妙奉迎这两方面,甚为厌恶,于是向明帝告发,更建议明帝召见刘晔时特地以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来问他,如果每样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刘晔他是揣摩上意了。后来明帝一试,果然如此,于是开始疏远刘晔。刘晔因而发狂,在太和六年(232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鸿胪。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及后死去。谥景侯,据《傅子》记载,刘晔自被明帝疏远,以致发狂忧死。

其他记载

据《鲁肃传》载,刘子扬和鲁肃友好。曾经游说鲁肃辅助郑宝,但《资治通鉴》没有记载此事。《通鉴考异》记载说,郑宝逼害刘晔辅助他,但刘晔不肯,最后用计亲手斩杀郑宝的人,照这样没有可能叫鲁肃辅助郑宝。刘子扬和鲁肃友好,晔字子扬,但据记载是“刘子扬”,而不是“晔”,这里是个疑问。

刘晔在曹魏时期不与人交流,有人问为何,他自称自己是故汉室旁系,故而不做。[6]

222年,替曹丕探访重病的张辽[7],226年,作为代表推举杨阜[8]

曾仗著特进身份诬陷过陈矫[9],又曹丕打猎时赞美之而被鲍勋批评。[10]

艺术形象

演义传记

子阳,初由郭嘉推荐,先后为曹操曹丕曹叡效力。在曹操下为参谋,官渡之战时与袁绍开战,并提出用霹雳车来击毁袁绍势力的营楼攻击。曹丕伐吴时,看出端倪,但来不及撤退而被徐盛等吴将打败。曹氏三代元老,献过许多妙计,官拜魏太中大夫。

影视形象

漫画形象

  • 苍天航路》(王欣太
  • 火凤燎原》(陈某)设定于孙策智削袁术兵及智取东安时登场,暗中通风报信于刘表,使黄忠和甘宁率兵突袭在皖北和刘勋手下混战的纪灵,后分兵救出刘勋,同时献出东安城于孙策,后孙策意图袭取许昌时,游说于吉联抗孙。

家庭

父母

  • 刘普,刘晔父亲,汉室支族。
  • 脩,刘晔母亲,姓佚

兄弟

  • 刘涣,刘晔兄长,比刘晔大两岁。

  • 刘寓,嗣侯。
  • 刘陶,字季冶,刘晔幼子,才高但薄行,官至平原太守。

评价

  • 陈寿《三国志》评:“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 许劭:“晔有佐世之才。”
  • 鲍勋:“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昔梁丘据取媚于遄台,晔之谓也。”
  • 傅玄:“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谚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
  • 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略,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
  • 叶适:“如刘晔、蒋济之流,区区乎以揣摩徔人者,固至是欤?”
  • 郝经:“当是之时,魏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司马懿为之谋,吴有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运其筹。”
  • 胡三省:“言者谓晔善迎合上意,上若有所问,试反上意而问之,晔之对必与上之问反,而与上意所向者合。每问皆然,则可以见晔迎合之情矣。”
  • 王夫之:“迨于子桓之世,贾诩、辛毗、刘晔、孙资皆坐照千里之外,而持之也定。”
  • 何焯:“为帷幄之臣,本之以忠信,持之以慎密,则无败矣。若窥伺机诈,未有令终者也。”
  • 毛泽东:“刘晔曾经长期跟随在曹操身边,出过不少奇计,后又辅佐曹丕和曹叡,是曹魏的三朝元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毛泽东曾先后向干部推荐读《三国志》的四篇传记,即《张鲁传》、《吕蒙传》、《郭嘉传》、《刘晔传》。毛泽东熟读《刘晔传》以及裴松之的注,并作了如下批语:“此传可一阅。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刘晔的足智多谋和善于应变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一九六六年三月,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小型会议上谈论曹操缺点的同时,也赞扬了刘晔。

注释

  1. ^ 投靠刘勋之事在建安初,其时二十馀岁。
  2. ^ 《傅子》: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3. ^ 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4. ^ 《傅子》: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当恐眯梦漏泄以益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
  5. ^ 《傅子》: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巳!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釆,不可不精思也。
  6. ^ 晔在朝,略不交接时人。或问其故,晔答曰:“魏室即阼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咸。仆在汉为支叶,于魏备腹心,寡偶少徒,于宜未失也。”
  7. ^ 《三国志·张辽传》:辽还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虎贲问消息,道路相属。
  8. ^ 《三国志·杨阜传》:文帝问侍中刘晔等:“武都太守何如人也?”皆称阜有公辅之节。未及用,会帝崩。
  9. ^ 《三国志·陈矫传》裴注引《魏晋世语》:刘晔以先进见幸,因谮矫专权。矫惧,以问长子本,本不知所出。次子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过不作公耳。”后数日,帝见矫,矫又问二子,骞曰:“陛下意解,故见大人也。”既入,尽日,帝曰:“刘晔构君,朕有以迹君;朕心故已了。”以金五鉼授之,矫辞。
    《晋书》简版:初,矫为尚书令,侍中刘晔见幸于魏明帝,谮矫专权。矫忧惧,以问骞。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意,不过不作公耳。”后帝意果释……
  10. ^ 《三国志·鲍勋传》:帝手毁其表而竞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侍中刘晔对曰:“猎胜于乐。”勋抗辞曰:“夫乐,上通神明,下和人理,隆治致化,万邦咸乂。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况猎,暴华盖于原野,伤生育之至理,栉风沐雨,不以时隙哉?昔鲁隐观渔于棠,春秋讥之。虽陛下以为务,愚臣所不原也。”因奏:“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昔梁丘据取媚于遄台,晔之谓也。请有司议罪以清皇庙。”帝怒作色,罢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三国志·卷14》,出自陈寿三国志

参考资料

  • 《三国志·刘晔传》
  • 《资治通鉴》卷六十七、六十九及七十
  • 《三国志·武帝纪》
  • 《三国志·鲍勋传》